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也不同意用赵括为将,他对赵王说:"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而重用赵括,就好像胶柱鼓瑟呀!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知道结合战场情况的变化而灵活通变."
果然,赵括一旦为将,即全部改变了赵军原来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变更了军中将吏,变坚守战略为轻易出兵攻打秦军,直至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本人也被秦军射死,致赵军四十五万人壮烈牺牲.
秦国的致胜策略
秦强赵弱,秦军利在速战速决,而赵将廉颇坚壁不出,用战略守势,致秦一时急难破赵.
秦相应候范雎为改变这种战略相持状态,采用反间计成功,使赵王中计而轻易军中大将,赵括一变正确的战略守势为盲目轻率的战略进攻,正中秦国下怀.
秦王闻赵括已为将,迅速而秘密地任命军事奇才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并发出命令:"有胆敢泄漏武安君为将者,杀!"
交战双方,一方是有丰富作战经验,善机谋,会用兵的白起将军,白起乃秦国悍将,指挥过大小战役70余次,从无败绩,从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的爵位,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兵峰所向,无不披靡.一方是只知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赵括,赵军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国君分高下:一方是赵国的赵孝承王,只重赵奢的名声,而不考察赵括其人,不听贤臣蔺相如和赵母的劝说,而重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赵括,解除了久经沙场,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将廉颇的军权,致国家军队于死地;赵王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犯了政治上的大错;赵王不谙军情,不考虑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懂得军事策略,犯了军事战略上的错误.一方是秦国的秦昭王,用范雎行反间计,调动敌方进行重大人事变动,改变了敌方原来正确的战略方针;秦王任用英勇善战的军事奇才白起为上将军,指挥若定,必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赵军被困缺粮的关键时刻,亲自在国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去阻截赵国的救兵和救援粮草,为大决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两军用兵方略:一方是秦将白起用兵如神,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做了周密的部署:与赵军接战,秦军先诈败而逃,待赵军连连追击,即诱敌深入,向主阵地长壁撤退;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御赵军的进攻,用左右翼25000奇兵拦截赵军插入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用5000骑兵将赵军分切为两段;这样就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牵制,并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使赵军断粮46天,以致其内部相互残杀以食,军心动摇,直至最后大败.赵军主帅赵括中箭身亡,赵军数十万人被迫投降.一方是赵将赵括轻进盲动,中了秦军诱敌深入的计策,当被困粮绝时,一筹莫展,进退两难,以致断送了赵军,断送了赵国,使45万无辜赵军将士成了凄凄冤魂,而自己也成了贻笑大方的千古罪人!
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武安君白起说:"秦攻下上党后,上党的人不乐意为秦国出力而逃往赵国,看来,赵国的士卒反覆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于是用诈谋把40万降兵全都活埋了.仅留下年纪小的240人放回赵国,前后俘斩共45万人.赵国大为震动,从军队的有生力量到赵国人的心理上彻底摧垮了赵国,同时也震慑了六国.
此举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惨烈的一幕,以致一夜之间尸横遍野,头颅山积,血流成河!河水被染成了红色,故此河命名为"丹河".40万降卒含恨而死,沉冤两千余年,成为震惊中外的千古惨案.至今高平流传一种小吃"烧白起",人们吃的不是烧豆腐而是白起的肉,可见千百年来,长平人民对制造这一惨案的白起是何其恨之入骨!
历史的评价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由诸侯割据进入秦封建王朝的转折点,秦国大获全胜,从而取得了统一六国的制胜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在充分肯定秦国从国君到将军运用正确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运用正确的战略计划和智谋创建不朽功绩的同时,也对秦王朝的苛政暴虐,残酷坑杀数十万战俘的丑恶行径给与了无情的鞭挞.
秦将白起,实战经验丰富,深明韬略,智勇双全,攻无不克,百战百胜,为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殊功.司马迁对他的评价高过西周开国元勋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和姜太公吕望,是对白起一生的最高评价.然而,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这一深重罪孽,遭到世人的唾弃,而其本人也不得善终.史载白起被秦王赐死,白起临死时良心发现,认识到他杀降卒罪不容赦,感慨地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亦足死."遂饮剑而亡.
赵孝成王以其昏昧无能而断送了赵国,赵括只知纸上谈兵而使赵军数十万人全军覆没,成为千古笑柄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45万惨死的赵军冤魂将永远噬啮着他们.
长平之战的硝烟久已消散,而白起坑杀40万赵降卒的杀谷,仍然浸透着阵阵萧瑟森然的肃杀之气,使后人在凭吊长平古战场时,浮想联翩,发出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