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南吧 关注:165贴子:32,871
  • 5回复贴,共1
4年,在《校园民谣》风靡大小城镇、大家的目光被老狼磁性的嗓音和高晓松故事里点滴的校园记忆所吸引的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张专辑是为青春这首歌而做的。专辑的制作人黄小茂写到:“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里,听到了一首歌,那首歌,就是青春 .我自己也想不明白,是什么在这首歌里,打动了我自以为不再会被轻易打动的心。也许,正是这种打动,日后,幻化成了我成为校园民谣制作人的原因。
青春》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就是沈庆,一个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四川乐山人。
第一次听完《青春》这首歌,心中一丝怅然,淡淡的却挥之不去。那是在一个初夏的夜晚,没有“金黄的落霞”,没有“透明的露珠”,夜色里,只有一阵又一阵拂面而过的轻风。就这样,我伏在宿舍阳台的栏围上,看着楼下那条路灯昏照的人行道,听着沈庆流浪中疲惫的声音,突然觉得日子过得好快。吹面不寒杨柳风,青春就如同这无声无息的轻风,虽不是闪亮光艳的却也温润沁人。
  读《青春》的歌词,仿佛一个远行的流浪歌手溶入夕阳前写给女友的一封告别的情书,仿佛三毛笔下孤独的剪影飘泊中美丽的挥手,那一种万水千山独行的浪漫,一去不返的神圣,都被沈庆写得如此的优美、清朗、苦涩和无助。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有人说听到那句“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紧紧依偎”就有流泪的冲动,可我没有,我耳边一直回响的是“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那忧伤的旋律。那些想家的苦涩滋味、那些童话织就的梦想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纠缠的心情,就像浪迹天涯时一路陪伴着的小花,自然从容地盛放,从容自然地凋落,我想,这应该是生命中真实的“青春”吧。
  沈庆说:“《青春》真是无意间写的,没什么背景。一句歌词符合你的心境就变成另外一种情感,可能跟作者的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确,一首好歌进入听者的耳朵后,就属于被感动的每一个人,成为听者心灵的倾诉。


IP属地:辽宁1楼2013-05-04 20:56回复
    在沈庆创作的众多歌曲中,有一首可以称之为《青春》的姊妹篇,它就是《岁月》,同样的淡然里,回眸青春的是一份依惜的回忆,是一份成长的感悟。
      总有些事,是聪明如你也不能预言/总有些话语,是年少时不能了解。
      总会有一些简单的遗憾,简单的一如从前/总会有一些改变,随着岁月变迁
      很多的时候我们感叹岁月飞逝,匆匆的日子就象朱自清说的“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那么,流逝了的岁月于我们它究竟是什么?我想,岁月应该是用情怀去体验、用心灵去觉悟的成长,应该是用年龄去保养、用生命去收藏的回忆。回忆多好,还记得年少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成长多好,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有时候觉得,听沈庆的岁月是一种心情的享受,没有太多的感伤,仿佛岁月迫切的脚步停了下来,仿佛生命可以回到从前,那种放松的感觉就像沈庆在最爱这一天歌中写的——“从轻轻的指间留住的时间,能从容地面对这秋冬的变迁”。都在说“时间就是生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但谁又赢得了和时间的比赛呢?于是,能有这样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也算得上是一种豁达了。
      沈庆的感情是内敛的,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他曾经说过:“在个体看来是激烈的事,放到一个大的生存状态来看就已经很平淡了。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激烈的感情去夸大,去影响周边的人。”读过沈庆的这一番表白,我知道,他还是一个挚诚的人。
      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个深情的人呢?


    IP属地:辽宁2楼2013-05-04 20:57
    回复
      对镜梳妆》就是一首情深款款的歌。
        这首歌讲述了一个长达六十年“对镜梳妆”的故事,它有沈庆和小柯两个演唱版,听过之后,你就会知道谁是这首歌的作者,就会知道什么才是“原汁原味”。
        说到“对镜梳妆”,这应该是女子的专利,“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菱花镜里,看到的是青春、美丽、多情和快乐。但也有人曾这样描写“对镜梳妆”的心情:“平日里的对镜梳妆,镜中佳人虽动作柔缓,容颜柔媚,却仍让人感觉时光在镜里镜外迫人心弦。在美丽面前,始终无法忘却时间,就算美丽能够在脑海里定格,追忆时,痛惜的感觉仍是不改。”的确,六十年的对镜梳妆,当镜中
      佳人迟暮,云鬓成霜,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是“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的记忆,还是“可惜流年,怎堪风雨”的感喟?或者在“日晚倦梳头”的时候,触动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情?
        都不是。
        我说,虽然时间可以凿蚀容颜的美丽,但深情可以穿凿时间。
        在1937年,我们踏着炮声回家/那芦沟的晓月,映出你脸上的红霞
        在1997年,中秋节你要去远方/请你在镜前停留,让我不再害怕
        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从相爱相恋终于走到了相伴相依,一生中又岂止容颜才是美丽?那些携手共度的岁月,那些一路走过的坎坷,那些风雨同舟的经历,那些“共剪西窗烛”相对时互相拥有的真实,哪一样不是生命里耀目的光华?哪一样不是生命链上灿烂的一环?
        当硝烟四起,当歌舞升平/当遭遇离乱,当你我相遇
        我只看你梳妆,回想往日的时光/刹那停留很长,用一生遗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至深至诚的爱情吧,一生的牵挂穿越了六十年的时空,“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这样的境界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感情”二字来描述和界定了。生命中会有许许多多的相遇,有的擦肩而过,有的却风雨兼程,为什么?缘分吗?天知道。但我以为,对于生命,缘分是不够份量的,生命中真正难以割舍的就是这份风雨兼程中相互拥有的真实,一旦失去,便只能于吹梦无踪之后,“留得衣襟前日泪,弹与征鸿”了。
        于是,我叹服沈庆能够从“对镜梳妆”这个日常生活的最平常的动作中发掘出生命群体不可分的真谛,它不是一个情感问题,而是一个生存依赖的问题。从某个角度上说,对镜梳妆传达的是一种对“家”的感觉,这种感觉用沈庆的歌词来表述,就是:“就在平静中去牵挂,足以用一生去回答”。也许是飘泊了太久的缘故,沈庆对“家”有着极深的眷恋,他说:“我这些年身在异乡,就回忆开心的事,年纪大了,三天两头给父母打电话,每年春节肯定回家。


      IP属地:辽宁4楼2013-05-04 20:58
      回复
        总体而言,沈庆创作上高人一筹的功力表现于他的词作上,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境在凝练斯文、恬淡悠远的真实记录中感受现实生活之平凡悲喜接触,感受城市生活疏离与接近的距离美感,如《青春》和《岁月》,如为那英写的《最爱这一天》,如他十九岁读中学时写下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沈庆作为校园民谣的代表之一,“青春与爱情”始终是他作品中一个敏感的主题。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有什么可以配得上青春?唯有爱情。但是对沈庆来说,那些青春期萌动所带来的“很美好的梦想,很真实的激情,很多的误解、茫然和伤害”,似乎一开始就不那么“青春和爱情”,他虽然置身于其中,心灵却游离在它的边缘,他总是平静地告诉那些“就着吉它和恋人的呢喃唱爱的欢喜和伤痛,以为那就是人世间的地久天长”的人:“甜蜜记忆终会云淡风轻,眼泪叹息都如云烟聚散”。在沈庆的歌中,似乎相聚的故事刚刚发生,分离的结局就已经出现于眼前,这样的状态真叫人没有想法。这就是宿命吧,彩云易散月长缺。就是在这种宿命的观念中,沈庆引导我们平静地告别自己的青春与爱情。
          挥手好吗?青春的你,挥手好吗?忧郁的你……
          如果说高晓松在歌中放大了自己的感觉,沈庆便淡化了它。当激情随着青春萌动一同退去,我们终于明白,沈庆的表达似乎更接近于真实,岁月本来就是一个极自然的时间流,平淡、简单、清澈、延绵不断,正如日复一日静静流淌的溪水。然而,水滴可以穿石,岁月亦可以凝聚深情。
          回望青春,我们真的发现,那些单调、重复的日子已经积累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它真实、清纯,不含任何杂质,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珍藏和怀念。于是,我们听沈庆的歌,总能够于不经意的淡然里莫名地感动和伤怀。
          是的,从过往的青春到以后漫长的岁月,从初相识的惊喜到离别一刹的黯然,生命里深刻浅划的痕迹,都留在了这么多年以来一字一句聆听的歌声里。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那时候,抹去风尘,这些爱与不爱的忧伤,这些高楼林立间的匆忙,这些在人群拥挤中的期待与盼望,都会在沈庆的歌中找到当年留下的证明。


        IP属地:辽宁5楼2013-05-04 20:59
        回复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7楼2013-05-04 21:29
          回复
            精品要靠前
              ———借你嫣然,还我一笑,多少清波儿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2-05 0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