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社会实践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志愿者。
2012年12月3日,上海举行了国际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多达3万,其中既有上海本地的大叔大妈,也有国内其他城市的马拉松爱好者,更吸引了来自海外的许多优秀运动员参赛。由于参赛人数众多,比赛过程中意外情况复杂,且这次比赛启用了新的赛道,所以大赛组委会增加了志愿者的数量,我有幸能够通过学校青志队的面试选拔,成为这次比赛中我校1329名志愿者中的一员。
比赛虽然只有一天,但是作为一场重大的比赛,不仅要在比赛过程中为众多的参赛选手服务,也需要在比赛前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11月30日,在上海体育场举行了赛前动员大会,裁判组,志愿者,安保组等齐聚,对大赛的具体工作进行分工和协商。从12月1日开始,最后的赛前准备在上海体育场举行,在赛前进行为运动员分发参赛装备,号码牌等工作。
志愿者的工作是以日计算的,根据具体工作,分为装备组、存衣组(跟随存衣车)、饮水组(倒纯净水)、饮料组(倒运动饮料)等。也就是说,按照报名参加志愿工作的时间安排,每个人都每天被分在不同的组次,根据具体的指示开展志愿工作。
我共参加了两天的志愿活动,第一天是在12月1日的纪念品销售组。早上5点,我们就起床,在学校的新体集合,一起乘专车前往上海体育馆。彼时的上海已入深秋,天色变得灰蒙蒙的,车发动后不久,一场秋雨不期而至。从车窗里往外看,还未全亮的天色里,道路上就已经有不少车辆通行。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志愿者工作,我的心情是相当激动和忐忑的,一方面我很期待这次志愿活动,希望能够收获一次丰富的体验,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工作安排不熟悉,害怕自己实践能力还不够。正是在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下,我来到了我的工作地点——在上海体育馆旁临时搭建的接待区内。纪念品销售组不同于装备组等其他工作组,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要不停的搬运和发放运动员的服装,号码牌,运动员手册等等),但是工作难度只难不易。我所在的组是大赛组委会专门为马拉松爱好者设立的收藏纪念品的好去处。里面产品不多,但都是历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纪念物,如印有会徽的头巾,胸针,启瓶器,计步器等等。同时还设立了抽奖环节,只要在体育馆内各处盖好章,就能到销售组旁边的抽奖组进行一次抽奖,奖品就是我们销售的纪念品。对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买过东西,只会买东西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相关工作人员很热心,他们一直和我们一起做工作。刚开头的时候,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在原位上等待运动员过来询问后才介绍这些纪念品。其中一个大姐过来告诉我们,这样是不行的,要更主动一些。她首先为我们作了表率:向路过的运动员介绍我们的工作,“您好,这里是纪念品销售组,销售与本次大赛有关的纪念品,您可以来看一看。”在她的带动下,我们也渐渐开了腔。我所负责的是计步器,这玩意捣鼓起来还很复杂,想使用的话必须先看说明书。一开始别人有兴趣,但是我还真弄不来,人家只好呵呵了。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后,我没急着去叫卖,而是先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将这个计步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弄清楚了。这样一来在之后的销售中我就再没有碰到类似的尴尬局面,我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当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有些细节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奶奶在我们销售过程中和我们聊起天来,说起自己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届马拉松,而且都是全程跑步。当我们得知她已经年近70时,我们不禁为她的坚持而动容。我们问她,要跑到多少岁呢?她回答说:跑到跑不动为止。想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平时自认为身体很好,缺乏体育锻炼,宁愿闷在宿舍玩游戏也懒得出去跑步,不禁感到惭愧。另一个细节是当时来取装备的人中有不少是外国人,其中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起来对我们的纪念品很有兴趣,走过来询问。但是他不会说中文,我们也学过英语,可是试着去听他说却完全听不懂,只好满脸迷茫看着他。幸好同组中有个大二的英语专业的学姐替我们解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