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缺口在资金,关键在体制,出路在市场化
过去的几年,中国铁路建设刚刚经历了一轮高速“狂奔”,原本计划在“十三五”完成的线路整体提前至“十二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铁路大建设主要依靠高铁项目推动,而至“十二五”期末,高铁的主骨架将基本完成。依照当前的城镇化规划,“十三五”期间,城际轨道和都市圈铁路的建设或将取代高铁成为下一轮铁路建设的增长点。城镇化规划中初步规划了21个城市群,城际轨道将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城际轨道规划,仅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总投资规模就高达3700亿元,其中2012年-2020年期间计划完成1180亿。而江苏省计划在“十二五”完成860亿投资后,“十三五”期间再投资2100亿元修建城际轨道。刘志军时代,铁道部全面参与到地方城际轨道的建设中,大部分线路省部依照1:1的比例出资。盛光祖上任后内部宣布:原则上不再参与地方城际轨道的投资,已经投资的城轨项目,股权将陆续置换到省部合作的国铁干线上。这一调整,一度使得多省的城轨建设陷入停滞。改革后,地方上铁路的意愿明显增强,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资金保障、筹资能力是地方政府最为头痛的问题,不少地方铁路办尤其是西部省份的人士坦言,铁路建设的资金压力非常大,靠地方财政作为资本金的做法根本行不通。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习惯于主导投入,主导经济,地位强势,并不习惯以市场的手段和方法调节、促进和规范经济生活。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症结所在。铁路基本建设投资数额庞大,一般投资者难以独自承受;而且回收期长、风险高、收益不确定,很难吸引私营和个人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铁路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依赖政府的支持和参与,融资方式单一。这也导致了铁路基本建设资金的严重缺乏,不仅阻碍了铁路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大举建设铁路的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财政注资,或是划拔土地注资,那么铁路建设终将陷入资金链的困扰。目前,一些省份尝试着通过发行债券或沿线物业开发的形式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铁路投资领域,例如广东省的珠三角城轨开发即采用上盖物业开发模式,不过该做法仍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其成效尚有待市场检验。如果让铁路项目成为营利性项目,如何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和运营,是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从行业管理上,中铁总应当审慎审核新上马项目,在上座率和投资收回年限等重点指标上加强约束。从资源的市场配制上,应当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形成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干线铁路。”目前,虽然在制度层面上,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建设的“三重门”已经拆除,但是在实践中,让体积庞大的“铁老大”携手相对弱小的社会资本,仍面临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