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林徽因是个少小有大志的人,出名很早,几乎可以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出名了。
又没有什么成就,而能出名,是因为她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社会,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那年代,后来也差不多,中国留学生要融入美国社会,得到彼邦人士的文化认同,是很难的。中国留美的学生,以清华学校为大宗,这些人高小毕业考入清华,上八年学,毕业时大都在二十出头。比如梁实秋,一步不落地上下来,到1923年放洋时,已二十岁了。闻一多也是清华的,在清华待了十年,1922年放洋时二十三岁,妻室儿女都有了。徐志摩北大出身,留美时二十二岁。这样的年纪,学业可能很优秀,但要融入美国社会,怕就难矣哉了。有人说徐志摩是个例外(赵毅衡说的),要叫我说,林徽因更是个例外。一是她的小学中学,在国内上的都是教会学校,二是她十六岁跟上父亲旅居英国,又游览欧陆,一待就是两年。少年时可塑性强,学下什么就是什么。林徽因后来说她是双重文化教育熏陶下长大的,主要不是说她曾在美国上过学,应当是说她从小受的就是西洋教育。在美国上学,不过是进一步的深造罢了,也可说是一次印证。
到美国不久,这个印证马上就来了。
在美国,她和梁思成上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学院,梁思成进了建筑系,她也想进,建筑系不收女生,只好进了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有人说,美国人怎么这么保守,建筑系竟然不收女生,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实际上不会这么简单,那个年代,美国人怎么会比中国还要保守呢,应当说美国人的考虑更人性一点,或者说是过分人性了些。没有进入建筑系,林徽因当然要打听为什么不能进,打听到的原因是:“建筑系的学生常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这解释不能说多么周全,也有它合理的成分,人性化的成分。因为志在学建筑,选了建筑系的课,跟上了建筑系也差不了多少。不管怎么说,她的学业是相当优秀的。1924年9月入学,1926年春季班开始,她已是建筑系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下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这时候,她还完全是个学生。为什么要担任这样的兼职呢,恐怕与她的父亲林长民先生,前一年冬天突然死去有关。当然,也得是学业优秀才能得到这样的兼职。就在这一年,她的一个同学因为对她的敬佩,专门在《蒙大拿地方报》上写了一篇她的通讯。其中说:
她坐在临窗的一把高凳子上——这样一个娇小玲珑的人儿却正埋头解决着一个巨大的建筑问题。当她设计出来以后,和另外三四十个人的作品一起挂在裁判厅里,她的作品肯定获得最佳奖。这并非轻率的断言:她的作品一向总获得最高分,或者偶尔拿个亚军。娴静但是富有幽默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谈话过程中她始终不谈个人的成就。(杨立《林徽因留美生活片断》,收入《窗子内外忆徽因》)
对林徽因能这么快地融入西方社会,她的好朋友,美国人费慰梅是这样说的:
“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天生善于交际”。而当时因为义和团(拳)运动刚过去不久,美国人给中国来的留学生叫“拳匪学生”,中国学生的整体特点是刻板、死硬。宾大美术学院里,独有林徽因和另一个中国学生陈植是例外。陈植回国,也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
1927年2月林徽因大学毕业了,梁思成还要拿硕士学位,一时毕不了业,徽因就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帕克教授的工作室学习,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这样刻苦自励,这样广吸博纳,她是有高远的志向的,正如她在采访录里所说:
我随家父遍游欧洲,正是在这次游历的过程中,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了学建筑的想法。现代西方的经典艺术辉煌壮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渴望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带回我的祖国。我们需要掌握西方的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
也就是说,早在游历欧洲时,看到那些高大辉煌的建筑,让她的视觉,也让她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立志要改变中国传统建筑那种低平而不耐久的缺憾。1928年春夏间,是新婚旅行,也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理性地考察欧洲的近代建筑,夫妻俩遍游欧陆,然后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可以说,在国外数年间,这对年轻人,一个心眼,就是要开辟中国建筑的新纪元。林徽因更是雄心勃勃,她自认为,她的才分远在丈夫之上,至少也是不分高下。
林徽因是个少小有大志的人,出名很早,几乎可以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出名了。
又没有什么成就,而能出名,是因为她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社会,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那年代,后来也差不多,中国留学生要融入美国社会,得到彼邦人士的文化认同,是很难的。中国留美的学生,以清华学校为大宗,这些人高小毕业考入清华,上八年学,毕业时大都在二十出头。比如梁实秋,一步不落地上下来,到1923年放洋时,已二十岁了。闻一多也是清华的,在清华待了十年,1922年放洋时二十三岁,妻室儿女都有了。徐志摩北大出身,留美时二十二岁。这样的年纪,学业可能很优秀,但要融入美国社会,怕就难矣哉了。有人说徐志摩是个例外(赵毅衡说的),要叫我说,林徽因更是个例外。一是她的小学中学,在国内上的都是教会学校,二是她十六岁跟上父亲旅居英国,又游览欧陆,一待就是两年。少年时可塑性强,学下什么就是什么。林徽因后来说她是双重文化教育熏陶下长大的,主要不是说她曾在美国上过学,应当是说她从小受的就是西洋教育。在美国上学,不过是进一步的深造罢了,也可说是一次印证。
到美国不久,这个印证马上就来了。
在美国,她和梁思成上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学院,梁思成进了建筑系,她也想进,建筑系不收女生,只好进了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有人说,美国人怎么这么保守,建筑系竟然不收女生,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实际上不会这么简单,那个年代,美国人怎么会比中国还要保守呢,应当说美国人的考虑更人性一点,或者说是过分人性了些。没有进入建筑系,林徽因当然要打听为什么不能进,打听到的原因是:“建筑系的学生常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这解释不能说多么周全,也有它合理的成分,人性化的成分。因为志在学建筑,选了建筑系的课,跟上了建筑系也差不了多少。不管怎么说,她的学业是相当优秀的。1924年9月入学,1926年春季班开始,她已是建筑系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下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这时候,她还完全是个学生。为什么要担任这样的兼职呢,恐怕与她的父亲林长民先生,前一年冬天突然死去有关。当然,也得是学业优秀才能得到这样的兼职。就在这一年,她的一个同学因为对她的敬佩,专门在《蒙大拿地方报》上写了一篇她的通讯。其中说:
她坐在临窗的一把高凳子上——这样一个娇小玲珑的人儿却正埋头解决着一个巨大的建筑问题。当她设计出来以后,和另外三四十个人的作品一起挂在裁判厅里,她的作品肯定获得最佳奖。这并非轻率的断言:她的作品一向总获得最高分,或者偶尔拿个亚军。娴静但是富有幽默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谈话过程中她始终不谈个人的成就。(杨立《林徽因留美生活片断》,收入《窗子内外忆徽因》)
对林徽因能这么快地融入西方社会,她的好朋友,美国人费慰梅是这样说的:
“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天生善于交际”。而当时因为义和团(拳)运动刚过去不久,美国人给中国来的留学生叫“拳匪学生”,中国学生的整体特点是刻板、死硬。宾大美术学院里,独有林徽因和另一个中国学生陈植是例外。陈植回国,也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
1927年2月林徽因大学毕业了,梁思成还要拿硕士学位,一时毕不了业,徽因就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帕克教授的工作室学习,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这样刻苦自励,这样广吸博纳,她是有高远的志向的,正如她在采访录里所说:
我随家父遍游欧洲,正是在这次游历的过程中,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了学建筑的想法。现代西方的经典艺术辉煌壮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渴望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带回我的祖国。我们需要掌握西方的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
也就是说,早在游历欧洲时,看到那些高大辉煌的建筑,让她的视觉,也让她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立志要改变中国传统建筑那种低平而不耐久的缺憾。1928年春夏间,是新婚旅行,也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理性地考察欧洲的近代建筑,夫妻俩遍游欧陆,然后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可以说,在国外数年间,这对年轻人,一个心眼,就是要开辟中国建筑的新纪元。林徽因更是雄心勃勃,她自认为,她的才分远在丈夫之上,至少也是不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