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怀念逝去青春的小清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与《致青春》各自代表了两种性别的投射。虽然两者的投射对象,也就是沈佳宜和陈孝正,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理性,这就是导致遗憾青春的主要原因,但是男性视角的《那些年》并未太过沉溺于校园青春,而女性视角的《致青春》则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构成了一个极大的落差。现实中,女性被迫面临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单项选择,是结婚生子还是事业优先,任选一项都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给男同胞们敲响警钟,这种压力反应到《致青春》中,就是创作者赋予男性角色在毕业之后的集体挫败感,而几个女性角色,她们的幸福与否是完全建立在是否得到男性垂青之上的,可见,影片无力调和女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只能成就一部笼罩在父权社会的阴影下,赐予当下剩女们在几个钟头内短暂忘却现实烦恼的青春片。毕竟赵薇演员出身,总之就是曾经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
----From Love Tieba for Windows 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