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姜吧 关注:49贴子:1,206
  • 15回复贴,共1

【转帖】从齐文姜的兄妹爱情看中国古代的姓氏区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1楼2013-05-30 19:50回复
    现代社会姓和氏是统一的,但最初古人的称呼中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先从一个春秋时期的兄妹恋的故事说起。齐文姜是齐襄公的亲妹妹,两人从小就勾勾搭搭的,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兄妹关系。后来齐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齐文姜因为思兄心切要求鲁桓公带着自己去齐国进行国事访问,到了齐国之后她叫齐襄公派外交大臣去招待鲁桓公,而她则跑到宫中和齐襄公私通。后来被鲁桓公发觉了,但是怎耐齐强鲁弱,他只得咽下这口气。后来齐文姜和齐襄公为了能够长久相处,一不做二不休,趁鲁桓公准备回鲁国的时候派人把他暗杀了,对外声称鲁桓公是暴病身亡。鲁国太子继位之后也不敢追究责任。从此齐文姜就留在了齐国,兄妹二人得以长相守。


    IP属地:福建2楼2013-05-30 19:51
    回复
      说完这个故事,我问你,齐文姜姓什么?你会不会认为她就是姓齐?非也。姓文?亦非也?齐文姜实际上姓姜。齐是她的国籍,文是她死后的谥号。姜是她的姓。齐文姜是齐国王族,齐国的开国之君是著名的姜子牙。也就是姜尚。为何古代会这样称呼女子?这就要从姓、氏的起源和区别说起。


      IP属地:福建3楼2013-05-30 19:56
      回复
        下面浅谈一下上古时代对人的称呼中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姓的产生早于氏。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时期就出现姓了。在那时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主要是野婚,事情办完男女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很可能一生都不会再相遇。孩子生下后由母亲养育。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拥有血缘关系的人同一个氏族的族号,所以最初同一个女子所生的后代为同姓。一个氏族的成员都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后代。很早时人们就发现了拥有相同血缘的男女生下的后代会有先天缺陷,所以同一个氏族的成员是不允许通婚的。即同姓不通婚。所以姓的作用主要是区别血缘关系,防止近亲胡乱杂交。姬(黄帝部落的姓)、姜(炎帝部落的姓)等姓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姓了。


        IP属地:福建4楼2013-05-30 19:57
        回复
          后来随着氏族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社会财富也多了。贫富差距出现了。这样在同姓内部就分化出很多旁支,不同旁支之间的血缘关系也疏远了。同姓为了区分这些旁支就产生了氏。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氏的作用是为了区分同姓的亲疏和财产的多少。通常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为何?上古时期女子的主要社会作用是生育,所以要预防同姓同婚就必须明确女子的姓,故女子的称呼必须含姓。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姚、嬴、姒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女子的称呼中是含姓的。而后来社会发展之后产生了氏,用以同姓之间区分亲疏贵贱,那时女子是男子的附属,故只须男子有氏而女子不必。


          IP属地:福建5楼2013-05-30 19:57
          回复
            姓与氏相比,前者是不变的,而后者的变化可以很大,所以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如周人以姬为姓,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以姜为姓,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相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的;尽管这些姓的来源只是传说,但姬姓、姜姓、妫姓经历了千百年没有发生变化,却是可以肯定的。而氏的变化就比较大,往往隔上一两代就会出现改氏的情况。例如春秋时楚国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改为王孙氏。也有本人就改氏的,例如春秋时的陈厉公之子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出奔到齐国做了大夫,于是改为田氏,历史上又称之为田敬仲完。


            IP属地:福建6楼2013-05-30 19:57
            回复
              参考《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是没有齐世家的,而是用齐太公世家记录春秋时期的齐国,用田敬仲完世家来记录战国时期的齐国。


              IP属地:福建7楼2013-05-30 19:58
              回复
                由于氏可以经常变化,因此它的来源呈现种种复杂的情况。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氏,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谥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爵号为氏,如王、公、侯、伯;有的以国名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从事的职业为氏,如巫、卜、陶、匠等。


                IP属地:福建8楼2013-05-30 19:58
                回复
                  周代的姓氏制度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的平民没有姓氏。例如我们在古籍中见到的弈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就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来构成称呼的。其中“弈”表示棋师,“庖”表示厨工,“匠”表示木工,“医”表示医师,“优”表示演戏者。只有贵族才能有姓氏。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均见《通志·氏族略序》)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三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有些小说中把周武王称为姬发,把周公称为姬旦,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IP属地:福建9楼2013-05-30 19:59
                  回复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古人对此看得很重,称为“礼不娶同姓”。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两人都是姬姓,为避免非议,只好称之为吴孟子,企图表示她是宋国子姓之女,但是仍然被时人讥讽为不知礼。这件事在《论语·述而》篇里有记载。因此,为了“别婚姻”,贵族妇女的姓实际上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同姓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之后如果要加以区别,有时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
                      齐姜 晋姬 郑姬 秦嬴 陈妫 国姜(“国”,氏)
                      如果嫁给别国的国君,则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则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死后则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谧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 穆姬(秦穆公妻) 文嬴(晋文公妻) 文姜(鲁桓公妻;“文”,本人的谥号)


                    IP属地:福建10楼2013-05-30 19:59
                    回复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于是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则全都叫做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IP属地:福建11楼2013-05-30 19:59
                      回复
                        姬××确实很让人蛋疼……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5-30 22:11
                        收起回复
                          我有愧于父母拿那么多钱供我去读书,而我偏偏选择了中文系,看来我毕不了业了


                          13楼2017-01-25 19:43
                          收起回复
                            在古代,兄妹(姐弟当然也一样)是合法和正常的。如女娲和伏羲就是兄妹结婚的,而这两个人都是古代的圣人,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外国也有同样情况,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和希拉这对主神就是兄妹结婚的。日耳曼神话中的女神弗莱雅就是自己兄弟的妻子。马克思说,姊妹作为妻子,在古代是合法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论述。不过到了春秋时代,兄妹之间的婚姻已经不合法了,而齐襄公和文姜还要这样做,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恶果了。


                            14楼2018-12-21 2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