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两位战友说的很对 ,确实,当初襄渝铁路工期紧,劳动力十分缺乏,我们是被陕西省委作为劳动力输送到工地的,完全不同于知青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不同于到工厂学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也不同于到部队学兵(接受解放军再教育),而完全是当作劳动力用的,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只有十五六岁的年纪来说,这在今天看来还是童工,然而我们去了,而且付出了血和汗水,114位战友不幸牺牲,长眠在巴山汉水间.这些年,陆续有人(包括我们自己)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披露于世,这是好事,安可告慰已逝的灵魂,但应尊重历史,我们是学生连,就连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画册,其名也为<三线学生连>,而今外界不了解我们,认为我们是去学"兵"去的,主要不是作为劳动力去的,因此称我们为"三线学兵",这实在是个误会,我们自己再不能糊涂了,也称自己是"学兵".
51团学生连一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