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吧 关注:28,190贴子:1,259,372

项羽吧的人进来跟白起吧的辩下项羽10万VS白起10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post.baidu.com/f?kz=215985285


1楼2007-07-27 23:41回复
    收到


    IP属地:湖南2楼2007-07-28 01:17
    回复
      • 123.5.21.*
      没人去阿。。
      大家应该多钻研些军事问题少些歌颂了。。。
      不然怎么和人争。。


      3楼2007-07-28 11:50
      回复
        应该打平吧

        项羽胜望高一点点


        4楼2007-07-28 14:46
        回复
          其实白起也是一代名将,虽然杀孽太


          5楼2007-07-28 16:33
          回复
            • 123.5.22.*
            其实这比的不是项羽和白起,比的是双方fans的辩才和对军事的专业程度。。。。。


            6楼2007-07-28 18:51
            回复
              难打……

              两个我都喜欢。 =。=


              IP属地:广西7楼2007-07-28 19:02
              回复
                哈哈!看了好多历史人物与白起比似乎支持白起的多!项羽如果10万VS白起10万 要看在哪里决战!不过本人认为项羽胜!


                8楼2007-08-01 00:56
                回复
                  先来看看他们的战绩: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重要歼灭战。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盛。到秦昭王时,加快了兼并六国战争的步伐,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加兵地处中原要冲的韩、魏之地。二十一年,秦左庶长白起统率秦军进攻韩国,一举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因功被封为左更。二十二年,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帅,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秦军。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经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联军据险扼守,和秦军呈对峙态势。秦军在数量上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各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白起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设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转用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又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 

                   点评:此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 


                  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点评:此战白起出其不意,远途奔袭华阳,再一次重创敌军。


                  9楼2007-08-01 01:22
                  回复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军进攻楚国黔中郡(今湖南、湖北西部、贵州东北部)的作战。 


                    秦昭襄王自白起领军作战,严重削弱韩、魏军事力量后,开始谋取向西南方向进攻。决定由西向东经巴、蜀对楚实行战略迂回,直捣楚国腹地黔中。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令大将军司马错率大军由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今四川,增补巴、蜀军10万;然后乘坐大脸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从巴的涪水(嘉陵江支流,处四川中部)南下,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终于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当时,楚军主力集结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遭司马错突然进攻,楚军猝不技防,损尖大片土地。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治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楚顷襄王被迫十献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 
                    当时司马错带兵10万攻楚屡攻不下,损失惨重,白起领名南下到的时候只有5万兵力,硬是靠5万兵力用水攻端掉了楚的都城,死了几十万人。

                    点评: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战略迂回战例。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迂回。


                    10楼2007-08-01 01:49
                    回复
                      战争起因 
                      当时秦赵两国政治经济状况是: 
                      秦国政治经济实力雄厚,秦王雄心勃勃,制定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政治目标.秦顺应了"由乱而治",由各诸侯割据而走向统一的天下大势,是呈上升态势的政治力量.争夺上党是从其兼并六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而制定的战役方针,上党地处战略要冲,是三晋的生命线,虎据此地,则太行山东麓的赵都邯郸,太行山南面的韩都郑和太行山东南面的魏都大梁尽在虎视之下而将面临灭顶之灾,三晋一旦灭亡,齐,楚,燕便不堪一击了. 
                      作为赵国,接受韩国上党,不仅可以轻易取得上党十七座城池,更主要的是将上党作为赵国邯郸的有利屏障而为赵国的安全奠定了基石. 
                      故两国上党之战势在必行. 
                      两军对峙 

                      公元前262年战争爆发,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占上党,上党民众都逃往赵国.赵王派廉颇驻守长平以拒秦军. 
                      长平是上党郡以及赵都邯郸的西,南方咽喉战略要地.地处长治,晋城之间的天然屏障分水岭南沿,浊漳河由分水岭向北流,丹河由分水岭向南流.长平地区广47余公里,袤37公里,面积百余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箕形,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廉颇利用此有力地形,制定了"坚壁不战,持久疲敌"的总体战略方针,与秦军战略相持达三年之久,使秦军远道而来"力求速战"的作战意图落空. 
                      长平大决之点将 

                      廉颇,对于老廉颇,大家一直都心存敬佩,我也是。廉颇的确是个老将,沉稳持重,无懈可击。这里不得不提下白起之为人,白起是战国之世最杰出的将领不假,白起是无一败绩的常胜将军不假,然而其中我们不得不看到白起打仗,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他打仗挑着打,这也是他最后身死的原因。古人历来重名声,看重自己在历史上被寄予的地位超过金钱甚至自己的生命。为何廉颇三年高垒防守,白起却不为将?在下私以为,即使白起为将,廉颇死守,白起亦不能胜也。然而白起不为将也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战略运用,那就是,秦国要拖垮赵国。(而在往后秦国两次攻邯郸,以及六国四十万大军攻秦时,白起为何不肯出战,这里面就耐人寻味了,在下私以为其中赌气者有,怨秦昭王将杀降之责推给他者有,觉得打不嬴应该占的比例更大一点,而后者也直接导致了秦昭王和白起的彻底决裂,最终赐死。)SKY兄的帖子里说及赵国不能守下去是因为相持战对赵国不利,在下以为这点是正确的,两国实力对比已在上文中提过。赵国之所以强,是强在军事。长期对持,就算上党离邯郸近又怎样,粮食还是得消耗那么多粮食,军械还是得消耗那么多军械。而秦有韩国野王之地,有魏国河东之地,早已经开始屯田出粮。在对持的第三年,赵国增兵到近50万,国内粮食空虚,蔺相如说齐国予粮,齐不予(远交近攻效果的体现)。虞卿出使魏韩,魏韩却罢免了信陵君和冯亭。军队骑墙观望。粮车屯而不发。这些都是为何?非蔺相如虞卿无能,外交战是国力的比拼。弱国无外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秦国私下里重金贿赂了各国多少权臣,许诺只要各国按兵不动就给他们多少好处,这些我们从正史上无从得知,但观诸国前前后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大体也能看出一二了。相持三年,秦赵两强都有所削弱,但是赵国已经是伤筋动骨,秦国却只是皮肉之痛。孝成王几次催促廉颇出战,廉颇却是老军人的硬脾气,一切都从战场形势来分析,出战无利,故尔不战。然而从战略形势上来看,对持战却已经是顺着秦国的脉络在往下走了。常有人说赵国是中了反间计,然而当时的赵国能臣有平原君赵胜,蔺相如,虞卿,田单,客卿乐毅,孝成王本人也不是无能之辈。民间流言或许起了点作用,但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下以为值得商榷,孝成王一个年轻君王,临阵换将的大事必定与诸臣商议过,蔺相如觉得不妥,而赵胜,虞卿,田单皆无异议。蔺相如器重廉颇,觉得军事上赵国只有廉颇,其于私于公提出异议有不少应该是出于主观因素。临阵换将,显然是情势所逼,赵国君臣都认为不能再拖下去了,将必须换,所以在下以为流言起了些许推波助澜的作用,却绝非根本原因所在。


                      11楼2007-08-01 01:51
                      回复
                        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也不同意用赵括为将,他对赵王说:"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而重用赵括,就好像胶柱鼓瑟呀!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知道结合战场情况的变化而灵活通变." 
                        果然,赵括一旦为将,即全部改变了赵军原来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变更了军中将吏,变坚守战略为轻易出兵攻打秦军,直至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本人也被秦军射死,致赵军四十五万人壮烈牺牲. 
                        秦国的致胜策略 
                        秦强赵弱,秦军利在速战速决,而赵将廉颇坚壁不出,用战略守势,致秦一时急难破赵. 
                        秦相应候范雎为改变这种战略相持状态,采用反间计成功,使赵王中计而轻易军中大将,赵括一变正确的战略守势为盲目轻率的战略进攻,正中秦国下怀. 
                        秦王闻赵括已为将,迅速而秘密地任命军事奇才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并发出命令:"有胆敢泄漏武安君为将者,杀!" 
                        交战双方,一方是有丰富作战经验,善机谋,会用兵的白起将军,白起乃秦国悍将,指挥过大小战役70余次,从无败绩,从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的爵位,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兵峰所向,无不披靡.一方是只知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赵括,赵军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国君分高下:一方是赵国的赵孝承王,只重赵奢的名声,而不考察赵括其人,不听贤臣蔺相如和赵母的劝说,而重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赵括,解除了久经沙场,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将廉颇的军权,致国家军队于死地;赵王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犯了政治上的大错;赵王不谙军情,不考虑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懂得军事策略,犯了军事战略上的错误.一方是秦国的秦昭王,用范雎行反间计,调动敌方进行重大人事变动,改变了敌方原来正确的战略方针;秦王任用英勇善战的军事奇才白起为上将军,指挥若定,必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赵军被困缺粮的关键时刻,亲自在国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去阻截赵国的救兵和救援粮草,为大决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两军用兵方略:一方是秦将白起用兵如神,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做了周密的部署:与赵军接战,秦军先诈败而逃,待赵军连连追击,即诱敌深入,向主阵地长壁撤退;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御赵军的进攻,用左右翼25000奇兵拦截赵军插入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用5000骑兵将赵军分切为两段;这样就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牵制,并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使赵军断粮46天,以致其内部相互残杀以食,军心动摇,直至最后大败.赵军主帅赵括中箭身亡,赵军数十万人被迫投降.一方是赵将赵括轻进盲动,中了秦军诱敌深入的计策,当被困粮绝时,一筹莫展,进退两难,以致断送了赵军,断送了赵国,使45万无辜赵军将士成了凄凄冤魂,而自己也成了贻笑大方的千古罪人! 
                        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武安君白起说:"秦攻下上党后,上党的人不乐意为秦国出力而逃往赵国,看来,赵国的士卒反覆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于是用诈谋把40万降兵全都活埋了.仅留下年纪小的240人放回赵国,前后俘斩共45万人.赵国大为震动,从军队的有生力量到赵国人的心理上彻底摧垮了赵国,同时也震慑了六国. 
                        此举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惨烈的一幕,以致一夜之间尸横遍野,头颅山积,血流成河!河水被染成了红色,故此河命名为"丹河".40万降卒含恨而死,沉冤两千余年,成为震惊中外的千古惨案.至今高平流传一种小吃"烧白起",人们吃的不是烧豆腐而是白起的肉,可见千百年来,长平人民对制造这一惨案的白起是何其恨之入骨! 
                        历史的评价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由诸侯割据进入秦封建王朝的转折点,秦国大获全胜,从而取得了统一六国的制胜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在充分肯定秦国从国君到将军运用正确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运用正确的战略计划和智谋创建不朽功绩的同时,也对秦王朝的苛政暴虐,残酷坑杀数十万战俘的丑恶行径给与了无情的鞭挞. 
                        秦将白起,实战经验丰富,深明韬略,智勇双全,攻无不克,百战百胜,为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殊功.司马迁对他的评价高过西周开国元勋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和姜太公吕望,是对白起一生的最高评价.然而,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这一深重罪孽,遭到世人的唾弃,而其本人也不得善终.史载白起被秦王赐死,白起临死时良心发现,认识到他杀降卒罪不容赦,感慨地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亦足死."遂饮剑而亡. 
                        赵孝成王以其昏昧无能而断送了赵国,赵括只知纸上谈兵而使赵军数十万人全军覆没,成为千古笑柄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45万惨死的赵军冤魂将永远噬啮着他们. 
                        长平之战的硝烟久已消散,而白起坑杀40万赵降卒的杀谷,仍然浸透着阵阵萧瑟森然的肃杀之气,使后人在凭吊长平古战场时,浮想联翩,发出无限的感慨.


                        13楼2007-08-01 01:54
                        回复
                          白起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封号:武安君。官职:国尉(国防部部长)。 
                             外号:战神,杀人魔,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14楼2007-08-01 01:56
                          回复
                            秦朝派王离率几十万边防军包围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求救于楚怀王。楚怀王与起义军首领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直指关中。另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起义军主力北上救赵。援赵大军进至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前207年12月,项羽率起义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初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打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这回儿,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挤在壁垒上看。他们瞧见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赶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打那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巨鹿解围后,章邯军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败使章邯不见信于秦朝廷。项羽抓住时机,派蒲将军击秦军于漳水南岸。接着又亲率大军破秦军于汗水。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进退无路,不得不于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率其部众20万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16楼2007-08-01 02:07
                            回复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於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於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 

                              项羽率车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随后亲率主力渡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这就是著名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一到战场,楚军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章邯见大势已去,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却在西进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绳池东)下令将这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时,另一路起义军汉高祖乘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在巨鹿,关中空虚,占领了咸阳。 

                              项羽大为不满,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陜西临潼东北)。当时项羽军四十万,汉高祖军不足十万,双方力量悬殊。汉高祖自度力量不敌项羽,便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羽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中闪烁著刀光剑影。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举起所带玉块,暗示项羽杀死汉高祖,项羽却优柔寡斯,被汉高祖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项羽依靠强大兵力,暂时压制汉高祖。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封汉高祖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汉高祖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结果养虎贻患,导致汉军势力日后卷土重来。 

                              由於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汉高祖便乘隙东进。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万精兵还救彭城。 

                              此时,汉高祖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项羽军则收复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万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战斗从拂晓开始,楚军勇猛顽强,边打边冲。到了午时,已将汉军打得大败。楚军追到彭城东北的泗水,汉军纷纷落水,死者十余万。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壁(在今安徽省)以东的睢水上,又歼灭数十万人。汉高祖只率数十骑逃出重围,连妻子吕雉和父亲太公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一战,项羽决策果断,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敌不意,击溃汉军数十万之众,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汉高祖打了一仗,结果被阻於荥阳以东。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汉高祖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项羽找汉高祖决战,又急攻不下。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鶭,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罢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突围南去。来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只剩28人。他想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奋力拚杀一阵,遂横剑自刎而死,年仅31岁。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苏洵嘉佑集?项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於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进,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页良。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17楼2007-08-01 0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