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经吧 关注:198贴子:40,548

回复:【义门】和道家整理和转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音声相和。音就是乐音,声就是歌声。乐音是乐器发出的,歌声是人发出的。单独的乐音和单独的歌声都是单调的,只有乐音和歌声相结合,才更加好听。


86楼2013-05-17 22:47
回复
    前后相随。首先要定出前后的次序,人们才能够跟随。只有定出历法的次序,人们才能够知道时间。


    87楼2013-05-17 22:47
    回复
      老子提到的这几组具有相对性的概念,不仅互相之间是相对的,而且老子还指出了,之所以会这么相对,是因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如果不是为了理解世界,不是为了描摹、演唱、跟随等行为,就不会有这些相对的概念。这些相对的概念之所以产生,是为了进行一种参照。
      归根结底,概念本身是为了人类的欲望得以实现。所以所有相对的概念都是被欲望管着的。不但要看见概念本身,还要看到使用这些概念的人,看到人的欲望。
      既然这些概念都如此,善恶的观点当然也是如此。


      88楼2013-05-17 22:48
      回复
        接下来,老子提出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仔细研究,去掉定语,老子告诉我们的是“处事”“行教”的道理。
        通常我们只看见“无为”和“不言”,却忘记了“处事”“行教”本身就是“有为”,“有言”。所以“无为”的意思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乱做事。在想明白之前,不要轻易改变。即使想明白了,也不要轻易把某种东西当做教条。


        89楼2013-05-17 22:49
        回复
          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后面,还有一句“万物作焉而不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都可以考察,万事都可以实践,但考察实践之后,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你的考察和实践,只是你的个人行为,未必符合于道。


          90楼2013-05-17 22:50
          回复
            接着老子又用三句话来具体解释“万物作焉而不辞”。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谓“生而不有”,就是创造了,未必要拥有。所谓“为而不恃”,就是参与了,未必要分一杯羹。所谓“功成而弗居”,就是立下功劳了,未必需要酬劳。这是因为你的参与,本来是带来良性的结果。但因为你的参与,你却要求别的东西,这就改变了固定的运转轨道了。


            91楼2013-05-17 22:51
            回复
              你辛苦养育你的孩子,你会要求回报吗?你供养你的父母,你会要求回报吗?你拯救世界,你会要求回报吗?不管你事后会怎么想,在当时,你一定是不要求回报的。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意义。有些事情,不需要别人用高深的道理来教育你,你自己就会这样做。老子把这一点看得很明白。那么,这些为什么不能扩展到所有的事情呢?


              92楼2013-05-17 22:51
              回复
                最后,老子还进行了解释: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不需要得到的心情去做,即使事后没有得到回报,你也不会认为自己吃了亏。这首先是得到一种心灵的安静。其次,也是让一个人不会因为了这些小事儿产生心魔。


                93楼2013-05-17 22:52
                回复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一种具体的救赎方式,亦即对欲望的规划方式。执着于欲望,你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反而会丢掉不该丢的。以豁达的心态对待欲望,表面上你损失了,其实心魔没有来伤害你,这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94楼2013-05-17 22:52
                  回复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95楼2013-05-18 22:24
                    回复
                      在这里坐了几分钟,还是发现原来的断句最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96楼2013-05-18 22:25
                      回复
                        常听人说,道家和道教教人清心寡欲。从道德经前三章来看,的确有这方面的意思。但道德经第一章就已经讲到了“无欲”和“有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尽管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在讲无欲,不能说老子就一定排斥欲望。


                        97楼2013-05-18 22:26
                        回复
                          我们还是先来看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就是道德典范。但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一点,老子反对的是“尚贤”,而不是提倡“不贤”。也就是说,贤是要的,但必须是老百姓自己愿意贤。靠提倡而得到“贤”,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老子提出的证据是,一旦“尚贤”,老百姓都要去争这个“贤”,反而让“贤”变味了。


                          98楼2013-05-18 22:26
                          回复
                            为什么“尚贤”之后,民就要“争”呢?
                            这里老子没有明说,但他应该是省略了原因。这就是义门的重要观点,“善恶本欲望”。道德,一开始是劝善的,但到后来,道德就变成了利益的诉求,欲望的诉求。
                            “尚贤”本身,就是从某一种欲望出发,来制定道德的标准。标准一旦制定,作为道德根基的欲望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人类社会过度的欲望,往往都在背后有着道德的支撑。
                            这就是“集体心魔”的起源。把道德固化,原本活生生的道德就变成了死物,再也没有生气,反而变成人类前进的阻力。


                            99楼2013-05-18 22:26
                            回复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例如文物值钱了,就有人盗墓。汽车多了,油价就要上涨。买房的需求大了,房价就要上涨。大街上不准接吻,卖人肉的就值钱了。
                              这一句非常有意思。原本是说无欲的,现在变成说不要禁欲了。人类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准去做,他越是要做,而且做得越欢。
                              事实上,这里的无欲,是用来限制上面的。上面不要为了禁欲去做事,下面就不会乱来。


                              100楼2013-05-18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