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吧 关注:23,898贴子:138,358

回复:《专贴》探讨顾城个人生活话题专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时的顾吧最美!(来自吧友@正看坏蛋怎样炼
诗人吧就该安静。我刚才在一个帖子里说:有人求真,有人求美。
两种追求没有上下高低之分,甚至我认为,应该先求真再求美。没有真,美也无法存在。“真善美”,真和善排在前面。
但是我们一些诗人看到美的东西就放弃了真和善。
我说过一句粗话“猪肉好吃,猪屎未必也是香的”,诗人的诗是美的,不代表他人也是美的。
我们会和一个辩护者持续讨论,看上去感觉很强势,一个袒护顾城的出现,会有3个来告诉他,他是不对的。
目的是什么?就是灌输给他一些他坚决排斥的东西,爱诗的人都太主观,自我催眠,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改版成自己可以接受的样子。你把做梦当成事实没问题,可是如果你发上贴吧的话,就要做好准备被别人揭穿。如果你做好准备了,就不会像有些人那样,认为被欺负了,认为揭穿他的人是捣乱分子。
有人说了,诗人就是浪漫,有什么错?是的,如果事情不是攸关生命,攸关法律,只是道德瑕疵,抓住不放就很无聊了,比如鲁迅和兄弟媳妇之间的“不完美”。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剥夺另一个人生命的问题。
诗人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大家因为爱他的诗,不忍苛责他犯下的罪,这我理解。那就不要谈,让他沉入历史吧。可是事实是,三不五时的,总有可爱的人儿奈不住寂寞,再把他的梦诉说一遍。
说梦不要紧,如果有人说你在做梦那是梦不是事实,你就该承认,而不是让对方闭嘴。
你们感觉诗人在天有灵看到这么多人批评他的行为会痛苦,所以你们愤怒,这个我们也理解。不过你们想过吗?天上还有一个更加无辜的人,你们袒护诗人时,她也在哭!
在顾吧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原来这里的人只认为诗人的痛苦才是痛苦,诗人的眼泪才是眼泪,这让我很无语,难道文人的优越感可以超越生命的价值?!
有人期望顾吧完全没有批评诗人的帖子,像某疯狂吧主一样。那是不现实的。顾城毕竟不同于其他诗人,他不是只有些“小瑕疵”和“不完美”的诗人。除非你是不善良的,没有同理心的人。
有人说,你们太现实,应该诗意生活,不要搞得那么沉重。如果因为相信诗人而诗意了生活的谢烨没有倒在血泊中的话,我可以。
--------谨以此篇呼唤消失了的兄弟@正看坏蛋怎样炼


35楼2013-05-09 18:47
收起回复
    【转帖】

    sendousiQQ
    我在世界上生活
    带着自己的心
    哟!心哟!自己的心
    那枚鲜艳的果子
    曾充满太阳的血液
    我是一个王子
    心是我的王国
    哎!王国哎!我的王国
    我要在城垛上边
    转动金属的大炮
    我要对小巫女说
    你走不出这片国土
    …………
    你变成了我的心
    我就变成世界
    呵!世界呵!变成世界
    蓝海洋在四周微笑
    欣赏着暴雨的舞蹈(顾城:《小春天的谣曲》)写于80年代初的这首诗,可说是最纯粹地体现了这位“童话诗人”那清彻、纯净、如五彩玻璃一般透明的儿童心境尽管他此时早已不是儿童了)。读着这些带着奶香的柔美的诗行,谁会想到有朝一日,那位“小王子”会成为一个暴戾的“可汗”、那尊“金属的大炮”会真地瞄准了“小巫女”开火呢?难道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毒、仇恨和凶暴,那种执意毁灭美好事物的可怕欲望,竟会潜伏在如此白璧无瑕的洁净心田中吗?
    然而,“不该发生的事情”毕竟发生了,它甚至一开始就在发生着。正如一个铜板的两面,那纯洁的童心在诗人那里正是作为“恶之花”而开放的。当诗人将自己的天真单纯当做一面旗帜飘扬起来的时候,他同时向整个人类宣了战。在《英儿》中,他所人类称之为“你们”。他的口头禅是:“你们活什么呢?”(第248、251页)当然,他不是想要人们都死,他只是自己想死,并希望他最爱的人同自己一起死,以保持他和她灵魂的纯洁。他瞧不起“生活”,“到生活里去了,这是我憎恨的事。我很惊讶人为什么愿意话”,“我本来不是属于生活的”(第87页),“你们是生活所生,我也是。但我的灵魂却是死亡所生,它愿意回到那里去”(第98页),“没有比一直活下去更可怕了”(第118页)。他说:“我要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筑我的墙、我的城垛和炮台,我幽暗曲折的甬道”,“没有人能够走进这个城堡”(174页)
    其实,凡是走进这个城堡的,没有人能够(活着)走出这个城堡,这是死堡,是他灵魂的“家”或“冢”
    ~~~~~~~~~~~~~~


    37楼2013-05-09 18:53
    回复

      现在想一想,国人似乎冤枉了麦琪:她何罪之有?一个弱女子,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追求上使出自身优势的“解数”,无非是为了生存。只要她不违法,至于她用什么方式是她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倒是一些“温饱思淫”的有地位有身份的大老男爷们,在“色”的进攻下迫不及待地撕下道貌岸然的面具,叫崇仰他们神化他们迷信他们的人儿感到尴尬和失望,顿时把“偶像”打得粉碎。
      ---------------《都是浮躁惹的祸》节选。作者毛牧青


      39楼2013-05-09 20:01
      收起回复
        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它也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有一定是重要的,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顾城《恢复生命》
        诗人一语成谶。
        他真的面目全非了,真的变成一个鬼,真的不堪入目了,而且不再是自己,更加不得干净,就算是去了另一个世界。
        ----------------悲惨世界hnd


        40楼2013-05-09 20:03
        收起回复


          黑眼睛的孩子啊
          我不气顾城,我怜他。但看到“理解诗人”者嫁祸于英儿,则气结。
          每每看到有人指责红颜祸水时,我都会心内不平。历史风云,政治博弈,大部分的红颜都是无辜的。可恨那些脑袋打结的儒生,把一切责任都推给那些弱女子。
          美女无辜,奈何身世俱凄凉。红颜无罪,叵奈世人俱愆尤。


          41楼2013-05-09 20:05
          收起回复
            无庸置疑,顾城是精神分裂症。最可怜的是谢烨,她一直在维护顾城的尊严,从不向外界透露顾城有精神病,她是想借英子来治疗顾城的病。
            还好,英子没有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而成为顾城的牺牲品。英子很及时的发现了顾城精神不正常,并及时抽身,保全了性命。
            谢烨再伟大也只是一个正常的女人,为了顾城而失去过正常人的生活,谢烨为顾城失去的太多了。谢烨太可怜了。
            发帖吧友@mayagang0126


            42楼2013-05-09 20:06
            收起回复
              我也出份力

              转帖自

              @sendousiQQ
              顾城事件过去多年,纪念文章也读了不少,大多主调是是对顾城轻描淡写的责备和对谢烨不该如此宽容顾城的责难。我实在无语,这些平时道貌岸然一身正气的学究君子们,怎么说到顾城就腿也软了舌头也短了?难道除了官官相护,还有文文相护?
              中国有句老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谢烨的善良和宽容让她无法弃顾城而去,尽管刚结婚顾城就要求谢烨随他去死。为了保护常闹自杀的顾城的生命,同时可以平安过日子,谢烨只好处处让步又哄又骗安抚顾城,包括送走亲生儿子,甚至同意接来他的情人一起生活~~~~~~~
              谢烨爱顾城,所以步步退让,只为爱人高兴。顾城自私,步步紧逼,甚至最后要了谢烨的命!
              所以我说一句话: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43楼2013-05-09 20:55
              收起回复
                后期的顾城充满孤独和愤怒,他想让丑恶和美一起毁灭。

                正看坏蛋怎样炼
                ~~~~~~~~~~~~~~~~~~~~~

                实在不明白有什么可吵的
                喜欢不喜欢,都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
                喜欢他,不应该连同他的错误。
                不喜欢他,不应该连同他的闪光点。
                有人说:我因为顾城的人喜欢他的诗。
                若没有那样的顾城,就没有这样的诗。
                但是,人是会变的,后期的顾城不再是能写出“黑眼睛”的顾城,后期的顾城充满孤独和愤怒,他想让丑恶和美一起毁灭。


                44楼2013-05-09 21:12
                收起回复

                  维护顾城的人有双重标准

                  转载自吧友:偶麦嘎偶麦嘎 【顾城谢烨吧】
                  维护顾城的人有双重标准,对顾城的三人行以及不接受儿子的行为就是“不在乎社会规范,用心在追求真实的生活,不接受儿子只是任性,因为他自己还是个孩子”,可是说到英儿,就是“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贱女人,该死.....”
                  貌似我也可以把维护顾城的句子给了英儿,挺合适的:
                  英儿“不在乎社会规范,用心在追求真实的生活,成为第三者只是任性,因为他自己还是个孩子”,何况还是谢烨顾城邀请她去做第三者,她表示不同意时,谢烨告诉她:“你走了顾城就会死”。


                  45楼2013-05-09 21:19
                  收起回复
                    谢烨爱顾城,所以步步退让,只为爱人高兴。顾城自私,步步紧逼,甚至最后要了谢烨的命!


                    46楼2013-05-09 21:20
                    收起回复


                      47楼2013-05-09 21:24
                      回复


                        转自吧友jkhgryukv
                        血染的荷花,确实凄美。
                        就一刑事案件,发生在一个诗人身上,就变“凄美”了。就出来“好心人”说话,说诗人不得不杀人的“合理性”,说那女人不得不被杀的“合理性”。....只要有人不断对诗人杀人态度暧昧,这个旧闻就不会被遗忘。


                        48楼2013-05-09 21:24
                        收起回复
                          有两个月,谢烨带着5个月大的孩子孤单地住在那间屋子里,而顾城却与李英在另一个山谷里享受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当谢烨心中那悲哀的预感与求证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之后,在一切看似意料之中又是那样始料不及的境况下,她除了看破红尘笑对一切,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那“已不是她能不能容下英儿,而是英儿能不能容得下她了”,的时候了。为了顾城能够住回来,谢烨不得不把小目耳送给别人去养---这是一对悲情母子---在那样人性扭曲的日子里,小木耳是谢烨唯一的希望,同时也可以说是小木耳救了谢烨,至少可以说小木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顾城和李英所给她带来的伤害,成了她活着的唯一支柱与动力。所以谢烨在小木耳的身上倾注的不仅仅是母爱,应该还有感恩。
                            在1991年2月谢烨给家人的信中她写道:“月亮那么惊心动魄地升起来。我所有的努力,每天的不安的生活在她之下摇荡着。”“我忽然发现我姥姥说的,我就是劳碌的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不是努力所能做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命运。”又有:“我干什么呢,我一天到晚也不知在干什么…..岛上到处是果树……我还种树,除非我疯了……
                            1991年7月谢烨写在生日那天的家信:“我不知道还应该祈求什么,可以使自己平静下来,忍耐下去……我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当然也不敢去死,不敢去承担死的责任……我不开心,更多的时候我哈哈大笑,我想在所有的笑声中让时间过去……我觉得别人可笑,自己也可笑,活得可笑,生得更可笑……”
                          琴瑟和鸣 7 就象谢烨的好友朱小平和姜娜所分析的那样:“她不安,她忍耐到觉得自己可笑,却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丈夫清醒。”
                            1991年10月6日:“我自己是有一天过一天,木耳可以受苦,也可以挨打(顾城打过他儿子),但是我想不能让他没有期望,期望是否可以实现得天天由命,如果连期望都没有活着就根本没有意思(本来活着意义就无所谓意义)……我有了儿子,我从木耳的期望中找到了我的期望。
                            趁着他们夫妇外出讲学的机会,李英还是走了。应该说,李英的走是或迟或早的事,即使谢烨“让位”,她也受不了岛上的寂寞之苦。
                            1993年7月12谢烨的家信中写道:“我永远天性高兴,现在依旧。只是我的生活不太如意,我不是说外在的事情,我是说心里不高兴……我不是苛求的人,但是在心里我又那么不能将就……
                            我想告诉他如果他愿意自杀我不反对,但是他要自杀就想找个一起死的(现在他成天就想着那个离开他的人)这个我不能帮他,因为无论他要怎么死这跟我都没有关系,和我的想法都太远了。别人是利用了他的感情,但是他也不能在别人不愿意的前提下强加于人。在要死的人面前讲道理是说不通的,我要离开他,否则我怎么生活?”
                            1993年9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谢烨说“有人说我很傻,甚至怀疑我是否根本不爱顾城。其实我是太爱他,才为他们作了很多牺牲。唉,谁也说不清爱是什么东西。”
                            她承认,在“英儿的事上我有很多喜怒哀乐”。可见那时谢烨已把自己对顾城的感情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这个感情的升华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李英必须是和她一样真心真意没有任何杂念地爱着顾城。
                            然而李英没有做到。她既要“奔他们的家庭而来”,又要“奔热烈的西方大都市而去!”
                             (注:顾城和谢烨在1993年3月17日—3月23日回过一趟北京。)
                            谢烨在最后一次回北京的时候对文昕说“我是个疾恶如仇的人” 她也曾愤怒地质问过:“我叫李英和顾城结婚,她为什么不结!她想要又不想要是什么意思!”何况当时英儿是带着10000元钱和绿卡离开激流岛的,在谢烨愤怒的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谢烨所愤怒的根本不是‘李英的离去’,她怨恨的是李英带着虚情假义的面具在把他们原本幸福的生活搅得一团糟之后又不肯象她一样担起照顾顾城的重担而抽身逃走继续圆她最初的“出国梦”,竟还在文昕和顾乡的面前把她之所以离开的原因说成是来自谢烨的压力!
                            是可忍孰不可忍!
                            难怪谢烨会愤怒地说:“英儿是太聪明了,她也太知道怎样用自己的聪明了!”
                            顾城在后来写忏悔录的时候,却一再地背离了自己写书的初衷。《英儿》这部过于“真实”和“坦白”心迹的“情爱忏悔录”,再次刺伤了谢烨。书中有太多关于他和李英之间性爱的描写,顾城至死不悟,坚持认为和“英儿”在岛上一起生活的那段光阴,“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日子”,“感觉自己的生命已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对于顾城一错再错的行为,我们不得不客观地分析一下,顾城迷恋的不过是李英那为了“用人”而随时可以付出的浅薄性爱罢了。
                            李英事情过去许久了,顾城却仍在谢烨的情爱与李英的性爱间徘徊,而且明显地偏向后者,这一切谢烨来说是一种残忍的精神虐待,可以说这些也是顾城最后把谢烨推向别的男人的症结所在。
                            后来,谢烨说:“我的牺牲是为精神付了”,“没有办法再过下去了,现在只要有谁说他爱我,我马上就会爱上他!”
                            要爱就爱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恨就要恨得死心踏地义无返顾!谢烨与顾城最后的决裂,也最终证实了谢烨性格中固执的这一弱点。在这一点上,其实她和顾城是相似的,或许,正因为太相似了,才会有命运最终不可避免的结果。
                            舒婷在回忆顾城的文章里写道:“我是觉得实际上人性是非常复杂的,这种一瞬间的东西,或者天性中间的东西,它的转换,外人是感觉不到的,你不能用常情来推测他们。所以说顾城是天生的杀人犯,是不对的。”“我觉得他最可怜了。他做了一件力不从心的事情。力不从心的一个梦。谢烨很苦。所以,后来我看他的文章,我觉得他是要放谢烨走,他是准备谢烨自己生活,他要跟她离婚。”“在今天的中国文坛上,我最想念顾城,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舒婷的文章总是质朴深情,催人泪下。
                            我们爱顾城,就象人类爱美的一种本能与天性;恨他,是一种不忍却又不得不恨的悲哀。
                            作家赵玫曾愤怒地指出:诗人可以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但决不能不尊重别人的生命。
                          我们不希望这世上有悲剧,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改写历史。谢烨已在青春刚刚吐露芬芳、绽放花蕾之时生命陨落、魂消香断。如果顾城不爱谢烨,为什么要去杀她;如果顾城真爱谢烨,又怎么会忍心杀她呢。当初的一切,谁也无法知晓,而谢烨和顾城也再不会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了,他们已归于永恒的沉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当我想起顾城的时候,我更加无法忘却谢烨。或许,今生来世,他们原本就是一体的吧。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悲风苦雨泪纷纷,长叹喟兮空余恨......


                          50楼2013-05-10 13:33
                          收起回复
                            顾城身后美丽危险的碎片
                            文|胡少卿
                            北大教授吴晓东回忆学生时代听顾城的讲座,觉得他随口说出的句子都无比优美,使人迫不及待想记下来。看《顾城哲思录》,就知此言不虚。这些散文性段落,比诗歌更为舒展、放松,也更明白易解,它们有一种华美丰盈的气质,使人感叹原来现代汉语也可以漂亮如是。全书采用语录体或曰断章体,将顾城星星点点的灵感连缀在一起,宛如穿珠成链,琳琅满目。书中的想法都纯粹、透明,使得全书成为罕见的“通体透明”的书。
                            顾城出国时,随身带了两本书,一本《老子》,一本《六祖坛经》。这两部薄薄的中国经典加上顾城天才的感受力,构成了顾城哲思的经纬线。按照顾城的说法,不能说这两部书影响了他,而仅仅是因为,它们恰好与他的想法一致。他特别强调“自然”二字,这两个字的内涵,是老庄的“无为”和禅宗“去我执”的混合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就是去掉目的和预设,如佛陀拈花一笑,静享此刻的平安喜乐。顾城强调生活的要义在于看清自己,去除妄想妄动,用禅宗术语来讲,就是“见性”,而见性的人可以立地成佛。《六祖坛经•忏悔》云:“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如天常青,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在禅宗看来,我们本来拥有最洁净美丽的本性,只是因为各种“浮云”的遮蔽,才晦暗不明,心浮气躁。《顾城哲思录》第一则即是:“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这里谈的也是“见性”,因为见性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是两个可以相互对照的段落,顾城对禅宗进行了极其文学化的阐发。
                            本质上,顾城是一个始终没有长大的孩子,如他的诗《简历》所云:“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他明白一切,只是有强烈的愿望要顺从自己的心意去生活,不被社会的规则所改造。顾城的“哲思”,是他用以缓解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的手段。他想保有人之为人最初的自由、纯粹和美感。他喜欢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喜欢林黛玉和鲁智深的真性情,喜欢中国传统中空灵、美好、洁净的部分。他向往两种生活境界:桃花源和大观园。他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试图建立的领地,就是这两种想象的综合,而现实给予他迎头痛击,很快就把他压垮了。他的失误就在于把文学和生活混为一谈,而不能如通常人们所做的,建立一种分裂的人格:幻想是幻想,现实是现实。他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境遇,正如书中的自白:“我在现实里做着文字里的事。我在文字里做,他们也就笑笑;我在现实里做,他们就不笑了。”最后,随着英儿、谢烨相继离去,他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者:“你们都到生活里去了,生活里人口众多,你们为什么要认识我呢?”
                            顾城归纳诗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时说:“要找出诗人和别人的不同之处的话,有一点,就是他有一种虔诚,他希望自己变得透明、通达,好让光能够清澈地通过。”他活得过于纯粹了,因为纯粹而透明,因为过于透明,尘世一定会给他致命的伤害,这是早晚的事。他自己也很清楚,他说:“我是死了的人。实际贾宝玉根本不能有超过十七岁的生活。”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能预感到,他们甚至在等待他如水晶般破碎。
                            这本书,就是顾城身后留下的美丽的碎片,恰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有时,我真想》,1982年)。 顾城的死并非与我们无关。在最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顾城,只是早早就死掉了 。 我们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样子,最初的愿望,忘记了如朝阳喷薄般来到生命中的爱与美。我们变得沧桑苦涩,面目全非。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唤回一点记忆。(文中未说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顾城哲思录》) 刊于《齐鲁晚报》
                            2012年11月17日“书坊周刊”


                            53楼2013-05-11 16:46
                            收起回复
                              雷米来自天堂,英儿来自人间,顾城来自地狱。


                              54楼2013-05-11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