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本翻得太快的书,我们还没有好好去推敲那些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已经合上了。
赵薇的一部《致青春》引发了一股怀旧热潮,暂且不评论影片的质感和可看性,单单就因“青春”一词就足以成为70、80后的怀旧风向标。
不得不说,辛夷坞的文字,让人有一种青春消逝殆尽的沧桑感,而赵薇的电影则多了几分喜感,看过影片,会让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青春真美。
当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将小说和电影进行对比,然后得出结论是,小说更有可读性,人物形象更丰满,共鸣更强烈。其实,在中国,许多口碑好的小说,被翻拍后,剧情被压缩了,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展现人物形象。其次,很多人都先入为主地认为,任何文字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没法完美地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展现。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