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吧 关注:880贴子:8,554
  • 6回复贴,共1

【。。】可怕的诗歌朗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电视上看到一台中秋诗歌朗诵晚会, 诵诗者都是一些头顶“ 著名艺术家” 头衔的人物, 朗诵涉及到的也是古今以“ 月”为主题的名篇, 我便把频道锁定了。


1楼2013-05-17 18:44回复
    唉! 这些“著名艺术家” 呀! 你让我说他们什么好呢? 当我看到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在朗诵一首吟月的古诗时, 我瞬间想到的还是一个人都不愿再提的老问题: 关于演员的文化素质—而这个问题是过去“ 老一辈艺术家” 们经常数落年轻演员时爱谈的话题。北京人艺是类似于“ 国家话剧院“的地方吧? 苏民也算北京人艺中的著名演员吧? 但我所看到的那个他不具备把一首完整的诗前后读顺的能力, 每一句他都读得很扎实, 很用心, 字正腔圆, 声如洪钟, 很见话剧演员训练有素的那种功力, 但总体听下来却是东一句西一句完全支离破碎的感觉。我知道这每一句的声音处理是师傅手把手教会的把式, 而对一首完整的诗的阅读则必须动用身心—由此见出的完全是一个演员的文化素养和生命形态(这是师傅所教不会的)。北京人艺在摆脱以往话剧那种上海滩式的洋腔洋调方面是有过贡献的, 但后来他们坠人一种北京下层油话的单调模式, 所以他们可以教会一名演员像一名北京土著那样满嘴跑舌头, 但就是无法教会他正常地面对一首诗的阅读。


    2楼2013-05-17 18:44
    回复
      2025-07-21 22:32: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蹼存听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满面春风地把徐志摩读成了汪国真。我无法容忍的是他朗诵食指的《相信未来》, 从对当时中国诗歌的贡献来说, 食指最经典的一句是“ 当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 在这里“ 手指” 就等于“ 涌向天边的排浪” , 玩的是通感, 形象性很强。可小蹼却是完全不懂, 他念成“ 当手” , 然后停顿, “ 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食指好端端的一句诗(中国现代诗的经典名句) 就这么被“ 腰斩”了, 因为朗诵者的无知。


      3楼2013-05-17 18:44
      回复
        好像是在两三年前, 当舒婷诗歌朗诵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时候, 在诗人圈中引来了一片啧啧羡慕, 我想如果我真的身在现场聆听了那场朗育诵, 我就一定不会再羡慕舒婷了, 因为那一天其实是舒婷诗歌的蒙难日。她的诗在朗诵演员的公共语调处理下饱受劫难, 这是毫无疑问的。


        4楼2013-05-17 18:44
        回复
          最无法信任的就是演员的朗诵, 那完全是用一种模式化的朗诵技巧对诗歌艺术实施的一种强奸行为; 其次便是读者的朗诵, 读者的朗诵只能够表现出一首诗歌最外在的声音; 只有诗人自己的朗诵是可信的—尤其是不受传统朗诵模式干扰的诗人, 他们会读出这首诗的内在的声音, 如果这首诗和这个诗人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通过朗诵, 你能够从中听出一个人灵魂的声音。


          5楼2013-05-17 18:45
          回复
            这种活动积极影响是让群众更关心诗歌吧,能不能懂就看个人素养了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5-17 20:53
            回复
              这东东玩的都是形式吧,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5-17 2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