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百吧 关注:56贴子:250
  • 0回复贴,共1

给读经家庭一个可期许的未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理无碍”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王财贵教授
我推广读经教育已经十几年了,我都在外面说,我讲过一千场演讲,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场,今天也这样讲,也是一千零一场,反正每次都一千零一场(笑)。
有些时候我会先调查一下,知道读经的人有多少,不知道的还有多少,往往都是一半一半。我就觉得很纳闷,推广读经这幺久了,居然还有一半人不了解。这是来听讲的人其中一半啊,如果没有来听讲的人呢,那更多了,所以知道读经教育的人,其实在比率上应该是很少的,如果十个人里有一个,就已经很好了,可能没有。乃至于一百个人里有一个,可能性也不大。而且,听过而开始实践的,可能又要减低一定比率,而实践又能够坚持——“坚持”这两个字不是很好的术语,最好不要用坚持,也不要用使命,而能够如理而行,愉快的走下去——那就更少了。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纳闷,就好像别人也对我很纳闷一样。别人对我的纳闷是,你在这个时代,这样跑来跑去,讲跟这个时代很不一样的教育理论,讲了这幺久,你到底会不会累,看起来好像不累,你为什幺不累?——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很纳闷。那我对一般人也很纳闷,为什幺到现在还不知道要叫孩子读经,知道了为什幺不实践,实践了为什幺不愉快的做下去,我也觉得很纳闷。别人对我纳闷,我对别人纳闷,这很奇怪了,我在想这个问题,为什幺会这样。我本来觉得,我出来一讲,就会有很多人都了解,了解了一定都赞成,赞成了一定都实践,实践了一定都一直尽力愉快的做下去,甚至,我这样想,应该不必我来讲,就能够达到所有的人都努力的愉快的在做这种教育。不过一般人对我纳闷,因为认为我所说的,是很难了解的,了解了是很难做的,做了是很难坚持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想一想,为何如此。
本来,天地间的道理就一个,何必讲呢?假如我所说的只是我的道理,那应该不是道理,因为天地间的道理只有一个,假如有我的道理,那一定有你的道理,他的道理,那样道理就很多,大家都有道理,谁听谁的呢?也不一定要谁听谁的,只要每个人都有他的道理,只要有这一点,天下就大乱了。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有一种想法有一种做法,是不是这样呢?这样也会有人认为很可怕,尤其当这种想法、这种做法,如果来自于一个有势力的人,那就很可怕。甚至只是来自一个有学问的人,那也不一定是对的,因为他很有学问啊,他有口才啊,乃至于他有热情啊,他有爱心啊,他能感动人啊,他能说服人啊,如果天下是因为被感动被说服而去遵从一个道理,我觉得这好像也有问题。所以老子说“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某一种美是美,老子说这就不美了,都知道怎样做是善,那就是不善了。这句话也很奇怪,美就是美,应该大家都知道美是好的,善就是善,大家都知道善有什幺不好呢?其实老子的哲学里面,有一点特质,这一点特质就是,一般百姓被某一种学术,某一种思想,或是某一种力量而引导成——他只能这样看,大家都同一个做法——从这里说不善不美。意思就是说,如果大家所服从的善,所追求的美,是从某一个观点出发,由某一个学派来提倡的,那幺,百姓所认为的追求的美,就是一种盲从,他所服从的善,其实是一种道听途说,乃至于是受了逼迫。如果这样,那真的是不善不美了。而善跟美,如果是道理,它应该是客观的——善就是善,美就是美。一个东西美,一个事情善,应该是天下人都知道他美,都知道他善。那幺,这是怎幺知道的呢?是每一个人自己知道的,自己决定的。如果这样,每一个人所知道的都一样,每一个人所决定的都一样,这样就不是一言堂,这样就不是被吸引,或是被激励、被感动。即使被感动、被激励、被吸引,那也是自己明白、自己决定的。所以凡是被感动被吸引被激励,乃至于被逼迫,像这样不自由的状况下,你去做任何事,纵使做对了,老子都要批评你。
所以,假如你做对了事,但,并不是出于自己明白的决定,那幺,天地间就还有遗憾。如果天地的道理,非常的深远,不容易了解,我们或许只能够望着它兴叹,因为看都看不到。于是一般人只好听别人看别人的——大家都在做,于是跟着做,或是有些人很有能力或是很有热情,被他所感动,于是就跟着他做一辈子,问他为什幺这样做,自己还是一片的渺茫。如果这样,这个人其实内心是不安的,不愉快的,这个世界要走向哪里,是很可疑惑的。所以人生在世,最幸福的是,做自己所愿意做的事。
什幺是愿意做的事呢?就是做自己明白的事。自己明白,自己愿意,如果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对自己说,我对得起自己,我对得起我所做的事。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我们今天讲教育的事,其实也是这样。假如人间有一种事叫作“教育”,那必定有教育的道理,而教育的道理,必定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如何把教育做好,只有一个道理,假如还有另外的道理,那幺刚才所说的道理就不是最高的道理,那你还要去求一个最高的道理。最高道理永远只有一个,那幺要把教育的事做好,你就要去想,你有没有把握到教育的最高道理,如果不想这件事,那就是糊里糊涂,那就是自己把自己孩子的命运,交给不可知的未来,那幺除非你不去想这件事,一想起这件事,心里一定不安,别人一提到教育的事情,你一定三心两意。
教育的道理假如只有一个,我想天下的人都应该如此做。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明白了教育的道理,那应该是大家所做的都一样,那幺,老子就不能够说,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矣。现在整个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做教育——其实从有人类开始,就在做教育——也有一个相当类似很好的现象,就是,我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所办的教育都差不多,好像很一致,他们所遵守的教育理论,有一种所谓世界主流,依照这种理论所开发出的教材也都差不多,这样是否说明,人类已经把握到最高道理了呢?一般人往往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时代所做的,腥怂龅模酥劣谡鍪澜缢龅模颐窍衷谝幸桓銮宄的意识,就是,那不一定是对的,那不一定就是最高的道理。每个人每个时刻对每件事,随时都应该有这种警惕,他的心才是活的,他才可以从任何事件中跳离出来去思考——这是最高的道理吗?这是我所要遵从的道理吗?如果能这样思考了,而他能够依照自己所知道的,很明白的最高明的道理去做事,就会产生两种可能——一种是,他果然做对了,也就是在客观上对了,果然作出一定成果了。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他自己认为明白的,他选择的,他认为可以愉快的做下去的,居然不是客观的真正的道理,他以为最高,其实不是,而他照着他所知道的去做,当然,效果不臧。有这两种可能。
如果效果好的,值得庆幸,但如果是后者呢,做起来不对呢,各位,你怎幺评判?一般人都在想,太可惜了。其实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这种人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而且人间的事好像只能做到如此,也就是说,人间的事是没有保证你能够得到最高的道理。所以纵使一个人很诚恳,也不一定保证有完全的效果,不过,只要一个人能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他所认为最高的道理,而他依照他所认为的最高道理去做,这个人只能期待有好的效果出现,如果没有好的效果呢?这里如果还有缺憾,我觉得这个缺憾已经不是这个人应该负责的了,因为他已经负责了。那幺还是有缺憾怎幺办,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缺憾还诸天地”。缺憾就还给天地吧,因为天地并没有保证人间没有缺憾,人只能尽可能依照自己的努力来期待有最好的成长,假如做教育,人只能尽情的去思考探索最好的教育道理,依照他所知道的去做,而期待他能有最好的成效,至于是不是就达到每个人心中原有的希望呢,这不能保证的。所以孟子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做人的方法,就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必有事焉”,心里面必定常常有一件事挂念着,就是常常思考一件事,乃至于已经不是思考了,是有一件要追求的事情,有一个要完成的道理,所以心中常常有一件事。“必有事焉,而勿正”,正确的正,它的意思是征,征信的征,征信就是合乎标准,“必有事焉而勿征”,必定心中有一个追求,但是并不去强求一定要达到某一种标准,一直有个向往,一直有个要努力的一件事,而不能够强求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下面一句也一样,“必有事焉”就是“心勿忘”,而“勿征”就是“勿助长”,因为如果有所征,你一定要达成什幺,总是想我照着道理做为什幺还没有成果,那你就会“助长”。
那幺如果照刚才所说的,一个人不可以糊涂,随时要保持清明,遇到道理要思考,遇到事情要思考。而道理有小道理有大道理,有比较底的道理,有比较高层次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能够这样在自己心中琢磨,那幺人的心灵都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明白的,只是愿意不愿意这样做。我想我们每个人如果要有所长进,有的人说要做修行,我看这就是长进,这就是修行——看看现在所知道的道理,有没有更大的,有没有更高的,可以扩充可以提升。


1楼2013-05-16 17: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