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转发!!!
耿彦波:大同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煤都闻名于世界,是全国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境内含煤国土面积632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376亿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全国各地输送优质动力煤达23亿多吨,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支柱,被誉为“中国煤都”。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生态极其脆弱,污染比较严重,我们曾经戴了很长时间的“黑帽子”。有人形容说,“来到大同市府,一天四两土,上午不够下午补”,可以说当时大同市的环境条件是相当恶劣的。 “一天四两土”那样的环境不适宜人类生存,人都不能生存,谈何发展呢?在我看来,环境问题是大同市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因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中心,在以人为本的时代,需要把环境建设好,建设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才有发展的基础。“栽得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拥有好的环境,才能实现大的发展。想要金山银山,必须先有绿水青山。 因此,大同市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三名一强”的发展战略,提出“打文化牌、走转型路、创特色城、建生态区”的基本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划分禁止和限制开发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记者:大同市曾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同市是如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的?
耿彦波: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曾经只顾挖煤而忘记了大同市宝贵的文化资源。大同市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以及国家名胜风景区北岳恒山,我们还有其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同市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同市一直注重打文化牌,坚持以“百年尺度”为规划标准,传承历史文脉。
2008年,大同市作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将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划为保护对象,并将保护范围扩大到4.8平方公里,叫停了60多个开发改造项目,把该区域内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破坏的多层建筑全部列入拆除范围,目前拆除面积已达800万平方米。 借鉴城市设计专家梁思成当年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大同市确立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御河为轴线,御西保护完整的古城,御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区,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一个城市蕴含两种景观,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传统的,以此构成大同市城市文化的张力和特色,实现双城并美。 在古城内,大同市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大力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从文物“造假”走向修旧如旧,对北魏、辽金时期遗留下来的华严寺、善化寺等20多个重点文化遗存进行整体性保护修复。目前大同市东、南、北城墙已经完成修复,西城墙正在加紧修复,最迟到明年,总长度7.2公里的城墙将合拢。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同市始终将生态绿化、环境改善贯穿其中,在东城墙外侧建设了40万平米的绿带公园,南城墙、北城墙、西城墙绿带公园建设即将启动,华严寺、善化寺、法华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在御东新区规划建设的44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面积达15平方公里,“生态城市,我们的家园”这一理念贯穿在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付诸实践。
大同市还划定了涵盖市区及周边区域的面积达89平方公里的禁燃区,对禁燃区内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污染等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我们建立了以大同市区为核心、市区周边区域为卫星区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对禁燃区内燃煤锅炉进行分类处置,实行集中供热,或更换使用气、电、生物质等清洁燃料。经过整治,大同市的环境质量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由倒数第三名上升到正数第三十名。
耿彦波:大同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煤都闻名于世界,是全国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境内含煤国土面积632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376亿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全国各地输送优质动力煤达23亿多吨,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支柱,被誉为“中国煤都”。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生态极其脆弱,污染比较严重,我们曾经戴了很长时间的“黑帽子”。有人形容说,“来到大同市府,一天四两土,上午不够下午补”,可以说当时大同市的环境条件是相当恶劣的。 “一天四两土”那样的环境不适宜人类生存,人都不能生存,谈何发展呢?在我看来,环境问题是大同市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因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中心,在以人为本的时代,需要把环境建设好,建设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才有发展的基础。“栽得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拥有好的环境,才能实现大的发展。想要金山银山,必须先有绿水青山。 因此,大同市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三名一强”的发展战略,提出“打文化牌、走转型路、创特色城、建生态区”的基本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划分禁止和限制开发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记者:大同市曾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同市是如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的?
耿彦波: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曾经只顾挖煤而忘记了大同市宝贵的文化资源。大同市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以及国家名胜风景区北岳恒山,我们还有其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同市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同市一直注重打文化牌,坚持以“百年尺度”为规划标准,传承历史文脉。
2008年,大同市作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将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划为保护对象,并将保护范围扩大到4.8平方公里,叫停了60多个开发改造项目,把该区域内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破坏的多层建筑全部列入拆除范围,目前拆除面积已达800万平方米。 借鉴城市设计专家梁思成当年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大同市确立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御河为轴线,御西保护完整的古城,御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区,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一个城市蕴含两种景观,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传统的,以此构成大同市城市文化的张力和特色,实现双城并美。 在古城内,大同市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大力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从文物“造假”走向修旧如旧,对北魏、辽金时期遗留下来的华严寺、善化寺等20多个重点文化遗存进行整体性保护修复。目前大同市东、南、北城墙已经完成修复,西城墙正在加紧修复,最迟到明年,总长度7.2公里的城墙将合拢。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同市始终将生态绿化、环境改善贯穿其中,在东城墙外侧建设了40万平米的绿带公园,南城墙、北城墙、西城墙绿带公园建设即将启动,华严寺、善化寺、法华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在御东新区规划建设的44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面积达15平方公里,“生态城市,我们的家园”这一理念贯穿在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付诸实践。
大同市还划定了涵盖市区及周边区域的面积达89平方公里的禁燃区,对禁燃区内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污染等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我们建立了以大同市区为核心、市区周边区域为卫星区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对禁燃区内燃煤锅炉进行分类处置,实行集中供热,或更换使用气、电、生物质等清洁燃料。经过整治,大同市的环境质量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由倒数第三名上升到正数第三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