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沅陵站 邓永松 报道
在沅陵老辈人口中,酉水称作“白河”。白河不宽,但美得惊人,是沈从文笔下一条生动的文化河。
古城沅陵和对岸黔中郡址所在地太常在酉水汇入沅江处一分为二,因为没有桥,千百年来人们过河就坐船。1986年政府开通渡轮,接送两岸往返车辆。
5月8日,记者再次去渡口采访,一见面邓忠龙就迫不急待打听消息,“听说还有几天白河大桥就要开工了?”
邓忠龙今年56岁,是渡轮上的操作手,上世纪70年代入行,1996调到白河溪子口渡口。
“起初几年车子少,有时一天只开航一趟。近10年,一年比一年多,就连在外打工的好多农民也有了小车,现在每天运送次数不少于50趟,碰到节假日,排在两岸渡口等过河的车队将近2公里路程!”
邓忠龙说这番话时开始脸上充满自豪感,突然话峰一转,“车多了,累都不说,关键是压力大,生怕出安全事故呀!”
记者从邓忠龙交谈中了解到,这条渡轮是目前沅陵境内唯一仍在“服役”的水上公路桥,随着乡村到处修公路,通桥梁,之前同在县城中南门、麻洢洑、乌宿、蒙湖、两岔溪5处的渡轮相继淡出人们视线。
上月修建桥头位置的房屋正式拆迁的当天,记者去渡口采访,正好遇上渡轮停航整修,河两岸大小车辆排起了长龙,有心急的人干脆花钱包小客船把辆摩托车运过河来,太常一位姓张的青年人一边给帮忙缷车的邓忠龙递香烟,一边激动地答记者问话,“20年前我读小学时,学校发动大家捐钱修桥,我回家向母亲要了2元交到班主任手上,可一等二等,通桥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家住太常乡后山猴子坪村的向师傅开一辆农用货车挤在队伍中间,车上装着半车水泥和10多块预制板,担心开航了后面车子插队,与记者碰面时,他守在驾驶室已经3个多小时。“隔几天我往城里送一趟货,每次过河最少等半个小时,多者一至两个小时说不定。今天邻居修新房,工地上等着我把建材拉回去急用,这一等不知又要耽搁多久!”
讲起不通桥的苦处,向师傅肚里一本帐,“我这还好一点,最难的是太常那一片人外出打工,经常发生车票已买好,却因挡在河边给误事了;有时晚上生急病,没船过河,眼睁睁看着得病人丧失救治时机……”
8号这天上午,邓忠龙照常指挥一辆辆车子安全开上甲板,然后又目送它们顺顺当当上码头,只有闲下的时候他才倚到渡轮栏杆边歇口气,下意识看看渡口上方架桥的视线通道,猛然感悟到这样忙活的日子不多了,他深情地地告诉记者,“再等3、5年桥通了,正好我60岁,到时我和渡轮一起退休!”
五月的白河宁静中隐着燥动,优雅里鼓着蛮劲。渡轮和邓忠龙像一位老父亲虽已暮年,即便从人们的激动中嗅到了“末班”宿命,但仍坚守当初的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