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吧 关注:15,583贴子:57,996

关于洛阳乾阳殿(乾元殿)复原及总章明堂猜想论文两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杯子盖国主0 半年前的那几幅洛阳建筑的复原图,本家找到了,自己看一下吧
王贵祥教授的复原好歹还是靠点谱的,就这样


IP属地:北京1楼2013-06-01 12:23回复
    041274q、东条桜酱、.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IP属地:北京2楼2013-06-01 12:24
    回复











      IP属地:北京3楼2013-06-01 12:2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4楼2013-06-01 12:27
        回复
          接下来是总章明堂的那篇











          IP属地:北京5楼2013-06-01 12:28
          回复











            IP属地:北京6楼2013-06-01 12:29
            回复
              搬运完工
              上述两文均收录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一书中
              话说本来我想放知网无水印版的,但是知网没有总章明堂那篇…………乾阳殿那篇学校倒是买了然后就下了


              IP属地:北京7楼2013-06-01 12:32
              回复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6-01 12:34
                回复
                  终于看完了,总而言之还是各种不确定啊。
                  总章明堂没啥说的。。。。。还是掰点乾阳殿吧。
                  回来看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即使是副阶重檐,是不是会做成楼阁的形态呢。你看敦煌壁画宋以前部分就没有出现过干干净净的副阶重檐,都是做成楼阁的形状。
                  如果结合复原乾阳殿时出现的举高过大问题的话,似乎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做成有装饰性平座勾栏的伪楼阁样式的话,内部构架不会有多少变化,顶多是加了一点周边装饰,但是为了容纳这些装饰,各层檐间要稍微抬高一些来容纳勾栏。如此则弥补了隋唐举折平缓的屋顶留下的高度差。也不必采用比现存唐构更为陡峭的屋面了。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建筑体量远远大于含元殿的问题。还是老话题,含元殿是个殿门合一的玩意,不是“专职正衙建筑”。特别是下面的那个高台。
                  制造夯土高台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它虽然不如木构部分显眼确也是极其庞大的工程。如果其上的殿堂稍稍扩展规模,夯土高台就要增加大量工时建造。这应该也是制约含元殿体量的原因之一。
                  而文中论及乾元殿/乾阳殿址未有发现台基有月台等外延部分,也未有发现高耸的夯土大台。这恰恰可以成为扩展木构体量的一大优势。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乾阳殿的台基只有九尺高反而是合理的。


                  10楼2013-06-01 15:12
                  收起回复
                    敦煌壁画宋以前之所以没有出现过干干净净的副阶重檐,那是因为那些被描绘的都是寺院或城池,可有见过真正的宫殿形象?比如,连五门道城门都有描绘,却唯独缺了三出阙这么重要的城门形象,由此可见,当时壁画的作者都是一些普通的艺匠,怕是没机会见到宫殿吧。至于楼阁,未听闻历朝历代有哪一座宫城正殿做成楼阁形态的(武则天明堂除外),兄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也是因为屋顶举高问题而产生的吧。你没注意到作者自己有这样一段话吗?:“本研究的核心是依据既有的数据,对隋唐时期的这两座大型殿堂的基本结构与形态进行还原性的探索,而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单体建筑复原 。其要点是证明这两座建筑的基本形式与关系,而不是具体的做法与构造的准确。在这一点上,笔者的着眼点主要是在推证过程的逻辑合理性与和唐宋时代木结构建筑的建构合理性两个层面上,而不是一点一滴的细节考证上。”这是作者的原话,说穿了,此“复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原,它和其它那些建筑复原论文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没有结合考古资料,以文献为出发点,根据文献记载的数据对乾阳殿(乾元殿)进行建筑理论上的推导。比如文中的乾阳殿宫院平面布局复原中,乾阳门到乾阳殿的距离仍然是文献记载的一百二十步,可考古测得该距离为一百三十米折合约九十步。作者为了向文献记载的数据靠拢,却主观性的抬了乾阳殿屋顶的举高(真枉费了他一番苦心啦),个人认为那个殿基高度是存在问题的,文献记载为九尺,折合约为2.7米,想想吧,历代宫城正殿的标准台基应该是三重大台,一个2.7米低的三重大台看起来会不会很别扭,再说跟上面一百余尺的殿身也显得不协调啊。1982-1986年隋唐洛阳城考古工作纪要一文对乾阳殿基址的描述是探得夯土基址深4米且不到底。还要考虑到后世的扰乱啊打破啊什么的,所以,乾阳殿殿基远在4米以上,个人以为那个九尺可能为十九尺之误(九之前漏了一个十),十九尺折算下来为5.58米(近6米)似乎比九尺更“称职”吧,和上面的殿身也更协调吧。至于殿基没有发现月台等外延部分一事,据考古资料显示,现在的乾阳殿基址进深为残宽,它的南部被南移的武则天明堂和北宋的太极门及廊房打破,它南边的形制已经无法得知了。
                    还有此文有一大疏漏,那就是建筑模数制,据考古资料,隋唐洛阳宫城平面布局的各建筑之间是有模数控制的,另外根据对南北朝和隋唐建筑的研究成果得知,在相当于中国南北朝的日本法隆寺,该寺在建筑的平、立、剖面尺寸设计中,已用拱枋的标准高度,即材高为模数,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一层柱高分别为14和12材高。而法隆寺金堂高度为一层柱高的4倍。......。由此我们相信,隋唐洛阳宫殿建筑的设计中肯定是有模数存在的。而此论文对这么重要的一点却只字未提,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毕竟隋唐建筑的材分制今人还不甚明了


                    11楼2013-06-03 01:18
                    收起回复
                      好吧,内容略多,大概分一下条目写在下面。
                      1,重檐。
                      工匠见识的问题可以这样想,即使没有见过宫殿,隋唐时期佛寺建筑也达到了宫殿的级别,特别是在形制上没有严格限制的时期,如果有类似后世的副阶重檐形制,寺庙建筑会一个也不出现?自古以来未闻寺庙建筑不需重檐。
                      且榆林窟西夏至元的壁画当中就出现了和后世实物几乎一样的副阶重檐建筑,不仅用在殿堂,也用在楼阁上,对照副阶重檐实物例证出现的年代(晋祠北宋圣母殿),是吻合的。因此虽然不能断定隋唐时期没有和宋代相同的副阶重檐样式,但是作为一种推断还是有相当合理性的。
                      2,模数。文中对于屋架和铺作的设计已经使用了模数,这些尺度是和材栔相关的。而间广,举高,柱高这些尺寸,不管是从宋《营造法式》还是清《工程做法则例》,以及国内唐至于近现代的木构遗存,都没有使用材栔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一些与中国古代建筑模数相关的文章也指出,在柱高和间广等尺度的确定上,硬搬才分模数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相关例证,反而是较为简单易行的尺仗度量更容易实践。
                      论及法隆寺,则有:
                      其一,主体廊院(西院伽蓝)时代相当于中国初唐,“南北朝”仅是在其技术很有可能来源于朝鲜半岛且较之中国同时代建筑技术更为原始而做出的技术源流上的推断。
                      其二,法隆寺金堂总高为柱高四倍的大比例是应现状测量的结果,考虑到法隆寺上架曾经在后世经历过垫高抬升,此比例不应该视作设计时考虑在内的尺度控制方法。
                      其三,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柱高十二材和十四材,但是其铺作高却是基本相当的。由此则即使是同一寺院中的建筑,柱高和铺作材栔也没有直接联系,依其思路,同材同铺数,柱高设为十三材,十五材未尝不可,在大尺度基本没有控制作用。柱高为材高整数倍或为巧合所致也未可知。
                      3,台基高度。三层大台集中出现在元以后,现在可以确定的三层大台最早为元大都大明殿。至于两宋便没有三层大台的记录,而唐代遗址唯有含元殿台基勉为其难或可数出三层,其过于特殊的台基布置形制有难以作为通例看待。除此之外,隋唐建筑遗存未有三层台者。
                      “夯土基址深4米且不到底”是土层厚而非台基高。宫殿台基基本都是先从地表下挖至一定深度然后开始夯筑,大于台基水平与庭院地表水平之高差是合理的。若要证明台基高度大于4米,则取得庭院地面标高为必要步骤。


                      13楼2013-06-03 08:02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14楼2013-06-03 08:55
                        回复
                          @东都音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4-14 21:12
                          回复
                            乾阳殿遗址,只找到这个
                            《洛阳隋唐东都城1982-1986年考古纪要》
                            2号台基:南距1号台基约135米,呈多边形,东西长约85米,台基北部为晚期石子夯土所打破,南北残宽约72米,夯土呈红褐色。1986年已对此台基进行了部分发掘,证明它是武则天明堂遗址。
                            3号台基:位于2号台基之北,相距约16米,台基呈长方形,北边中部向外凸出约5米,长约40米,南边为石子夯土所打破。台基东西长约102.5米,南北残宽为42-57米。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5-04-14 22: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