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2贴子:330,912
  • 48回复贴,共1

道听而途说【脱】,德之弃也。--“说”应为【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秦以前的『说』没有现在说的意思,通常作『脱』或『悦』用。
后来有了『脱』和『悦』专指,『说』才有了说的意思。
说(tuō):通【脱】。


1楼2013-05-16 17:20回复
    《诗经.大雅.瞻昂》云: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说的大凡是统治阶级随心所欲,将无罪的人抓了起来,将有罪的人反而释放出去。一反一覆,颠倒是非,此“说”字,正好与“收”反义,当作“脱”解,与而今的“释放”同义了。《后汉书》在引用此师时,干脆将“说”改“脱”字,云: 故经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诗刺“彼宜有罪,汝反脱之”。
    说(tuō):通【脱】。


    2楼2013-05-16 17:21
    回复
      2025-07-27 18:55: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礼记·乐记》:
      济河而西,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鞬橐。然后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 第二 :  济河而西,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苞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鞬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
      《孔子家语》辩乐解第三十五 :既济河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桃林西方塞也华胡化反车甲则衅之,而藏之诸府库,以示弗复用。倒载干戈而包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命之曰鞬橐,言所以藏弓矢而不用者,将率之士,力也。故使以为诸侯为之鞬橐也.将,即亮反,率,徒对反。鞬,居言反。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郊有学官,可以习礼。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左东学,右西学,狸首驺虞所为节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剑;衮冕之属,通谓之裨冕。脱剑,解剑也。贲,符分反。
      就只此三篇,谈论的都是同一件事,文字大同小异,而有意思的是,就此一“说”字,有了三种不同的说法。《礼记·乐记》为:“虎贲之士说剑”,《史记》作:“虎贲之士税剑”,而在《孔子家语》中则变成了:“虎贲之士脱剑”。


      3楼2013-05-16 17:22
      回复
        《易.蒙卦初六》“用说桎梏,以往吝”。
        蒙于初,初蒙难开,故用刑人,桎梏之用,在于纠正人的顽愚,若去桎梏,则后难治,所以说『用说桎梏,以往吝』。
        “说桎梏”:就是解除枷锁之意。
        说(tuō):通【脱】。


        4楼2013-05-16 17:29
        回复
          还是道听涂说较合适,道涂都是路上之意,未经过感受深思明辨,转来转去的,没有融会在裏面


          5楼2013-05-16 18:00
          收起回复
            【道,听而途脱】,德之弃也。
            听道、闻道,但是在半路上就解除了。
            为什么用“解除”而不是“忘记”呢?这就需要深入的领悟【道】字。
            何谓道?
            道本无名,本不可名,假“道路”之道以名之,在于能【行】也,不能行者不可谓之道。
            闻道、学道、习道、行道,【道】之归属在于行,行之于身也。
            将所闻之道贯穿于自己的行为当中,【道】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所以“道之解除”用【脱】字而不是“忘”字。
            何谓“德之弃?”
            《经世》云:“道者散之于物,德者得之于己;德者,得也。”
            听闻大道,半途而脱,得之而又弃之也。


            6楼2013-05-16 18:13
            收起回复
              道听意思是路上听来,未经过涵养,...何来途脱呢?


              7楼2013-05-16 18:20
              收起回复
                听道、闻道,但是在半路上就解除了。
                为什么用“解除”而不是“忘记”呢?这就需要深入的领悟【道】字。
                听闻大道,半途而脱,得之而又弃之也。
                ===================================================================================
                你这个解释我感觉相当没有逻辑可循.
                如果人家不是为了专程听道,闻道为目标,即使半路解除了,谁能责怪他呢?得之弃,有必要拿上书本大肆宣讲么?要是人权主义者,估计就会抛个白眼,支吾一声:"于卿何干"?


                8楼2013-05-16 18:25
                收起回复
                  2025-07-27 18:49: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写故事呢?


                  9楼2013-05-16 18:38
                  收起回复
                    大概先秦也有这个意思的。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
                    以上来自百科,皆是解说、解释的意思。
                    再说了,我们平时学易背的“帝出乎震。。。”就是说卦传里头的吧。
                    至于与“说”字的意思相比,两千多年了,字词的意思的确也变的厉害。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5-16 22:06
                    收起回复
                      坐地拜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5-17 10:46
                      回复
                        《说文》 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失爇切。又,弋雪切。
                        怎么没有谈说的意思?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5-17 15:23
                        收起回复
                          学而时习之,不亦脱乎?
                          白话:学多了,时间久了,脑壳就要装进一些不良的东西,难道这些不良的东西不脱了还留着?


                          13楼2013-05-17 16:29
                          收起回复
                            【道听而途说(脱)】
                            我发现自己还错解了一个关键的字--【听】字;望文生义之祸也。
                            【听】,如果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在《论语》应该用“闻”,那么听为何义?
                            “【听】讼,吾犹人也。”
                            听讼,不是去旁听,而是审案。通过原被告双方的陈述,了解讼事的来龙去脉,明晰双方的责权利,依据规则作出相应的处理。所以,【听】为明晰之义。
                            子路未完成听讼的过程,未明晰责任,原告才说了几句话,就把案给判了(片言折狱)。
                            打麻将时,有一个词语叫“听牌”,也就是内部条理明晰了,可以“和牌”了;所以,【听】而后能【和】,明晰乃致和之道也,听讼亦然。
                            所以,“【听】道”非“闻道”也,【听】道乃“明道”之义。
                            《论语》通篇言君子之道,落脚点在于一个“行”字。【闻道于耳,明(听)道于心,践道于行,固道于身】,这就是成为君子的过程。如果能“固道于身”,则言行举止皆合于道,所表现出的结果就是“德”,德者,得于道也。如果仅停留在【明道于心】的阶段,不能进一步【践道于行,固道于身】,中途而脱道,那就不能得于道,是谓“德之弃”也。
                            【注解】:明道于心而不进一步行道、固道,而是中途脱道,这就是“德之弃”。


                            14楼2013-05-17 17: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