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不同场合下,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强相关和弱相关之分;但每一种元素的特质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皆由它们交错相连。
拿御火术来说。
御火的场景总是看起来很潇洒——手掌迎空一展,便有火焰攒于其上,可以手捧点点烛光,也可掌推熊熊烈焰。看上去不费丝毫力气。
若真以为如此简单,就等着烧脱一层皮吧。
实施御火术的风险甚高。虽说如此,每个法师的入门课程中都有御火一项。不会御火就称不上魔法师。最简单的御火术即涉及火、风两种元素。火与风是一对强相关元素,而且无可否认,它们的存在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御火术所产生的焰体形态全不相同,温度也有各异,都是因为风的关系。
水与火本是一对弱相关元素(或者在某些法师口中称为“负相关”元素,这并不十分准确,而是另一个层面的概念了),但却因为特殊场合的特殊需求,两者之间已然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比如要施以前述魔法,必先于掌中覆上一层水膜,而后才能生起火焰。随着后世法师对咒语的发展,这项法术的危险性有所减低,甚至在近代的基础御火咒中,直接以生水咒的变式做了前缀。然而,魔法的运用本质不在于咒语,而在于灵力。咒语只是一种工具。如果施法之人无法让自身灵力懂得咒语含义,依旧是十分危险的。并且覆于皮肤表面的水膜也有讲究,这是一项精细活,需要有十足的经验——水量太多会在魔法涌动时浇灭火焰,水量太少又不足以持续够长的时间。即使有了那道生水咒变式的防护,技艺不精的魔法师都不敢贸然以肉身施行御火术,而会使用介质。以致总有法师将其嗤为无用的语法玩笑。
与其他法术一样,御火术有等级之分。千种形态,万番变化。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而这些变幻的最精彩处,来源于火与土的交汇。土元素与火元素的相关性比较弱,一般情况下在少数低级御火术中充当介质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仅在极强的法术中。它可用于改变焰体颜色,以及一些附带的性质。传说古代战场上曾出现过一种“毒火”,不仅其形态凶烈骇人,且所到之处吞甲熔金,焰体中带有可使人瞬间毙命的剧毒。其攻击过程极速且狠毒,普通的御水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即使侥幸扑灭了火焰,之前火中的毒性亦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剩下的工作。施法者的身份一直是个迷,坊间传言那是熔岩恶魔派来的使者,将地狱之火烧向人间。因其极为邪恶,魔法界长老联合凡人世界各国国王达成协议制定法令,严禁研习此种魔法,违令者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公敌。渐渐地,虽时时有人经不起其强大力量的诱惑而秘密研习,“毒火”仍因最初施法者的销声匿迹而失传。有冒天下大不韪之人跳出来宣称自己精通此种法术的,都为后世对其零碎地拼凑与变种,仍然邪恶,但不成气候。
正如近古时代大法师安博赛斯所说,魔法只是少部分人人生中的一种道具,亦正亦邪,仅指拥有这种道具的人的品性。御火术可以成为毁灭性的武器,当然也可以用作救死扶伤的良药。
如今《魔医汇纂》中记载有一种与医用吸收术结合的御火术。一般用于医疗已致使病人无知无觉生命垂危的烈性寒毒。其治疗过程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魔医师先将一层水膜覆于病人全身,接着燃起带着药性的火焰——飘忽如坟火般冷艳的冰蓝化作鬼魅的紫色,再倏忽腾起浓烈的鲜红、妖邪的萤绿、闪耀的明黄,最后渐缓渐弱,如烛星的橙黄色光浮于水膜之上,使置于其中的病人宛若天神临世。每一种焰体的形态与颜色皆因病人和疾病的特质而改变,由病发处逐渐蔓延直至包裹全身。火焰使药性伴随温暖的气体渗入病人体内,再将吸出的寒毒焚烧殆尽。当所有火光熄灭,水膜被炙干之时,寒毒即已治愈。虽然效果如此出众,但因其施行过程风险极高,所以只允许高级魔医师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施行。
常态下看似关联极弱的元素,正是在平凡世界的暗处中闪亮的巨大潜力。永远不要低估基本元素的力量。而那些伟大的魔法师们大都善于利用这种力量,简单的元素在他们手里迸发出了不简单的光彩。是他们驾驭着凡人眼中不可见的细小物,于绝处逢生,平地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