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239贴子:10,028,927

【梦园柳莺】校点脂批【壬午除夕_甲午人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用: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汝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人日泪笔。】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俺判断这是脂砚先生之批)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俺判断这是畸笏叟之批,批于“壬午除夕”,佳节倍思亲也!“哭成此书”指补缺、编篡、评点出前80回本。“能解者”指“脂砚先生”,此前已过世!)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汝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人日泪笔。
  畸笏叟之再批,估计是因【人日】而引发思念与感叹。《石头记》托辞娲皇石(石头)所记。畸笏叟女娲造人之日(正月初七)作此批,可谓触景生情之笔,批语中的【造化主】指的就是女娲。从脂批看,畸笏叟跟“芹”关系密切,当有血亲关系!


IP属地:安徽1楼2013-05-08 15:45回复
    用“余”字,文句不通,当系传抄音讹所致,“余”跟“汝”音近。
    果真是音讹所致,则可推测最早造成这一音讹的传抄者可能是长江一带人,扬子江畔人“余”“汝”发音不易区分。
    从第75回脂批“乾隆二十一年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看,残本《石头记》是经过多人分工,根据脂砚斋先生的总体思想规划,并行编篡整理的!
    承担第75回前后那部分编篡任务的编篡补缺者文字水平更次,故言“缺中秋诗,俟雪芹!”
    但“雪芹”编篡到第22回就过世了(见脂批),一直未能补缺那三首“中秋诗”!
    如果“乾隆二十一年对清”(西历1756年)文字属实,合理的解释就是,脂系“雪芹”过世于“乾隆二十一年对清”之日后不久,因为“雪芹”死于编篡过程之中,没能补三首小诗,且仅编篡至第二十二回,参与脂砚斋评本工作的时间不会很长。


    IP属地:安徽2楼2013-05-08 15:46
    回复
        明清之际,【除夕】特指春节的前夜,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夜。
        从批注【壬午除夕】四字看,畸笏叟天文历法知识不怎么样。无论是1702壬午年还是1762壬午年,均无【壬午除夕】可言。
        查实用万年历,1702年与1762年这两个壬午年,历法角度讲均无【壬午除夕】之日。
        西历1763年2月12日(农历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按历法已入癸未年,甲子纪年是以【立春】之日为一年之始的。



      IP属地:安徽3楼2013-05-08 15:51
      回复
        不过,若硬要用甲子纪年标注年份,【乾隆二十七年除夕】也可勉强说成【壬午除夕】,尽管【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已入癸未之年。
        从概念上讲,国人所用历书有三个【元旦】、三个【除夕】。
        1. 甲子新年元旦:【立春】之日,其【除夕】为立春之前夜;
        2. 阴历新年元旦(春节):阴历正月初一,其【除夕】为春节之前夜;
        3. 西洋格里历新年元旦:西历1月1日,其【除夕】为西历12月31日夜。


        IP属地:安徽4楼2013-05-08 15:54
        回复
          按甲子纪年计算的【壬午除夕】:乾隆二十七年腊月二十一日夜(西历1763年2月3日夜)。
          不过,畸笏叟【壬午除夕】大体指的是【乾隆二十七年腊月三十年夜(西历1763年2月12日夜)】,个见。


          IP属地:安徽5楼2013-05-08 15:55
          回复
              【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作批者是他人(畸笏叟),不是【芹、脂】。【造化主再出】点出【一芹一脂】已经过世。
              【汝二人】指【一芹一脂】,【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句法不通!因为【汝】意思指你、你们,【余】字含意是【我】。
              有人以为此批乃脂砚斋所批。若果此批乃脂砚所作,还叫【造化主】出啥【一脂】?
              显然,畸笏叟眼中认为,脂砚先生是《石头记》的【能解者】,雪芹(脂系雪芹)文笔比较流畅,是编辑补缺、评点批注《红楼梦》的黄金搭档。故言【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作批之时,“一芹一脂”均已逝世。“大快遂心于九泉”不会用于尚健在之人身上。


            IP属地:安徽6楼2013-05-08 15:58
            收起回复
              【红楼之泪】是绛珠草(朱明子民、明遗民)还【赤瑕宫神瑛侍者】(寓意可指向明主、汉民族与大明王朝)之恩的,体现的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
              从【哭成此书】、【泪尽而逝】语意以及脂砚斋、雪芹、杏斋等人接二连三去世情形看,脂砚、雪芹、杏斋等人可能死于政治上的文字狱抑或天地会的抗清斗争。


              IP属地:安徽7楼2013-05-08 15:59
              收起回复
                【壬午除夕】是作批时间标注!不如此断句,则无法解决【哭成此书】与【书未成】之间的矛盾。
                【甲午八日】乃【甲午人日】之抄讹!如果【甲午】指年份,则后面须跟月份。如果【甲午】是甲子纪月,后跟【八日】则显的不伦不类,何况年份都不记,月日何用?


                IP属地:安徽8楼2013-05-08 16:12
                回复
                  【甲戌本】显然是后人抄录的。
                  这从【多人批注、一人字迹】现象即可判断。
                  另外,批注时间落款也可佐证这一结论。


                  IP属地:安徽9楼2013-05-08 16:18
                  回复
                    青埂峰、癞头和尚、娲皇石(石兄)、【造化主再出】等语早已清晰指向女娲造人之日--【人日】!


                    IP属地:安徽10楼2013-05-09 13:31
                    回复
                      1.红楼灯谜均具有自谶性质。林黛玉灯谜谜底为【石头】(中国科大 信息学院 陈贤富 博士 诠释揭秘)足已推翻以往(脂砚斋以来)所有关于红楼原创作者问题的研究结论。
                      2.林黛玉乃是《石头记》原创作者方以智的主要艺术化身,红楼运用并丰富发展了屈原、曹植等人发扬广大的【香草美人】艺术表现手法。
                      3.与林黛玉关联的所有历史文化基因特征,全方位指向十七世纪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密之)先生。


                      IP属地:安徽12楼2013-05-09 13:53
                      回复
                        宝钗迷后庚批:‘此黛玉一生愁绪’该怎样解释?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5-09 14:28
                        收起回复

                          上图是庚辰本,未发现有所述批语。
                          甲辰本没啥红学研究价值,个见。


                          IP属地:安徽14楼2013-05-09 19:01
                          收起回复

                            批注中的“庚辰:暂记宝钗制谜云 ”几字以及诗句中呈现的些许特征,使众多红学家对这一诗迷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争论,《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也因此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标识。一派认为诗迷是宝钗所作;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此七律诗迷应为黛玉所作。个见,这首【更香】灯谜系【脂系雪芹】临终前的画蛇添足之作;简明理由就是,红楼灯谜均具有自谶性质,一人只能作一首。(薛宝琴除外,她的灯谜是谶红楼重大事件的。)


                            IP属地:安徽15楼2013-05-09 19:13
                            回复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末贾政猜众人灯谜一节,各本残全不一,情节各异。诸抄本中灯谜较多的数【梦稿本】,其中宝钗迷诗: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
                              这个显然也是后人狗尾续貂之作。以宝钗之稳重、之闺秀身份,以及元春、贾政等读者氛围,薛宝钗断然不可能作出【恩爱夫妻不到冬】诗句。


                              IP属地:安徽16楼2013-05-09 1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