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人吧 关注:201贴子:212
  • 0回复贴,共1

开滦先进人物事迹(三十八)——孙建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孙建国是唐山运输部机修车间的技术员、副主任。他个头不高,边幅不修,穿着不讲,稍带稚气的脸上透着东北人的朴实直性,长睫毛下的大眼睛闪烁着坚毅和智慧的光芒。
“学历不等于能力”。这是孙建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孙是2006年从齐齐哈尔铁路运输职工大学毕业来开滦工作的,2007年刚到唐山运输部担任技术员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两眼一摸黑。面临的技术工作实际与自己书本上学的知识差异较大,一时间他一筹莫展。经过反复思考和思想斗争,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历不是能力的代名词,要想有真本事,还必须放下架子,扎下根子,老老实实地向实践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把书本的知识迅速转化成实际的能力,做一个称职的技术人员。为此,他每天都盯在车间现场,机车上有啥问题他总是第一个知道,第一个上车找故障点,第一个拿着扳子去处理,实在处理不了就去请教自己的师傅、机修班长卢师傅,遇见疑难问题就去科里查资料、找技术科长咨询,一定要问个究竟,弄个明白才肯罢休。平时,他也是和职工“混”在一起,一起谈心,一起闲扯,一起吃中午饭,长期“泡”在车间里,没事从不回自己的办公室。他的朴实作风,他的感情投入,他的不耻下问,他的身先士卒,他的那种追求“甚解”的泥腿劲,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工人师傅们的距离,从此,“拿白脸”,出难题的事不见了,更多的是老师傅们把自己多年的经验绝招如数家珍的教给他。
如今的孙建国,虽然已经是车间的副主任了,但还是保持着以前的那个作风,经常是浑身上下的油污不比工人们的少,每当说到这时候,他总是笑着说,因为我个小,能钻。是啊!说到个小,能钻,机修车间的各位师傅还真是有深切的体会。搞机车维修的都知道,机车的机油温度传感器要是出了毛病,机车的柴油机就会卸载不工作了,而这个传感器的位置是在主机油泵下侧的主机油管上,要判断其状态正常与否,人就必须下到狭小空间里,躺在风水管路上去打开传感器的盖子查看,必要时还要举着手进行拆装。每遇到这种本应是维修人员去干的事时,孙建国都是抢着上,他总是说,我个小,身手灵活,能钻。他在拆装时,经常是手上、身上蹭满了油污也从不在乎,使在场的员工都十分的佩服。如今,差不多每两个月一次的检查机油温度传感器还是他的兼职,职工们都说,这个活儿该成孙副主任的专利了!
几年来,孙建国凭着踏实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劲头,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机车辅修范围内的故障问题,他练就了通过问、闻、观、切等手段就基本能做出准确判断,手到病除的绝活。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敢于负责,不断挑战自我更是孙建国一如既往的追求。2009年5月,正是运输的大好季节,3150机车却出现无法加载现象,突然趴窝了。机修车间进行会诊,在排除了电控阀、风动装置等故障的可能性后,仍没有解决了问题,许多人一脸的茫然。孙建国却不信邪、不服输,他凭着经验技术,仔细地进行实地检查后提出了可能是油路控制阀体有问题的判断,并大胆的提出要拆开看看。圈内的人都知道,机车上的这个控制阀体以前很少有人敢拆动过,这是个既担风险责任又费心思力气的难事,如果弄不好造成异物掉入液传箱,就得对其进行解体,那可就是大事故了。可是,如果不拆这个阀体,就得眼看着机车趴窝,耽误生产。孙建国年轻气盛,比谁都急,他认定一定是那里出了问题,一定要拆开查一下,坚持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拆控制阀可是不容易,需要三人同时作业,协调配合才行。“我先下去拆,你们在上面看着点。”说着,小孙就钻到只有700mm空间的冷却间下面侧门的底部作业去了。他胆大心细,一丝不苟,打开观察孔盖,小心翼翼拔出开口销……他指挥着上方的工友协调动作,边转动阀体边往上拔,直到把阀体“哄着”提了上来。经检查,果然是两道“O”形密封圈老化造成漏油,使油压不达标,控制阀不动作。故障找到了,经过迅速的更换处理,3150号机车又复活了。


1楼2013-05-21 18: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