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在推动因素-商业化
当音乐遇到商业化,是拒绝还是欢迎?这是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研究者始终争议的话题,从美国南方音乐的发展壮大来看,商业化是背后的强大推动力。
19世纪末南方音乐逐渐被外界发现,但是,以塞西尔夏普为代表的学者型民歌采集者始终排斥商业化,甚至他们当作流行一种怪论,他们认为“只有在穷的状态中中才能保持民歌的纯粹性”。如果,有人评论说:这一时期的研究是把民歌从一个坟墓-“农村”里挖出来,再埋到另一个坟墓-“图书馆”里去。后来的事实表明,把南方音乐从发掘歧途上拯救出来的是商业化。
但是我认为,在分析20世纪美国南方音乐迅速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之前,首先得解释为什么美国南方音乐能够取代当时的商业流行乐,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主体。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什么促使美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头脑们去发觉美国南方音乐的市场潜力?”
(一)南方黑人的第二次大迁徒
在南方音乐全国化进程中,率先冲出去的爵士乐,爵士的冲锋成功成就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年代”-几乎全美国所有城市的夜总会和小酒吧里都可以听到这种适合伴舞的音乐,发源于新奥尔良的爵士最后在北方的各大城市尤其在芝加哥得到发展壮大,离不开南方黑人的第二次大迁徒的时代背景。
内战结束后,黑人就一直在迁徒,其中以1890-1900年代期间的第一次黑人大迁徒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期间的第二次黑人大迁徒规模最大。第一次大迁徒以南方境内为主,流向主要从南方农村到南方城市,从东部老南方州到西部新南方州。第二次大迁徒则是全美国范围内流动,从南方到北方,并引起种族问题的全国化。
由于铁路的便利和芝加哥的劳动力需求,密西西比三角洲的黑人首选是芝加哥。“有克利奥尔人-他们来自新奥尔良,途径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前往芝加哥;有路易斯安那人,他们从密西西比州的格林威治前往芝加哥;还有南美快车,它从阿拉巴马的伯明翰,驾向同一个目的地芝加哥。”芝加哥爵士氛围的形成根植城市南部的非裔人口。在1910年,大约4万4千个黑人居住芝加哥,1920年,这个数字接近11万,人口地理的变化,加强了芝加哥的黑人政治影响外,还因为扩宽黑人娱乐的市场而启动了芝加哥的爵士时代。
(二)广播电台对唱片的冲击
随着AM广播的开播,人们发现只要买一台收音机就可以免费听到市面上的流行音乐,而且比唱片清晰,于是,唱片就越来越不好卖了。1925年,留声机唱片的销量从最旺销的1921年的1亿600万美元下跌近半。维克多讲话机器公司(The 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自1901年以来第一次付不出股息。此后,销量继续以每年60%的跌幅下滑,到1931年只有1690万美元。唱片商们开始焦急寻找对策摆脱困境。他们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多出版一些市面上不太流行的冷门唱片,这样虽然销量少,但比卖不出的唱片强。唱片商们首先想到的是当时被称为“山地音乐”(Hillbilly Music)的南方乡村音乐。长期以来,乡村音乐因为它的土气被引导音乐潮流的城里人遗忘,1927年,维克多唱片公司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推出了“卡特家族乐队”和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没想到不仅南方农民喜欢他们的歌曲,连城里人也开始买他们的唱片。即使在大萧条时期,失业的工人也不忘到杂货店里买一张吉米罗杰斯的唱片。
(三)1909年版权法的无意恶果
南方民间音乐从美国流行乐坛的边缘走向核心,还有版权的功劳。
版权在无意间促使了当时美国唱片音乐产业的头脑们将目光转向民间音乐。
美国早在1789年就有了第一部版权法,规定音乐创作版权为14年。1889年,美国国会把商业演出也纳入版权法的规定,演出者每次演出的某作品都必须向作品的出版公司支付版权税,作者再从中提成,唱片公司出售唱片所获收入也照此办理。这一法规第一次把歌曲的流行程度与创作者的收入直接联系到一齐。
围绕1909年的版权法实施,在美国流行音乐史上引发了ASCP(美国作曲作者、出版者协会)和BMI(广播音乐公司)之争,竞争的结果导致了美国流行乐坛的多样化,原先处于流行乐坛边缘的南方民歌从边缘走到中心。
唱片公司本身,为了少付版权税,也将目光转向民歌,因为民歌有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它们都没有版权的问题。而美国南方由于蕴藏着丰富诱人的民歌资源,成为唱片公司的淘金地。看得出,从开发城市黑人音乐市场、应对广播的挑战到受逼版权法,美国音乐产业发掘南方音乐市场有很大的被动性和探索性,而且一旦甜头初尝,美国音乐产业界便着力于南方音乐的发展壮大,将它们引上了商业化的道路,南方音乐也不断修剪自己不符合音乐商业化的杂芜部分,使自己更标准、规范、流程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