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吧 关注:1,687贴子:8,437
  • 8回复贴,共1

关于“绝人欲”以及 “君子”“小人”之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既生而为人,怎能无欲。即便空门佛陀,也有个“度己”的欲念。为何“度己”?不也是要求个“极乐”。
既然人皆有欲,却又不得不面对“人欲害道”的矛盾局面,如何是好呢?对这个问题,我苦思了很久,其间进行过“绝人欲”的努力。然而却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对“色欲”的排斥和恐惧,反而使得内心中对性更加渴望,曾经的性经验,性幻想统统被唤醒,越是排斥,越是萌发,越是恐惧,越是扭曲,逐渐把人性中的龌龊渣滓放大出来,以至于见人见物,一动念,心中便起涟漪,常卑污以至于不能与人说。痛苦惭赧,周而反复,解脱不得,几欲了断,实在不堪再道。
于是,我开始深刻反省,以为“寂然不动心”绝非孔子平实之道,且大悖于“生生不息”之理。“绝人欲”无异于将身心剖开二物,有超强意志者,或可强自控制,以至于不动心,心中再无外物,然如此修道,不动则不动矣,实无益于大群。
朱子云:“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人不仅有饮食男女之欲,美名、财富、权力、安逸等等,皆人心所共有之向往。若一概绝去,难之又难,非常人所能及,即便真绝得,其结果必然绝离世事。孔学本人伦日用为学,绝欲焉能有人伦,出世焉能为日用。若学沙门,不仅自己“绝去六欲”,还把人人都度过“苦海”,真如此,则夫妇不再有欢愉,父子不再有孝亲,人类怕也就真的“绝灭种类”了。所以中庸讲:“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仁者,人道也。既然承认“人欲”的存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那么如何处理“人欲”,必然也是“仁道”的内容之一,这就引出了“君子”“小人”之辨的问题。 君子和小人的判别有很多具体的标准,这在论语和其他典籍里已经做了很多讨论。我则根据自己对于“人欲”的思辨,联系“中庸”中关于“执两用中”“无过与不及”的基本原理,有了些所谓“哲学理性”的思考。
“人欲”若简单二分,可以分为“利他欲”和“利己欲”两种,这是截然对立的两端,二者并存于人心中。从自身的体验中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利他欲”相对于“利己欲”而言,少之有少,孟子以为“四端”,朱子以为“仁义礼智信”是也,而相对的,人心中的“利己欲”何止倍蓰于此。如何面对这“人欲”的两端,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处。认识到两端的存在,便是“执两”,对于两端的把握,就是“用中”。“用中”有对象之别,也使人分化出层次来,于“一身一家”处“用中”,便是小人;于一邦一国处“用中”,便是贤人,于天下生物处“用中”,便是圣人。此一分别不仅是德行高低的分别,也是“道途”选择的不同。
当然,若一个人,完全绝了“利他欲”,专从“利己欲”上去,那就是连“小人”也做不得,只是一只“禽兽”罢了。如一个人专去追求满足“情欲”,“肉欲”,那么“海天盛宴”,“群交换妻”,“乱伦娈童”又算得了什么,哪里会有底止呢?所以朱子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那么,如何能够长存此“道心”而不为“人欲”所“堕”呢?这个问题,正是朱子等理学家们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所谓“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一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渐渐见得,道理自然纯熟”“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归结来,还是孟子的一句话,必事焉而勿正,心勿忘而勿长,此句要害在“事”,所“事”者何也?“克己复礼”而已。
恐惧自己与生俱来的人欲,就象想要摆脱掉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无益。正确的方法是,始终朝着阳光走,把影子永远地甩在身后。


IP属地:北京1楼2013-05-05 19:33回复
    欲是人都有的,符合天理人道的正常欲望,比如吃喝,休息,这些怎麼可以禁止,只能适当限制,而邪欲,如色,奢侈则要透过修身来远离


    2楼2013-05-05 20:06
    回复
      请再界定一下您所谓的“人欲”、“利他欲”、“利己欲”。
      朱子自己,对“人欲”、“欲”有明确界定,在更清楚地了解您本人的界定之前,在下对於您的“人欲”是否和朱子“人欲”相当,尤其是“利他欲”是否和孟子的“四端”、“朱子的”仁义礼智信“相当持保留意见。另,,孟子的四端和朱子的仁义礼智信并不相当。


      IP属地:贵州3楼2013-05-15 18:14
      收起回复
        “孟子,以四端为性之本,仁义礼智为性之用”这个论点,数年前也曾一闻。为免误认,可否请您再加阐明?


        IP属地:贵州4楼2013-05-18 10: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