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已坐在合肥的家中。休整几日便返京继续工作。
北京这段时间雾太浓。咽炎加重,眼睛也痛。
想起制作《寻雾启示》的时候,曾经想给它取名《薄雾浓》。好友问,薄雾为什么浓呢?我那时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解释,想想别费劲了,换个名字吧。
现在我或许可以很好地给他讲讲薄雾浓——但是你也知道,好多有兴致的事一过了那个时间,就懒得再提了。就像好多你爱的人,一过了那个时间,就爱不起来了。
* * * * * *
近几个月,平日里不怎么说话。不演出的时间里,一个人坐着看看书,听听音乐,安排规划新专辑的事儿。我厌恶讲电话,好朋友们了解我,绝不会没事干打个电话给我。短信实在说不清楚的事才用微信语音,最舒服的还是用文字沟通。靠在文字背后很安心。
和陌生人见面会通体不适,见一个人和一万个人是一样的。自己的交际和应付场面的能力在这两年里毫无提升,这是令我欣慰的一件事。保持做音乐的专注力,外加以诚待人就足够了。我也始终无法喜欢和自信满满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人打交道。换句话说,我所欣赏的人,都是说话做事低调靠谱,不善言谈,时不时冒出一句话让你眼前一亮,想去了解他和接近他的——这才叫自然而然的亲和力。在生活里说话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富有煽动力的人,那不叫亲和力,那是演综艺。
* * * * * *
一转眼论坛已经建成七年。七年不算短,如果人活七十岁,那就是十分之一的人生过去了。
七年前我还在上大学。如果后来没有一路留下些音乐帮助我,我可能都回忆不起来每个阶段做了什么。比如有次看五年前的日记,陌生到根本不记得自己写过那些话。
而这个论坛,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络里,完好留存了七年。你可以轻松地查到七年前的一个帖子,虽然可能那个发帖的人已经散落在天涯,但是说过的话,表达过的喜怒哀乐,都有存在过的证据。
你可能早已遗忘的小事,你自己亲手打下的文字帮你记下了。
感谢七年里登陆过VAECN每一个人。无论如今你在哪里。我们共建了一场回忆。
* * * * * *
在过往的四张专辑里,我输出了不少态度与观点,也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很多次面临内心困境……而解决内心困境比解决物质困境要麻烦的多。现在回想,却是一片模糊了,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忘记困苦,仇怨,不快的人。有时我分析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这里头很大程度是来自听者的能量。七年,有那么多听者和我一起共度,一起成长,一起朝更好的自己去努力,一起用音乐传递彼此的能量。这能量积聚起来,非常大非常大。感谢每一个听者。
听者这个词似乎有点矫情,但其实“听者”——听歌的人,实在是最纯粹的说法了。每次采访之类的活动结尾别人让我说几句感谢歌迷的话,我总是觉得自己说出“歌迷”这两个字很别扭,因为:你怎么就确定人家到了“迷”你的程度?很可能只是喜欢听你几首歌而已。每次办“歌迷见面会”,听着主持人煽动场面的台词(当然,平时他们可能并不俗,但是一搞这种活动就立马陷入港台偶像文化的套路),让我非常不适。歌者与听者彼此间是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分享的关系,淡淡的就很好,不该是一群人“迷”一个人这种幼稚而狂热的关系。
* * * * * *
第五张专辑已经在进行之中了。
回想做第一张专辑,是为了给那段大学时光一个交代。在出第一张专辑之前的两三年里,你知道我发了不少单曲,从翻唱,到做零碎的小样,到完全入门,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创作。我起步比别人晚,别人已经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我还在体育场外头。所以注定需要拼命奔跑。
做第二张,要给听者一个交代。第一张《自定义》出乎意料的获得了很多的支持,令我获得了非常大的动力。第二张《寻雾启示》的制作是非常考究的。记得像mix《庐州月》的时候我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前后混了至少有半个多月,实践了多种版本,才找到最贴切的感觉。每首歌都是吹毛求疵的产物。
北京这段时间雾太浓。咽炎加重,眼睛也痛。
想起制作《寻雾启示》的时候,曾经想给它取名《薄雾浓》。好友问,薄雾为什么浓呢?我那时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解释,想想别费劲了,换个名字吧。
现在我或许可以很好地给他讲讲薄雾浓——但是你也知道,好多有兴致的事一过了那个时间,就懒得再提了。就像好多你爱的人,一过了那个时间,就爱不起来了。
* * * * * *
近几个月,平日里不怎么说话。不演出的时间里,一个人坐着看看书,听听音乐,安排规划新专辑的事儿。我厌恶讲电话,好朋友们了解我,绝不会没事干打个电话给我。短信实在说不清楚的事才用微信语音,最舒服的还是用文字沟通。靠在文字背后很安心。
和陌生人见面会通体不适,见一个人和一万个人是一样的。自己的交际和应付场面的能力在这两年里毫无提升,这是令我欣慰的一件事。保持做音乐的专注力,外加以诚待人就足够了。我也始终无法喜欢和自信满满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人打交道。换句话说,我所欣赏的人,都是说话做事低调靠谱,不善言谈,时不时冒出一句话让你眼前一亮,想去了解他和接近他的——这才叫自然而然的亲和力。在生活里说话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富有煽动力的人,那不叫亲和力,那是演综艺。
* * * * * *
一转眼论坛已经建成七年。七年不算短,如果人活七十岁,那就是十分之一的人生过去了。
七年前我还在上大学。如果后来没有一路留下些音乐帮助我,我可能都回忆不起来每个阶段做了什么。比如有次看五年前的日记,陌生到根本不记得自己写过那些话。
而这个论坛,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络里,完好留存了七年。你可以轻松地查到七年前的一个帖子,虽然可能那个发帖的人已经散落在天涯,但是说过的话,表达过的喜怒哀乐,都有存在过的证据。
你可能早已遗忘的小事,你自己亲手打下的文字帮你记下了。
感谢七年里登陆过VAECN每一个人。无论如今你在哪里。我们共建了一场回忆。
* * * * * *
在过往的四张专辑里,我输出了不少态度与观点,也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很多次面临内心困境……而解决内心困境比解决物质困境要麻烦的多。现在回想,却是一片模糊了,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忘记困苦,仇怨,不快的人。有时我分析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这里头很大程度是来自听者的能量。七年,有那么多听者和我一起共度,一起成长,一起朝更好的自己去努力,一起用音乐传递彼此的能量。这能量积聚起来,非常大非常大。感谢每一个听者。
听者这个词似乎有点矫情,但其实“听者”——听歌的人,实在是最纯粹的说法了。每次采访之类的活动结尾别人让我说几句感谢歌迷的话,我总是觉得自己说出“歌迷”这两个字很别扭,因为:你怎么就确定人家到了“迷”你的程度?很可能只是喜欢听你几首歌而已。每次办“歌迷见面会”,听着主持人煽动场面的台词(当然,平时他们可能并不俗,但是一搞这种活动就立马陷入港台偶像文化的套路),让我非常不适。歌者与听者彼此间是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分享的关系,淡淡的就很好,不该是一群人“迷”一个人这种幼稚而狂热的关系。
* * * * * *
第五张专辑已经在进行之中了。
回想做第一张专辑,是为了给那段大学时光一个交代。在出第一张专辑之前的两三年里,你知道我发了不少单曲,从翻唱,到做零碎的小样,到完全入门,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创作。我起步比别人晚,别人已经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我还在体育场外头。所以注定需要拼命奔跑。
做第二张,要给听者一个交代。第一张《自定义》出乎意料的获得了很多的支持,令我获得了非常大的动力。第二张《寻雾启示》的制作是非常考究的。记得像mix《庐州月》的时候我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前后混了至少有半个多月,实践了多种版本,才找到最贴切的感觉。每首歌都是吹毛求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