杜甫吧 关注:14,074贴子:112,780

回复:杜诗研究书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杜甫研究的新趋势

(《杜甫研究学刊》2017 年第 4 期)
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杜甫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学术总结
胡可先
【续】
本次会议的论文体现了杜甫研究的多维度拓展,我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有关杜甫行迹与杜诗地域研究。如查屏球(复旦大学)《微臣、人父与诗人:安史之乱中杜甫行迹考论》,从安史之乱初期的杜甫行迹入手,梳理杜甫的详细行迹,订正前人注释的错误,诠释途中所作诗歌如《北征》,考察杜甫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以论证其时诗人经历了国家骤变,也经历了个人荣辱之变,体现了特定时期微臣和人父的内心煎熬,从而挖掘杜诗的“诗史”意义。
第二个方面是选取特定视角而对杜甫“非战”诗的研究。周兴陆(复旦大学)《“非战”论与现代杜诗学》,选取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战乱的特殊时代,杜诗接受中“非战”思想的不同导向,以及根据各种政治派别、军事派别对于杜诗做出不同的评释,说明不能笼统地看待杜甫的“非战”说,而要进一步探究言说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动机和社会效果而做出具体的剖析。
第三个方面是杜诗的域外接受研究。如沈文凡(吉林大学)《〈杜甫韵文的韩国汉诗接受文献辑考〉成书及价值简介》,通过这部韩国有关杜诗接受原始稀见文献的介绍,以体现韩国对于杜诗接受过程的特点并形成某种范式如用杜韵、次杜韵、和杜韵、依杜韵、赋得、分韵;赵睿才(山东大学) 《程抱一先生的杜诗研究》,认为法国学者程抱一先生的杜诗研究,弱化了传统的对唐诗的体裁和类别划分,转而寻求作为特殊语言存在的唐诗的普遍结构,这也与结构主义者追寻文学作品依靠语言揭示出的内在结构的思想不谋而合;杨理论(西南大学)《日本大典禅师〈杜诗发挥〉考述》,论文重点考察杜甫草堂博物馆藏本《杜诗发挥》,订正了学术界一直认为此为日本文化元年刊行本的错误说法;李寅生(广西大学)《下定雅弘、松原朗编著〈杜甫全集译注〉述评》,重点就《杜甫全集译注》这部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的杜诗译注进行评述,认为这是一部近几年出现的与张忠纲《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鼎足而三的标志性著作,这是日本第一部全面译注杜诗的宏大巨著,为日本读者提供了杜诗的标准解释,也反映了日本汉学家最新的杜诗研究成果;周睿(西南大学)《他者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域外书写中的杜甫形象再审视》,就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有关杜甫的论述,给海外中国文学中的杜甫形象研究予以评说,其特点在于碎片化的体系建构,另类化的经典确立,随性化的文本细读。
第四个方面是从题画书法角度进行的杜诗研究。如刘重喜(南京大学)《苏轼书翰杜诗研究》,从苏轼书写的二十余首杜诗中,探讨东坡书翰杜诗在校勘、书写动机和书法与诗意关系等问题的考察,以探索其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特质及流变研究的重要价值;綦维(山东大学)《元代题画诗中的杜甫形象》,根据元代流传下来的近二十首杜甫题画题材的作品如较多的杜甫骑驴形象,虽然与杜甫的自述不尽吻合,但尚能把握杜甫富有诗才诗情又忧时悯世的诗圣内涵,同时反映出元人对杜甫其人其诗的深沉热爱和深刻了解;赵瑞(上海师范大学)《文翰双美:唐宋杜诗书法史论要》,将杜诗书法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传播或纪念为目的的抄本、碑刻时代,二是艺术书写时代,唐代属于前者,宋代是后者的开端,这样既扩展了书法史研究的广度,也为杜诗受容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五个方面是对于历代杜诗负面评价的专门研究。如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也谈历代对杜甫的负面性评价》,总结出学术史上有关杜诗负面的评价意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杜甫为人“言大而夸”,二是“为文无韵者不可读”,三是为诗瑕疵不少;程瑜(西南大学)《〈芝峰类说〉对杜甫的负面评价浅探》,认为韩国宗唐派代表人物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评论杜诗,从语言、形式、审美风格等角度对杜诗均有不同程度的苛责,而韩国诗话中对于杜诗的否定性评价,实际上是在杜诗典范地位前提下的求全责备。
五、杜甫诗学研究的多层面展开对于杜诗学的研究,历来是杜诗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而这次会议的论文能给人们以新的感受。
杜诗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我概括为七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诗学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欧丽娟(台湾大学)《“极玄”诗学体系中的杜甫》,发掘出杜甫与“极玄”诗学体系之联系,就诗家背景而言,可以思考大历诗人、姚贾、司空图等与“极玄”的关系,以及诗坛上“射雕”和其他特殊语汇的象喻说法,也可以解释不选当代元、白诗作的原因,再由晚唐韦庄选录杜诗的《又玄集》承续《极玄集》,以确立杜甫与极玄诗学的联系。
第二个方面是从诗史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吴怀东(安徽大学)《孟启〈本事诗〉“诗史”说新探》,通过杜甫到中唐时代学术背景的考察,认为从杜甫的创作到孟启对“诗史”性质的追认,再到《新唐书》的更新理解,形成了杜甫“诗史”概念的自觉建构过程,这与中晚唐至北宋前期的政治、经学与文学运动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第三个方面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进行研究。丁放(安徽大学)《唐诗选本与李杜诗歌的经典化》,认为李杜诗歌以经典化在唐诗选本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到了明代唐诗选本中正式完成,并且体现出耐读性和累积性特点。
第四个方面是从传播接受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寻到了不少新的视角,如从创作层面的接受,从批评史角度的接受等。郝润华(西北大学)《杜诗排行榜及其传播与接受》,则以选本为主,运用唐诗排行的方法考察了二十世纪杜诗选本的特点及其演变。黄一玫(浙江大学)《从王士祯文集与诗话看杜甫诗观》,探求王士祯在评判杜诗作品中渴望树立的正确诗体意识,同时因为“神韵说”,他的评价也牢牢依靠在清远冲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体系之下,两者结合,就是他评价杜诗的标准。
第五个方面是从杜诗版本学角度进行研究。如聂巧平(暨南大学)《论〈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之注解成就》,论述了张溍的这部杜诗注本,集注、解、评于一体,其突出成就在于“己解”,以解杜为出发点,将杜诗的“体”与“用”融合在比较阐述中,是在清初钱谦益、朱鹤龄之后所独树的高标。唐宸(安徽大学)《从版本学角度看范德机批选李杜诗的真伪问题》,在详细考察版本源流和纠正诸家著录失误的基础上,对其书的真伪提出怀疑。
第六个方面是对于杜诗真伪的考订。如简锦松(台湾中山大学)《实见与辨伪:〈同谷七歌〉非杜甫所作》《〈杜鹃行〉入伪杜诗的文献考辨与文本考察》,也是对于杜诗研究长期以来的难题进行的一种研究,论述精彩而有望于引起讨论,因为这种依据现今地理的状态以研究古诗的原貌,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诉求,故而这种方法是否可取,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第七个方面是杜诗文献汇集整理的相关研究。如刘明华(西南大学)《杜甫资料全编唐宋卷整理札记》,写出了自己主持修纂《杜甫资料全编》过程的甘苦与体会,并且在版本选择、编写体例和资料处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会议有关杜诗学研究的论文很多,都能从某一个时代、某一种现象、某一个学人对于杜诗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挖掘出来。
综合上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研究,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杜甫研究已经在新的高起点上再出发,呈现出新的趋势。同时,在这里我也对杜甫研究空间的开拓方面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杜甫研究在理论研究的体系建构和学理提升上还具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近些年来,与张忠纲先生《杜甫全集校注》和谢思炜先生《杜甫集校注》这样诗集整理的标志性著作相比,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显得略逊一筹,尽管出现了超过300 篇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也出版了一系杜诗研究的专题论著,但是作为标志性成果,还是非常罕见的。
第二,对于杜诗体式与艺术的探索以及杜甫本身的研究,本次会议虽然有一些论文,但所占比重还是较少,总数应该不超过十篇。同时就我近年阅读的相关论文和论著当中,有关体式、艺术等杜甫本位研究的高质量成果也并不多见。我觉得就学术研究而言,每一位研究杜甫的个人,根据自己才性,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无论是本位的还是跨界的,是当时原貌的还是后代影响的,都是值得提倡的,但对于杜甫研究会而言,其研究需要全方位地展开,而杜甫本身和杜诗本位的研究应该是最核心的问题,应该倾大力气加以探讨。这也需要我们杜甫研究会在杜甫研究总体格局上加以统筹与引领。我前两天还注意到日本京都大学的《中国文学研究》专门刊发了“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年特刊”目录,其中刊载了兴膳宏《杜甫的七言律诗》专门研究拗体,平田昌司的《杜甫七言拗律论》,早南一郎的《杜甫秦州诗》等,比较注意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对于杜甫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有关日常生活的研究,是杜甫研究的薄弱环节。不仅这会议提交的论文非常少见,即使就近年的研究成果来看也不是很多。实则上杜诗中表现的衣食住行非常丰富也非常细致,杜甫各个阶段的日常生活也颇有同异,从这些表现中可以看到杜甫的思想、性格、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更能反映出杜甫同时代文人普遍的生活面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开拓的研究课题。
(《杜甫研究学刊》2017 年第 4 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7楼2021-05-10 21:26
回复
    《杜诗全译》:看见大唐诗的巅峰与壮丽


    为了化解这种阅读杜诗的窘境,今天特别给大家推荐一套《杜诗全译》,让杜诗得以走近大家,既能满足大众阅读杜诗的浅显需求,也能满足杜诗研究者、唐史研究者等专业人员对杜诗内容丰富全面的需求:

    ★零基础、无门槛阅读杜诗
    杜诗用典较多,行文典雅,若没有一点古典文学的积累,是很难领略到其中妙处的。
    这套《杜诗全译》便是专为没有任何古典文学基础的人准备
    原诗与现代汉语翻译的诗句逐行对照,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诗末也有对应的拼音和注释,只要识字便能读懂,真正做到了无门槛阅读


    ★市面上唯一一套用现代汉语译写了全部杜诗的版本
    杜诗自问世以来,各种选集、全集、注本便层出不群,尤其是杜诗注本,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学者为杜诗做注。然而这些注本都是给专业的学者或研究人员看的,普通读者很难读懂。
    现代也有一些选译本,选取部分杜诗用现代汉语做了译写,但是却无从看到杜诗全貌。
    这套《杜诗全译》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套用现代汉语译写了全部杜甫诗的版本,填补了杜诗的版本空白,普通读者也可以看到杜诗的完整风貌,以及大唐由盛转衰期的风物史。


    一生只做一件事。作者一生潜心于杜诗译写,数次增删,几易其稿


    作者孙潜生于民国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代接受传统典籍教育长大的读书人,又是第一批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有相当深厚的美学根基。新旧知识的碰撞与融合,让作者用现代汉语译写杜诗有了可能。
    孙老先生一生潜心于杜诗研究,在2001年过世时,留下了二十多本手写的杜诗译稿,生前反复修订,一再增删,在作者过世二十载后的今天,终于机缘巧合,得以出版。

    不得不说,这本《杜诗全译》是一条通向杜甫和他生活时代的捷径!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中国价值观的塑造者。
    正如2020年,BBC播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所言:“如果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可能限制了他的文化意义。在西方文化里,还没有人像他这样能体现整个文明的情感和道德的人物。他为什么如此受中国人崇拜?因为他对中国价值观的塑造,超过了任何帝王。他用中文里最伟大的辞藻,阐释了作为中国人的意义。”

    全套书共四册,重达3.5公斤,质量扎实不说,细节上也格外用心。
    封面以少见的高阶棉纹艺术纸制作,素淡典雅,极具艺术气息,
    内文书页均锁线加固,经久耐翻,不易脱页,堪称典藏级装帧。
    屏幕前的你,不妨捧起这套沉甸甸的书,在收纳全面,又浅显易读的《杜诗全译》中,走近杜甫,走近大唐的繁盛与没落,走近古代百姓的生活悲欢……
    在一首首诗篇中,感受他笔下中国人的情感与道德。
    《杜诗全译》
    赏析、诵读、收藏,一本全搞定!
    原价298元,现新书特惠,只要208元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8楼2021-06-16 21:49
    回复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是2015年3月1日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左汉林。
      书 名: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作 者:左汉林
      ISBN9787506080743
      页 数:288
      定 价:¥38.0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01
      装 帧:平装
      内容简介
      杜甫有“诗圣”之美誉,杜诗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被称为“诗史”,被认为有着“集大成”的艺术成就。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杜甫诗歌和杜诗学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杜诗研究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新解。如学界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所涉及的音乐机构和乐人身份向来有不同认识,本书经过对唐代乐府制度的详细梳理,对此问题作出了可信的解释。
      第二,对宋代诗人学杜的具体分析。杜甫在宋代诗坛上影响深远,成为宋代诗歌的典范。本书通过详细的例证,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杜诗对梅尧臣、王安石、三苏、黄庭坚、杨万里等两宋重要诗人的影响。
      第三,对宋代杜诗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本书对宋代诗人学杜的阶段性问题、宋代诗人使用杜诗典故问题、宋诗中的杜诗风格问题,宋代的集杜诗问题等皆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从整个宋代诗歌史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实际上有着相当的难度。本书作者因为对杜诗和宋诗的文本较为熟悉,故其结论亦具有说服力。[1]
      作者简介
      左汉林,生于1968年,文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杜诗学、乐府学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图书目录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笺证
      杜甫《赠花卿》诗意新说
      “乌鬼”考论
      论杜甫《遣兴五首》的编年
      论郑虔事件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北宋初期诗人学杜论略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及其与杜诗的关系
      三苏与杜诗
      论黄庭坚学杜及其得失
      杨万里学杜及“诚斋体”的宗唐倾向
      论范成大学杜及其宗唐倾向
      陆游诗学杜考辩
      论文天祥学杜与南宋后期宗唐风气的改变
      论北宋中期诗歌创作中的学杜风潮
      北宋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论略
      论南宋诗人使用杜诗典故的特点
      论南宋后期诗歌从宗唐到学杜的转变
      论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的再现
      宋代集杜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论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史”之争 [2]
      参考资料
      1.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东方出版社[引用日期2017-10-28]
      2.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当当图书[引用日期2018-04-19]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9楼2021-07-13 19:31
      回复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Format:BookResponsibility:
        左汉林
        Language:ChinesePublished: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2015.4Description:4,
        278p ;
        23cm
        Authors:左, 汉林(1968-) <DA18233847>
        Catalog.Bib:BB19953718
        ISBN:9787506080743 [7506080745]
        Similar Items:
        1 Book 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 孙, 微 河北大学出版社
        2 Book 宋代杜诗阐释学研究 杨, 经华 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
        3 Book 杜甫与六朝詩人 呂, 正恵 大安出版社
        4 Book 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 : 以杜甫為中心 歐, 麗娟 里仁書局
        5 Book 杜甫詩史研究 李, 道顕 華岡出版部
        6 Book 杜詩詳註 杜, 甫(712-770), 仇, 兆鰲 中華書局
        7 Book 錢注杜詩 杜, 甫(712-770), 錢, 謙◆D22972◆ 中華書局
        8 Book 杜詩詳注 杜, 甫(712-770), 仇, 兆鰲 中華書局
        9 Book 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 杜, 甫(712-770), 趙, 次公, 林, 繼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Book 杜甫诗选 杜, 甫(712-770), 黄, 肃秋, 虞, 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 Book 杜甫与地域文化 葛, 景春, 胡, 永杰, 隋, 秀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 Book 杜甫诗选 杜, 甫(712-770),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人民文学出版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0楼2021-07-13 21:12
        回复
          诗圣杜甫研究
          百度百科

          《诗圣杜甫研究》是一部由张忠纲 所著的书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 名:诗圣杜甫研究
          作 者:张忠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1]
          页 数:1677 页 [1]
          ISBN:9787532577200 [1]
          内容简介
          作者研究杜甫三十多年,《诗圣杜甫研究(套装上下册)》为多年来写的有关杜甫的文字,加以选择整编而成。所收文章,上编主要是有关杜甫其人其诗及其家世交游的;中编主要是自唐至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研究概况;下编主要是有关现当代杜甫研究的。
          这些文章,大多公开发表过。这次结集,有的稍作修改、补充,文字以此为准。其中诸如《论清代杜诗阐释的本义复原特征》、《二十世纪杜甫研究述略》、《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及历年的杜甫研究综述等文章,是作者分别与其的研究生董利伟、赵睿才、綦维、孙微、梁桂芳、赫广霖、冯丙奇等合作的。
          “附编”收录作者的“论着目录”及《“皓首穷经”,为杜甫也为萧涤非》的报道,故亦收入。 [1]
          图书目录
          说“诗圣”(代序)
          上编
          杜甫年谱简编
          杜甫——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
          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忧国忧民无已时——杜甫爱国思想琐谈
          李白与杜甫:诗国双子星座的交往与友谊
          杜甫与山东籍诗人的交往
          任华——并尊李杜第一人
          杜甫在山东行迹交游考辨
          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
          陇右艰难诗兴多
          论严杜交谊与杜甫之去蜀——兼与陈尚君同志商榷
          杜甫家世交游杂考
          《题张氏隐居二首》新探
          诗圣对诗仙的深切思念——读《春日忆李白》
          脱身归顺喜中兴——读《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忠勤为国的宿直官——读《春宿左省》
          情深意挚忆弟诗——《月夜忆舍弟》赏析
          孤独漂泊者的悲歌——《旅夜书怀》赏析
          “孤舟一系故园心”——读《秋兴八首》其一
          “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写此神俊姿,充君眼中物”——读杜甫《雕赋》
          新发现的杜甫佚句
          读杜辨疑举例
          宁编
          樊晃与《杜工部小集》
          诗趋奇险谱新篇——从杜甫到韩愈
          杜甫与元白诗派
          杜甫与李贺
          第一部尊杜唐诗选本——顾陶编《唐诗类选》
          杜甫影响下的“小李杜”
          杜甫影响下的韩惺与韦庄
          刘昫与开运官书本杜集
          北宋时期的山东杜诗学
          南宋时期的山东杜诗学
          板于《樗叟诗杜拾遣》 [1]
          “文正”即蔡卞
          宋代杜集“集注姓氏”考辨
          严羽为何推尊李杜?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补造
          《杜甫诗话校注六种》前言
          关于《诸家老杜诗评》
          关于《杜工部草堂诗话》
          附:《杜工部草堂诗话》点校本拾遗
          山东学者注杜评杜概论
          是“嘉庆”,不是“嘉靖”
          论清代杜诗阐释的本义复原特征
          渔洋论杜
          《养一斋李杜诗话》点校本拾遗
          梁运昌和《杜园说杜》
          独具一格的杜诗评注本——介绍赵星海的《杜解传薪》
          杜集丛考(附:戏曲电影剧本)(计228种)
          杜甫集六十卷(唐)阙名编
          杜员外集二卷(唐)阙名编
          古本杜甫集二卷(唐)阙名编
          唐写本杜诗(唐)阙名抄
          杜氏诗律诗格一卷(唐)佚名撰
          吴越写本杜诗(五代)吴越阙名抄
          蜀本杜诗二十卷(五代)阙名编
          杜甫集略十五卷阙名编
          南唐抄本杜甫诗(五代)南唐阙名抄
          孙光宪序杜甫集二十卷(五代)孙光宪编
          薛向藏杜诗故本(五代)阙名编
          杜员外诗集阙名编
          旧抄本杜少陵诗阙名抄
          手写杜诗(宋)王着手写
          少陵集二十卷(宋)郑文宝编
          孙仅编杜甫集一卷(宋)孙仅编
          别题杜甫小集二卷(宋)阙名编
          杜少陵诗一卷(宋)宋祁抄本
          老杜别集(宋)苏舜钦编
          杜工部别集(宋)韩综藏本
          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宋)王洙、王琪编定,裴煜补遗
          杜甫集外集(宋)王二十藏本
          杜甫集(宋)吴员外藏本
          杜子美外集五卷(宋)刘敞编
          孙正之藏本杜诗(宋)孙侔藏
          杜工部后集(宋)王安石辑
          四家诗选(宋)王安石选
          杜工部年谱(宋)吕大防编
          注杜子美集(宋)刘克撰
          杜甫传(宋)孙洙撰
          陈浩然本杜诗(宋)陈浩然编
          增注杜工部诗集四十九卷(宋)王得臣撰
          凤台子和杜诗三卷(宋)王得臣撰
          杜诗刊误一卷(宋)王钦臣撰
          杜诗笺题(宋)黄庭坚撰
          山谷写杜诗帖(宋)黄庭坚书
          注杜诗三十六卷(宋)邓忠臣注
          和杜诗(宋)邓忠臣撰
          分类杜诗(宋)何南仲撰
          杜工部诗(宋)华镇编
          注杜诗及文集二十卷(宋)鲍慎由撰
          杜诗标题三卷(宋)鲍氏撰
          杜工部草堂诗年谱一卷(宋)趟子梁撰
          注杜甫诗二十卷(宋)洪拟撰
          任昌叔本杜诗(宋)任昌叔编
          补注杜工部集(宋)薛苍舒撰
          改注杜诗三十卷(宋)卞大亨注
          集杜诗句一卷(宋)潘辟集
          杜集援证(宋)庄季裕撰
          李端明本杜诗(宋)李光藏本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宋)黄伯思编校
          东坡杜诗故事旧题(宋)苏轼撰
          杜陵句解(宋)李歜撰
          注诗史(宋)李歜注
          重编少陵先生集二十卷(宋)蔡兴宗编
          杜诗正异(宋)蔡兴宗撰
          重编杜工部年谱(宋)蔡兴宗编
          杜诗押韵(宋)李元白撰
          杜诗集句(宋)李元白编
          杜诗传注十八卷(宋)鲁詹撰
          杜工部诗注(宋)师尹注
          李师明手校少陵诗集(宋)李师明校
          少陵诗总目(宋)阙名编
          李杜诗集一卷(宋)阙名编
          六十家注杜工部诗(宋)阙名集注并校刻
          十五家注杜工部诗(宋)阙名集注并校刻
          诗八珍(宋)周紫芝编
          和杜诗(宋)王珩撰
          杜诗辨证一卷,一说二卷(宋)洪兴祖撰
          杜诗集句(宋)丘砺集
          类集杜甫诗史三十卷(宋)方醇道撰
          杜诗谱(宋)李慥撰
          杜少陵诗音义(宋)郑印撰
          杜工部集二十卷(宋)吴若校刊
          杜诗事类注明(宋)罗烈撰
          少陵诗谱论(宋)鲍彪撰
          杜诗注(宋)鲍彪注
          注杜诗补遗正缪(宋)杜田撰
          古今绝句三卷(宋)吴说编
          编次杜工部诗十八卷(宋)鲁詈编撰
          杜工部诗年谱一卷(宋)鲁訔编撰
          李杜韩柳押韵二十四卷(宋)李滨老撰
          杜甫诗详说二十八卷(宋)师古撰
          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五十九卷残存二十六卷(宋)赵次公注
          改正王内翰注杜王部集(宋)王宁祖撰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2楼2021-07-14 07:25
          回复
            诗圣杜甫研究

            【续】
            少陵诗格一卷(宋)林越撰
            九品杜诗说正宗(宋)庞谦孺撰
            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三十二卷题(宋)王十朋集注
            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残存六卷(宋)阙名编
            卞氏集注杜诗(宋)卞圜注
            杜诗六帖十八卷(宋)陈应行编撰
            韵类诗史(宋)陈造撰
            杜少陵诗集(宋)林丰编
            吕东莱注杜工部三大礼赋(宋)吕祖谦注
            杜诗注释(宋)黄钟撰
            集注杜诗(宋)章国华集注
            集句杜诗(宋)杨冠卿撰
            集杜诗题坡老旧隐(宋)陆处善集
            杜诗解(宋)陈藻撰
            续老杜诗评五卷(宋)方铨撰
            杜诗注(宋)赵汝谈注
            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残存六卷(宋)阙名编
            门类增广集注杜诗二十五卷,残存一卷(宋)阙名编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三十六卷(宋)郭知达编
            门类杜诗二十五卷(宋)徐居仁编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宋)阙名编
            杜子美年谱一卷(宋)吴仁杰撰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宋)蔡梦弼撰
            杜诗发微一卷(宋)杜旃撰
            杜工部年谱(宋)梁权道编
            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宋)黄希、黄鹤补注
            侯氏少陵诗注(宋)侯仲震撰
            杜诗补注(宋)刘弥邵撰
            杜诗注(宋)洪咨夔注
            集杜诗(宋)陈某集
            诗史字韵四十卷(宋)徐某撰
            杜诗解(宋)陈正己撰
            十二先生诗宗集韵二十卷(宋)裴良甫编
            张即之书杜诗(宋)张即之书
            杜诗补注(宋)陈禹锡注
            杜诗注(宋)高子凤注
            杜诗九发(宋)吴泾撰
            杜诗章旨六卷(宋)江心宇撰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署(宋)徐居仁编次、黄鹤补注
            批点子美诗(宋)谢枋得撰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二十卷(宋)刘辰翁批点,(元)高楚芳编辑
            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二十二卷(宋)刘辰翁批点,彭镜溪集注
            文信公集杜诗四卷(宋)文天祥集
            杜诗句解(宋)刘应登撰
            选杜诗(宋)刘玉田选
            编杜诗(宋)宋同野编
            杜诗句外(宋)曾季辅撰
            集杜诗一卷(宋)张庆之撰
            注杜诗(宋)吴渭撰
            二十家注杜甫集二十卷(宋)阙名集注并校刻
            杜诗集注一卷(宋)阙名集注
            杜诗独得八卷(宋)阙名撰
            续注子美诗题(宋)杜修可撰
            重雕老杜诗史押韵残存八卷(元)阙名撰
            杜少陵先生诗集注抄(残本)阙名撰
            杜诗谚解二十五卷(朝鲜)柳允谦等撰
            唐李杜诗集十六卷(明)邵勋编
            杜工部诗选六卷(明)王寅选
            杜律测旨二卷(明)赵大纲撰
            批选杜工部诗四卷(明)郝敬批选
            杜注水中盐五卷(明)杨德周撰
            杜律细一卷(清)萧云从笺读
            李杜诗选’二卷(清)游艺选
            杜诗说略一卷(清)卢震撰
            戒庵集杜(清)张晋集
            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二十四卷(清)朱彝尊评
            怀园集杜诗(清)车万育集
            杜王部诗抄(清)宋荦选
            杜律诗话二卷(清)陈廷敬撰
            乐句四卷(清)俞瑒撰
            杜诗集七卷(清)俞瑒评
            杜诗说二十八卷(清)卢生甫撰
            杜工部七言律诗注五卷(清)陈之壎撰
            杜诗谱释(清)毛张健撰
            青城说杜(清)吴冯拭撰
            杜诗五古选录(清)王澍选
            杜文贞诗集十五卷(清)陈光绪选注
            杜诗评点十八卷附杜诗遣珠二卷(清)张□敬评
            艺兰书屋精选杜诗评注十一卷(清)邓献璋撰
            杜诗约编(清)盛元珍编
            杜诗金针七卷(清)张汝霖编述
            杜诗选读六卷(清)何化南朱煜编
            杜诗识小(清)朱宗大撰
            杜工部五七古(清)刘大榇选注
            杜诗详注集成四十四卷(清)张甄陶撰
            杜诗本义二卷(清)齐翀撰
            杜律篇法二卷(清)郑际熙撰
            杜诗注释二十四卷(清)许宝善撰
            鹤泉集杜二卷(清)戚学标集
            杜工部集二十卷郑沄编
            杜律分韵五卷(朝鲜)搞文院汇编
            杜诗集评十五卷(清)刘濬辑
            杜诗说肤四卷(清)万俊撰
            偷闲斋集杜四卷(清)刘景新集
            六观楼杜诗抄二卷(清)许鸿磐抄
            杜工部诗话五卷(清)刘凤诰撰
            存悔斋集杜诗四卷(清)刘凤诰集
            杜诗琐证二卷(清)史炳撰
            读杜韩笔记二卷(清)李黼平撰
            杜工部集二十卷(清)卢坤集评
            养一斋李杜诗话三卷(清)潘德舆撰
            岁寒堂读杜二十卷(清)范辇云辑
            杜诗选抄(清)徐松批点
            杜诗选注(清)许瀚撰
            读杜诗说二十四卷(清)施鸿保撰
            杜律正蒙二卷(清)潘树棠撰
            杜文贞墓记(清)李宗莲刻本
            杜诗抄五卷(清)郑杲撰
            杜诗谚解(日本)森槐南着
            杜工部诗醇六卷(日本)近藤元粹撰
            杜诗注约二卷(清)凌艺斋撰
            杜诗证选李详撰
            杜诗释义李详撰
            续杜工部诗话二卷蒋瑞藻辑
            杜甫叙论朱东润着
            杜甫闻一多着
            杜诗从约六卷古槐书屋选录
            杜诗句法举隅朱任生着
            李白与杜甫陈香着
            杜甫评传陈香着
            杜甫研究萧涤非着
            中国两大诗圣——李白与杜甫吴天任着
            杜甫传孟瑶(杨宗珍)着
            杜甫生平及其诗学研究胡岂凡着
            杜甫评傅陈贻蝎着
            杜工部之生平及其贡献陈瑶玑着
            杜诗特质渊源考述陈瑶玑着
            李杜论略罗宗强着
            杜甫诗虚字研究黄启源着
            杜甫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
            杜甫香港上海书局编
            杜甫研究资料汇编(第一、二辑)
            戏曲电影剧本
            杜甫游春(金院本)(金)阙名撰
            曲江池杜甫游春(杂剧)(元)范康撰
            杜秀才曲江池(戏文)(元)阙名撰
            众僚友喜赏浣花溪(杂剧)阙名撰
            四节记·杜子美曲江记(传奇)(明)沈釆撰
            杜子美沾酒游春(杂剧)(明)王九思撰
            杜陵花(传奇)阙名撰
            四色石·同谷歌(杂剧)(清)曹锡黼撰
            诗中圣(传奇)(清)夏秉衡撰
            杜陵春(传奇)宋呜珂撰
            李白与杜甫(电影文学剧本)白桦郑君里着
            ……
            下编
            附编
            张忠纲论着目录
            “皓首穷经”,为杜甫也为萧涤非
            后记 [1]
            出版信息
            作者:张忠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5-12
            页数:1677
            定价:18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专刊·第六辑
            ISBN:9787532577200 [1]
            作者简介
            张忠纲,1940年生,山东潍坊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我国唐宋诗研究的著名学者,对杜甫诗歌用力甚勤,是目前杜甫研究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杜诗纵横探》、《杜甫诗话校注五种》、《作家作品散论》,合著有《杜集书目提要》、《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访古学诗万里行》和《全唐诗大辞典》,主编《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等。 [1]
            丛书信息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专刊·第六辑 (共1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增订版)》,《唐代文学隅论》,《探寻儒学与科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经史避名汇考(全2册)》等。
            参考资料
            1. 诗圣杜甫研究 .豆瓣网 [引用日期2018-10-18]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3楼2021-07-14 17:12
            回复
              2012年6月,杨振宁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
              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水晶四周镌刻着杨振宁的四个重要学术贡献:
              “规范场理论”、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在统计力学、
              高温超导方面的成就。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4楼2021-08-18 18:50
              回复
                杜甫晚年为何离开成都草堂
                诗词茶座
                发布时间: 2018-11-30 17:13 文化领域爱好者
                今年初,社科院文学所王学泰先生去世,微信上读到王先生2012年应某刊邀请所拟给杜甫的一封信。信末,王先生特别请求杜甫:晚年为何离开成都草堂,可否提供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不能起老杜于地下,这点似乎已经成为不解之谜。但如果仔细研读杜甫诗歌,不难发现杜甫对此早有交待。我对此研读的新说,1979年曾写成文字,初稿直到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拙著三十年集《敬畏传统》时方刊出。这是我平生写的第一篇学术文字,当然很不成熟。修改增补后,分为《杜甫为郎离蜀考》(刊《复旦学报》1984年第1期)和《杜甫离蜀后的行止原因新探》(刊《草堂》1985年第1期)发表,中外学者对此看法不一。流传不广,大约王先生并未看到。其中关键证据,则为杜甫永泰元年(765)秋,客居云安之初所作《客堂》一诗。本文拟结合前述拙文,对该诗给以剖析解读。

                先录《客堂》全诗如下
                忆昨离少城,而今异楚蜀。舍舟复深山,窅窕一林麓。
                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旧疾廿载来,衰年得无足。
                死为殊方鬼,头白免短促。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
                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客堂叙节改,具物对羁束。
                石暄蕨芽紫,渚秀芦笋绿。巴莺纷未稀,徼麦早向熟。
                悠悠日动江,漠漠春辞木。台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
                前辈声名人,埋没何所得。居然绾章绂,受性本幽独。
                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事业只浊醪,营葺但草屋。
                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
                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
                形骸今若是,进退委行色。
                各本校勘有不少细节的出入,重要的是第七句“旧疾廿载来”,廿,《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卷六作“甘”,“甘载”不词,据九家本、百家本、蔡本、分门本、黄本、赵本改。从诗中所叙物候来说,如“徼麦早向熟”“漠漠春辞木”等句,应在春末夏初,肯定未入秋。地点则因有“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二句,肯定在居云安以后,是因病而栖泊于此。云安为夔州属县,去夔州仅百里杜甫云安住到次年初春方移居夔州,居云安逾半年,其地可以肯定不是他出行的目的地,属于临时泊居,此历来讨论已多,早作定论,在此不展开。王嗣奭《杜臆》以为居夔后作,仇兆鳌以后多从之,也属可能,在此也不讨论。

                按照宋以来的主流说法,杜甫是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在严武再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入参幕府,任节度参谋。次年严武卒于任,杜甫在蜀无所依靠,又见蜀乱在即,乃匆忙买舟东下【与下其一不符!】。其间有许多无法解释得通的地方。
                其一,严武卒于四月末,已近仲夏,可以肯定杜甫在春间已准备离蜀,四月末已在江行途中。杜甫与严武交谊密切,然其集中绝无临丧吊哭之辞,仅有《哭严仆射归榇》,末云“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时已寄居峡中。
                其二杜甫初离成都的目的地何在?论者多以为《去蜀》是初离蜀时所作。诗云: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难道他离开成都之初就准备入湖南吗?研读杜甫居峡及出峡入湘诸诗,显然不是。直到入湘之初的《登岳阳楼》,他所表达的还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无奈,也就是说,如果江东亲朋有一信送达,他更愿意东下就食。“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应是入湘后作。
                其三,杜甫三峡诗多次说到离蜀与为郎之关系,如
                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
                幕府初交辟,郎官幸备员。
                瓜时犹旅寓,萍泛苦夤缘”,
                瓜时职务交接之时此职务必不指幕府,而指郎官,即因入京为郎时间已过,自己还困居旅途,只能漂泊为生。
                再如《夜雨》
                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寄岑嘉州》
                伏枕青枫限玉除”、
                《秋兴八首》
                画省香炉违伏枕”,
                所述都是同样意思。难道杜甫不明当时官制,给你个虚衔就真以为可以入京为郎了?他陷入了幻觉,不断在做个人的迷梦吗?他会将个人与全家的生命和前途都交给这一幻想吗?显然不能作如此判断。也就是说,宋以来占据主流说法的解释根本无法成立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5楼2021-08-22 12:26
                回复
                  杜甫晚年为何离开成都草堂
                  诗词茶座
                  【续1】

                  前引拙文作了以下几点考释
                  一,入幕与为郎不是一回事情。杜甫再入严幕在广德二年(764)秋冬间,诗中所述着衣以戎服为主,不涉绯袍银鱼之类与郎官有关的服饰。严武奏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朝廷恩准并颁下服饰,在永泰元年春初,有《春日江村五首》纪其事。如云:
                  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
                  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扶病垂朱绂,归休步紫苔。
                  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是说自己已经准备在草堂度过余生,身体也一直不好,然而朝命下达,荐贤得准,且先于幕府群材,心情是荣幸,惭愧,感激。
                  更直接的表达是这一首
                  群盗哀王粲,中年召贾生。
                  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宅入《先贤传》,才高处士名。
                  异时怀二子,春日复含情。
                  王粲、贾谊自比,是遇乱漂泊他乡,是中年被召,文帝前席叩问,自己得兼二人命运,当然更以被召为荣。
                  二,唐代检校官制,前后期有很大不同。玄宗时期主要指未实授的官职,中唐后都是虚衔,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一转变的时间,可能在代、德之间。从《文苑英华》所存贾至、常衮所撰除官制词看,代宗初期应该还维持着未实授的本意,但在仆射、尚书一级高层检校官中,所指已经有所变化,中层文官则未变。因此,杜甫在蜀中接受的是检校郎官,必须在限定时间到京就职后,方能真除郎官。
                  三,从蜀中入京有北出剑阁、褒斜道一途,但路途艰难,不合适老年人。沿江东下经江陵北上,路途虽远,舟车皆较方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所选择的就是这一道路。

                  杜甫离蜀,初行经戎州、泸州,心情颇好。渝州,有《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
                  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
                  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
                  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
                  是说我已等你很久,你还不到,是观景吟诗耽搁了吗?峡中气候恶劣,江行艰难,对不起,我先走了,但会在江陵一柱观等你。渝州即今重庆,距离云安、夔州已经不远,杜甫至此仍无在峡中滞留居住的考虑。他在忠州有几首诗,从《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看,大约已经发病。勉强到云安,再无法坚持,只能住下养病。
                  经过以上铺叙与解释,再来读《客堂》,就能完全理解他的生存状态与真实心声。

                  《客堂》是一首古体诗,押入声韵,凡四十二句,在杜诗中,属于中篇。
                  开始四句写离开成都以后的经历。少城,即小城,是成都西南的一处地名。草堂亦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故借指草堂。
                  忆昨离少城,而今异楚蜀”二句,写出出行近一年来的经历。夔州、云安其地在巴蜀、荆鄂之间,非楚非蜀,隐约说明自己处身之地的尴尬。
                  舍舟复深山,窅窕一林麓”二句,写弃舟暂居峡中,其地多山,林莽森密,暂居山麓,周遭环境与成都大异其趣,也是“异楚蜀”之具体描述。
                  其后六句,交代居泊峡中的原因。消,即指消渴,今称糖尿病,是因代谢功能衰退引起血糖偏高造成的疾病,其症状多体现为口渴、尿频、视力衰退、浑身乏力,甚者会导致器官病变而死亡。杜甫深于医学,有此病已逾二十年,深知危害与处置之方。兴冲冲地准备出峡赴京,但病情危殆之时,果断选择留峡休养将息,希望稍得痊愈后再成行。
                  《客堂》同时所作《客居》一诗中,写到
                  我在路中央,生理不得论。
                  卧愁病脚废,徐步视小园”。
                  【续】
                  病脚也是消渴疾所引起。杜诗中还多次提到风痹,即今所谓风湿性关节炎,颇严重。

                  旧疾廿载来,衰年得无足。
                  死为殊方鬼,头白免短促。
                  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
                  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
                  这一段写病重后的心情,既有衰惫之感,也有强自宽慰,最体现杜诗的情怀。
                  旧疾较易理解,杜甫早年得病,绵历二十年而得保全,自己当然一直深自惕厉,凡事小心,一旦复发,也深明事态之严重。“衰年,前人评说较多。张溍说:“二句言抱病更历多年,似乎年数已足,不敢奢望寿考也。”李植云:“衰年只得旧疾,此亦足矣。” 汪灏曰:“久而未危,此心亦足。” 虽有差别,大旨近似。
                  死为二句,后句如卢元昌解为“头白而死不为夭年”,杨伦云“言年已衰,非为不寿”,仍为老杜之宽解与自慰,然提出“死为殊方鬼”句,足见他已有客死异地的巨大不安感笼罩心头,感到了生命的威胁,乃至为了生存放弃入京为官的机会。这是现实,这是杜甫在人生至暗时刻的理性选择,也是困顿中的无奈安排。
                  接下两句赵次公认为是对古诗“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改写,伪王洙注认为二句“以所居非故国,皆自喻也”,都很精当,我还愿意指出前句更见杜之壮心未已。
                  别家二句,延续上句思归情思杜甫最后一次省家是在乾元二年(759)初,至此已近八年,孩子们渐渐成长,当然可喜,也借说自己别无成就。“欲起惭筋力”句,最见消渴病人浑身乏力、精神不振之状态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6楼2021-08-22 12:30
                  回复
                    杜甫晚年为何离开成都草堂
                    诗词茶座
                    【续2】

                    此后八句,
                    客堂叙节改,具物对羁束。石暄蕨芽紫,渚秀芦笋绿。
                    巴莺纷未稀,徼麦早向熟。悠悠日动江,漠漠春辞木。
                    方回到诗题,写居处周围的景致与物候变化,这些对栖泊客居中的诗人有些许的安慰,但时光之流逝,更让作者感到人生机缘之稍纵即逝,然久困病中,又有什么办法呢?由此引起对自己命运之关切。
                    台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
                    前辈声名人,埋没何所得。“
                    此节叙述自己被选郎官之幸运。唐尚书省是朝廷政令之执行部门,分吏、礼、兵、刑、户、工六部,每部下设四司,工部员外郎是此司之副职,从六品上,职守为辅助郎中“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唐人重郎官,以其为清要官,但在六部中,又有具体区别。如《南部新书》卷丁云:“省中司门、都官、屯田、虞部、主客,皆闲简无事。时谚曰:‘屯田水部,入省不数。’”大约工部也差不多。但杜甫对此则看得很重,即凡膺选为郎官者,例皆为才俊之士,所以他自我省视,已感荣庆至极。所谓“前辈声名人”,若指诗名曾声震一时者,如王绩、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孟浩然、李白等,皆曾名重天下,都未能得及此位。
                    居然绾章绂,受性本幽独。
                    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
                    事业只浊醪,营葺但草屋。
                    居然六句,重复了他在初授郎官时所作《春日江村五首》中的意思,自己本性还是喜欢幽静孤独,已经有独守草堂,终老浣花溪头的考虑。离开草堂前数月,他有《营屋》《除草》《长吟》诸诗,所述恰是种竹除草、营葺草屋的情景。这时他五十四岁,在唐人确已近暮年,再要追求大的事功,机会已经很渺茫。杜甫是很理性的诗人,他对人生处境始终看得很清楚。然而严武奏授郎官,银章、朱绂之颁下,完全改变了他的初衷。这毕竟是他回归中原、回归朝廷的难得机缘,他似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成都,离开草堂。这一选择,改变了他晚年的命运。

                    在表述久怀退隐之际后,杜甫笔锋急转,强烈表达仍愿意归朝为朝廷出力的愿望
                    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
                    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
                    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
                    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
                    这里的上公,应该包含严武,但亦不止严武一人,即严武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身份为杜甫请官,如果是幕职,多只要节帅奏请即可,而朝廷郎官,则要有朝中显官出力。很怀疑其人是贾至,广德二年任礼部侍郎,且长期与杜甫有诗书联系。所谓“累奏”,是说多次努力而有结果,并非一奏即有郎官之授。薄禄,是诗人的谦辞。唐代京官薪俸不及州郡官,杜牧文集中有记录。但对于杜甫来说,家园在他乾元二年初从华州东归故土时,那里已经历战事,不复旧貌。他在西南漂泊多年,并无经济来源,多靠友人接济。入京为官,至少可有一份体面的收入,维持全家的温饱,对他还是重要的。
                    当然更多地来说,在世乱未靖、朝野多事之际,为君王分忧,为国家出力,杜甫更感觉是身为人臣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自己远在峡中,距朝廷如隔霄壤。朝廷给了职位,自己则因染病而久旷职守,确实是不愿意看到的。
                    循文”二句,既称赞朝政举措得宜,大政有节,也设想自己有幸入朝,可以对朝事之得失表达所见。
                    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以此两句作一结,强烈表达入朝的愿望,虽然个人力量是如此轻微,对朝政的匡补可能毫不足道,然而他早年不就说过吗: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为国家为社稷出力,是自己的天职所在,一息尚存,自当奔竞裨补,何计得失?何况自己有官职在身,更有不可推卸的使命。

                    形骸今若是,进退委行色”,最后两句,总括全诗,应该作单独的解读形骸,指病后的躯体。消渴病人因为消化代谢功能的衰减,浑身乏力,食欲退减,急速消瘦,容颜憔悴,往往形于外表。杜甫至此居峡中已逾半年,体力不济,身形剧变,这是他时时可以感觉到的。下一步怎么办?让他很为难。,当然是立即出峡,赶赴朝廷,但衰弱如此,再加道途艰辛,他深知病体无法受此劳顿,强求北上,很可能身殁中道。退,当然是归蜀,然而成都还回得去吗?从杜甫云安、夔州诗中,可以见他时时与蜀中朋友保持联系,更关心蜀中的治乱。事实是,他出行不久,蜀中严武旧部就发生内讧,战事频起,浣花草堂其后也被崔宁妾任氏所占。也就是说,退路早已不存在。唯一的办法,只有在夔州继续静养。
                    《客堂》之写成,距离杜甫获得郎官之任命,大约一年时间,诗中反复叙述的去留不决的犹豫困惑,应该是就职时限已到的缘故。重病而有生命之虞时,他对放弃一生追求的为国效力的机会深感可惜,但人生有时真无法做出别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杜甫的痛苦,这一段至暗时刻,他的胸中激荡着高亢的家国情怀,也不能不面对艰窘的眼前困难。选择很痛苦,最后理智战胜了激情,他选择在峡中继续居住。

                    杜甫夔州居留两年,存留四百多首诗歌,达到一生诗歌艺术的巅峰。如果我们能够体会这些作品是他在身患重病、生计艰困的情况下写出,对这位伟大诗人必然更增敬意。前人曾有质疑,峡中景物瑰玮如此,杜甫为何时时咒骂,心生愁苦,如果理解他的处境,自不难作出合理解释。
                    杜甫大历三年春放舟出峡,暂住江陵,一是有弟弟援接,二是旧友李之芳时任荆南司马,可以接待。入秋李之芳病故,他在江陵幕中也频遭歧视冷遇,《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一首有一节云: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
                    结舌防谗柄,深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
                    得丧初难识,荣枯划易该。
                    最见他处境之艰难。从公安到岳阳,他已走投无路,“亲朋无一字”,哪里有消息他愿意往哪里去。因为旧友韦之晋出任湖南观察使,他选择了溯湘南下。后来的这些经历是他写《客堂》一诗时所无法逆料的,但也是当时的选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回到本文的开头,本文就杜诗原文,代杜甫所作离蜀原因的解答,不知能否解释王先生当年的困惑,烦请读者诸君给以裁断。
                    本文原刊载于《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6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7楼2021-08-22 12:33
                    回复
                      杜甫传
                      随园散人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杜甫传:所有流浪,都是归程
                      编辑推荐
                      1、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2、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书中资料详尽,挑选优美诗词。
                      3、作者文字优美灵动,情感细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杜甫的传记。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形象凄苦,诗中风格大多沉郁现实,被誉为“诗圣”。
                      然而他却崇拜风格洒脱随性,与他全然相反的“诗仙”李白。
                      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诗圣”杜甫陪着“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两人从洛阳出发,一路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作者简介
                      作者 随园散人,男,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陕西人,知名作家。长于散文诗词,文字清隽空灵,极具古典美感,广受赞誉。
                      曾出版《一声狂笑,半个盛唐:李白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半生红尘,半世空门:李叔同传》《我为过客,你是天涯:三毛遇见张爱玲》等书。
                      目  录
                      第一卷:裘马轻狂 /1
                      1 / 千秋诗圣
                      7 / 家世与出身
                      11 / 生于开元盛世
                      16 /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21 / 漫游吴越
                      26 / 科举落第
                      第二卷:长安月冷 /32
                      32 / 会当凌绝顶
                      37 / 诗酒流连岁月
                      44 / 长安,他是个过客
                      49 / 繁华寂寞,咫尺之间
                      54 / 红尘如客栈
                      59 / 烂醉是生涯
                      在线试读
                      我们皆是行路之人。
                      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
                      走着走着,风景已然看透,故人相隔千里。
                      就连曾经的自己,亦是音讯杳然。
                      千秋诗圣
                      岁月,每天都是新的,却又无比陈旧。
                      而我们就在这岁月里,带着自己,寂静前行。
                      或沉重或轻盈,或丰盛或憔悴,从初到后。终于发现,所谓终点,
                      不过是来时的地方。应该说,遇见的都是风景,路过的都是沧桑。
                      有了风雨阴晴,有了聚散离合,也便有了故事。
                      故事里的人们,兜兜转转,分分合合,背负许多从前,向着所谓远方。
                      某年某月,蓦然回首,终于发现,所有前尘往事,不过是大梦一场。
                      草青草黄,云舒云卷,就像是故事的注解,被随意留在路上。
                      那本叫岁月的书,怎么翻都翻不到头。
                      总有些时光,是我们愿意翻开,并沉湎于其中的。比如,衣带生风的魏晋;
                      比如,风流快意的唐宋;甚至,云谲波诡的民国。所有的时光里,
                      都有荒草蔓延,都有风雨如晦,但那些时代,却因其风情与风雅,
                      显得格外别致和温软。
                      喜欢唐诗,总是对那段时光心向往之。山水渔歌,乾坤日月,
                      繁华寥落,低唱浅斟,在那些诗句里宛然如初,却又无比遥远。
                      终究,许多故事和情怀,去了便是去了,隔着岁月尘埃,所有的回味与寻找,
                      少有立足的地方。事实上,即使是人生过往,只是数年,便成了旧事,
                      想起也不过是黯然。
                      不管怎样,唐诗是美丽绝伦的。带着浓浓的酒香,在云月之下,在山水之间,
                      甚至是市井人家、天涯古道,多情地招摇着。俊逸的李太白,恬
                      淡的王摩诘,窈眇的李义山,素朴的白乐天,都在那里举着酒杯,半醉半醒。
                      整个大唐,似乎都在酒杯里摇摇晃晃,风情万种。
                      唐诗,就在辽阔的大地上肆意生长,长出了寂寞与风流。
                      隔着一千多年的岁月,仍能看到,飘洒如风的李白,醉意蒙眬,短
                      歌长啸。于他,万丈红尘就是一场宿醉,浮沉起落都在酒杯里,清淡缥渺。
                      远方,他的知己,一个叫杜甫的诗人,一边挂怀故友,一边心系苍生。
                      如果说李白是以梦为马,那么杜甫便是以笔为刀。在大唐盛世渐渐
                      凋落的时候,杜甫褪去了青涩与疏狂,变得冷静而犀利。社会的动荡,
                      百姓的疾苦,时局的混乱,朝廷的昏暗,尽数出现在他笔端,无比清晰,
                      无比荒凉。对于黎民苍生,他始终是满含深情的。他希望,世间众生皆
                      能活得安详。可惜,他只是个诗人,下笔再用力,也无法将一个时代从
                      黯淡中解救出来。
                      尽管如此,后来的人们还是给了他足够的景仰和推崇。
                      他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则被誉为“诗史”。
                      人生如此,也算丰盛了。只是,这些盛誉他并不知晓。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古来如此。
                      这世界,我们都只是偶然经过。春花旖旎,秋月无言,刹那间故事
                      就会画上句号。在这人间,活得坦荡,活得从容,不问声名几许,但求
                      无愧于心,便是不负年光。
                      杜甫被奉为诗圣,首先是因其诗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
                      次是源于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内涵。杜甫存世的诗作有一千四百多首,风
                      格极其丰富,或磅礴豪放,或清新隽雅,或沉郁顿挫。与众多诗人相比,
                      杜甫既集成传统,又开辟新风,是诗歌之集大成者。
                      比如律诗。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律诗的成就,首先
                      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
                      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律诗的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
                      他却能运用自如,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
                      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被后来的诗人和学者推崇为“千古七律”,可
                      见其诗歌创作之境界。杜甫律诗的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
                      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
                      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
                      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
                      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先天的文学天赋,加上后天的不断锤炼,锻造出了惊世的才华。可
                      以说,杜甫的语言锤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往往,看似信手拈来的句
                      子,却能传诵千年。比如,成语“历历在目”来自他的诗句“历历开元事,
                      分明在眼前”;“别开生面”来自他的诗句“将军下笔开生面”。还有
                      炙手可热、惨淡经营等词,也来自他的诗。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关心
                      民生疾苦的思想和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
                      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
                      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
                      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
                      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
                      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
                      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
                      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
                      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
                      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9楼2021-09-30 22:01
                      回复
                        杜诗详注研究

                        作者:吴淑玲 (作者)
                        出版:齐鲁书社 2011.8
                        页数:376
                        定价:38.00 元
                        ISBN-13:9787533325176
                        ISBN-10:7533325176
                        内容简介
                        《杜诗详注研究》是在她博士论文《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本书共九章节,内容包括清初文化背景下的杜诗批评学、《杜诗详注》成书的文化背景、浙东学术对仇注杜诗的影响、《杜诗详注》所采资料、仇兆鳌杜诗批评的指导思想、《杜诗详注》的批评方法等。
                        本书给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介绍
                        吴淑玲,生于1963年,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二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近十年主要关注唐代文学,博士论文《仇兆鳌及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唐代诗歌的当时传播》、国家社科项目《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河北省社科重点项目《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均为唐代文学方向。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郑州大学学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清初文化背景下的杜诗批评学

                        第一节 易代之际的文化对学术界及杜诗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清初杜诗批评学的成就及特点
                        第三节 清初杜诗批评的新变
                        第二章 《杜诗详注》成书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初文化的遗民倾向
                        第二节 封建专制文化的极端化
                        第三节 逞学炫博的文化倾向的形成
                        第三章 浙东学术对仇注杜诗的影响
                        第一节 仇兆鳌浙东学人身份的确认
                        第二节 仇氏注杜与浙东经史之学的关系
                        第三节 影响仇兆鳌的浙东学人
                        第四章 《杜诗详注》所采资料
                        第一节 历代典籍资料的采集和使用
                        第二节 唐宋元明研究资料的采集和使用
                        第三节 清初研究资料的采集和使用
                        第五章 仇兆鳌杜诗批评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以儒家诗教传统理解杜诗
                        第二节 以忠君思想批评杜诗
                        第三节 以“诗史”观念审视杜诗
                        第四节 以博学理念批评杜诗
                        第六章 《杜诗详注》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 熔义理、考据、辞章 于一炉
                        第二节 随体论体的文体批评
                        第三节 评点式的艺术批评
                        第七章 《杜诗详注》的收获
                        第一节 仇兆鳌杜诗批评的现实价值
                        第二节 仇兆鳌杜诗批评的文献学价值
                        第三节 仇兆鳌杜诗批评的认识论价值

                        第八章 《杜诗详注》的失误

                        第一节 《杜诗详注》内容解说的失误
                        第二节 《杜诗详注》注释方法的失误
                        第九章 《杜诗详注》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杜诗详注》在明清注杜著作中的霸主地位
                        第二节 《杜诗详注》在清代学术的末流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又是绿叶满枝时(代致谢)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2楼2022-01-02 12:21
                        回复
                          黄生《杜诗说》研究论文


                          黄生《杜诗说》研究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3楼2022-01-02 13:49
                          回复







                            IP属地:上海494楼2022-01-02 13:56
                            回复









                              IP属地:上海497楼2022-01-02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