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集团吧 关注:3贴子:121
  • 2回复贴,共1

史铁生因为自身的残疾以及他心灵的超越,已经成为考场作文中最适合运用的热点人物之一。有关史铁生的素材有许多切入口,每个切入口都是朝向不同话题的通道。比如,命运与挫折、意志与成功、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当一个人遭遇磨难时,我们常会说这样的话:“放心,一切都会过去的……”可在我看来这是一剂毒药。将一个瞎子带进一个灯火通明的房间里,再关上灯,告诉他黑暗只缘于暂时的停电。这或许能暂时慰藉他的心灵,但等这一切都过去,时间早已冲刷了生命的精彩。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命运不是用来被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道。”他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双腿的残疾是命中注定的事实,可他还有双手,还有灵魂,还有梦想,当这一切都将绽放时,他依然留住了他的韶华。合欢树成了多少游子心事的归宿,那根紧绷的琴弦在多少失败者心中摇曳,他死后的角膜、肝脏又在另一个生命里重生涅盘。关于史铁生的一切都没有过去,关于所有面临劫难却不言弃的人,韶华永驻。(2011年上海卷《停驻韶华》)
在这个片段里,史铁生的例子证明了磨难不能成为我们虚度人生的借口,人应该在困苦中留存生命的价值,赢取灵魂的精彩。
如果我们把外延再扩大一些,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作品中寻找切入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与教育、体育等话题联系起来。
史铁生的母亲是个成功的教育者。她知道儿子内心的痛苦,她不去强迫儿子做什么,而是让他的灵魂在地坛那里静静地聆听和成长。这个肢体残缺的儿子却拥有着发达、健全而强劲的心灵世界。尽管母亲并没有看到这些,但他的儿子注定要成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成为她一生的骄傲。(《成功的教育》)
史铁生特别喜欢体育类的节目。他喜欢看世界杯和奥运会,为那些在赛场上奔跑的健儿助威加油。他对体育的认识要远远超越一般人,他视体育竞技为强健意志和信心的依托,他认为超越残疾是人生最大的梦想。在他眼里,残疾就是局限,而体育竞技恰恰是对局限的一种突破,带有他心底最真诚、最纯朴的渴望。
(《竞技场上的人生》)
我们对一位作家的认知,不仅要着眼于他的经历,更应注重他的思想内涵、品格意志,尤其是代表了他最高人生境遇、承载其厚重思想的作品。这样,作品的外延就得到了最大化的扩展,其素材亦成为通用素材了。
素材运用要考虑到所给话题本身具有的弹性空间。有一些话题,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与已有素材发生关联,从而通过语言转述的桥梁成为笔下可用的素材。比如:
史铁生曾在《给盲童朋友》中写道: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局限的过程。这便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遇到了人生的弯道。当他意识到他的梦想,被残缺的身体所限制,人生的所有光彩仿佛都与他无关,他消极过,他彷徨过。但,最终他选择加足马力,藐视痛苦,在人生的这个“弯道”上,史铁生以一次完美的超越赢得了这场比赛,获得了他独有的幸福。(2009年安徽卷《直面“弯道”挑战》)
因为话题“弯道”本身就是一种比喻,就是一种暗示与象征。所以,我们将其具象化时,史铁生的素材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语言过渡意识和语言表述能力,将话题与素材的隐喻性联系到一起。其关键就是要反复强化话题与素材的关系,主题词要多次出现。
名人的经历,尤其是具有负面价值的经历更具有广大的利用空间。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具体的,但在写作运用时,我们可以运用想象进行适度的加工,让其负面价值与正面成功的反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而产生最能打动人心的阅读可能性。比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在正确的道路上跨出一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不同。史铁生在二十几岁即遭遇下肢瘫痪,他想到了自杀。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从死亡边缘挣扎出来。如果他不从死亡的边缘跨出一步,他的一生可能要因此改写。(2007年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一步”与“一生”的关联性是写作的关键点,而“一步”是一种隐喻,是人生转折点的别样表述;第二,史铁生的遭遇有与话题对应的关联点,其负面价值(磨难促成的成功)具有很强的看点。


IP属地:广东1楼2013-06-03 11:52回复
    史铁生:不屈的灵魂
    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后来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在一般一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但史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走了……自称“职业是病,业余在写作”,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著作,包含着思想的火花,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又丰满的思想。当然,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不会因作家的逝世而丧失价值。


    IP属地:广东2楼2013-06-03 11:56
    回复
      d/m/w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6-17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