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宗吧 关注:109贴子:251
  • 1回复贴,共1

受持在家菩萨戒的内容与功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家菩萨戒的内容与功德 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於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於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 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於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迥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於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报恩。
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瞠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於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1楼2013-05-03 21:12回复
    如《金光明经文句》云:
      “当知忏悔位长,其义极广。云何而言止齐凡夫?是故五十校计经,齐至等觉,皆令忏悔。” 大众对受戒的误解:
    1、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还是不学戒,不认识他的好。
    2、他们告诉我,我这么年轻,要是受了戒,万一犯戒,一定下地狱。
    3、要是受了戒,起心动念都是罪,死定了。
    4、受了戒做错事还要忏悔,还是不受戒好,也不需要忏悔。
    ~~~~~~~~~~~~~~~~ 受持戒律
    释清净法师一部分信众对受三皈五戒存在顾虑,怕受戒后行为受到约束,给日常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成就道业”。
    《百喻经》口渴见了水却不喝: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沙漠里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又不是。后来东找西寻,终於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别人看也很奇怪,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人回答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结果他因一口水也不喝而被渴死在沙漠里。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质,虽渴望修行,但当看到戒律很严格,就开始犹豫了:“我能受得了这些约束吗?有必要受这些约束吗?”因一时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弃一条也不受,仍旧流转生死,沉溺六道。岂不知在戒律上,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即使做不到全部受持,哪怕受持其中一条,也将会成为最终成佛的因缘。宁受戒犯戒,不空过此生。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
    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一句弥陀妙难量 凡圣同依证真常
    但愿此法广流布 穷尽三际遍十方
    念佛法门,即浅即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十地菩萨,不离念佛,薄地凡夫,亦蒙佛恩。
    阿弥陀佛,法界藏身,包容虚空,周遍微尘。


    5楼2013-05-03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