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起源于1913年美国传教会创办的杨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1914年更名为金陵女子大学,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当时第一位中国院长是吴贻芳女士。校训为“厚生”,意思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沦陷,学校成为难民的庇护所。当时救助过许多难民的魏特琳女士,被誉为“女辛特勒”。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学校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在校生223人。金女院累计毕业生994人。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起源于1913年美国传教会创办的杨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1914年更名为金陵女子大学,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当时第一位中国院长是吴贻芳女士。校训为“厚生”,意思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沦陷,学校成为难民的庇护所。当时救助过许多难民的魏特琳女士,被誉为“女辛特勒”。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学校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在校生223人。金女院累计毕业生9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