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火光、股股浓烟、浓浓烟熏味,见了都有点心惊胆战,这不是战争年代,却胜似战争,原来都是秸秆焚烧的戏码,而且没有表演的真实自然原生态,这就是时下成都个别农村地区上演的收割大戏。
去年10月份,成都市区持续了多日的雾霾天气,天气昏黄,烟雾四处弥漫,街上的行人都带口罩或掩鼻而行,浓浓的烟熏味呛得人直咳,这收割期没有稻香七里,却听取咳声一片,真是极具讽刺的艺术效果。
焚烧秸秆可成立成都政府心头的“顽疾”,本来成都是宜居的生态旅游城市,还是亚洲首个“美食之都”,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数,可这雾霾不光破坏成都的环境,还导致空气中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增多,直接后果就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的大幅攀升。不仅如此,浓雾使能见度降低,对航空、交通安全产生很大阻碍,极易人发的火灾,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成都再美,可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旅游呢?
成都市政府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回收秸秆,还加大焚烧的惩罚力度,可是年年治理,却仍然年年犯。农民真的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吗?这秸秆焚烧怎么就是屡禁不止了呢?
原来啊,农业的管理一直都是粗放的,将秸秆“付之一炬”是由来已久的做法,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另外,还有几个原因,第一,种田本来就非常辛苦,农民为了省时省力,不错过下一季庄稼的时节,就将秸秆一把火烧的干净;第二呢,农家人做饭普遍使用燃气灶、煤火之类的,烧秸秆做饭的少之又少,那大堆大堆的秸秆成了无用之物,放又没处放,只能烧了省事;第三,光靠种地本身就收入微薄,家里的青壮劳力基本都去城里打工了,家里只留下妇女儿童还有老人,种田不易,面对那么多秸秆也只能烧掉。第四、农村人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对秸秆多加利用,变废为宝,这还需要对农民进行宣传引导;第五、就算有些人知道秸秆能还田做肥力,可是腐烂可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农民等不起,农作物的种植都是有时节的,否则就可能因为错过时令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农民烧秸秆确实也情非得已,政府也知道,因此挠头不已,受苦的还有市里人,闻味难受不说还容易得病,招谁惹谁了!难道这秸秆真成了大家共同的梦魇了吗?难道就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置这些看似没用的秸秆了吗?
办法肯定会有,相信科技的力量,也需要群众共同的智慧,就像别林斯基说的:“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 用智慧保护家园需要你,需要我,需要大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