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吧 关注:96,536贴子:1,346,757

金丹大道五步功法实修精要--我的气功实修实证之心得诀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丹大道五步功法实修精要
——我的气功实修实证之心得诀要
去年发表拙文《我的气功修炼之路》之后,得到了各位同修同好的指正和鼓励,看到很多同修的回帖和留言,褒贬臧否皆是进阶之动量,引领我精进修行。在此至诚随喜那些有所启发的同修,甚深感恩那些给我启迪的同修,顶礼合十。
时至今日,自己也早已不再追求所谓气感、通络、功感功景,能做的惟有深入世间历景炼心,于工作、于家庭、于社会,对事对人都要负起责任,无愧于心做人,精进修行,以天地为师,以众人为师,证万物空性,悟般若智慧。


1楼2013-04-25 22:04回复

    (一)
    气功修炼的最高境界应是从有为而无为,以致“无为而无不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自在。但作为一个初学者甚至还未初窥修炼门径,却要求他以无为之法练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最终会空耗时日不得长进,耽误了大好时光,岂不可惜。所以,我的体会是:以有为法楔入,以无为法成就,才是切实可行的修炼法门,也就是说在金丹大道修炼的每个次第阶段,除了传统的所谓丹诀心法,还应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功感功态,针对每个人不同天赋资质禀赋的具体心诀,正所谓“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古人早有论断,各位同修自能心领神会,不必赘述,至于具体的有为心法,将在下文以我自己的实修为例,逐步展开阐述,揭示如何从有为进入无为,由必然进入自然之路。


    2楼2013-04-25 22:07
    收起回复

      关于金丹大道,不同门派、不同师承、不同文献记载各有表述不同,但基本修炼次第大同小异,并无不同,但在具体修炼实践当中,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迷惑不已,好比一艘小船进入了一个纵横交错,布满沟叉的迷宫般的芦苇荡,看不到通往目标的通衢,看不清方向和目标,从而迷失自己的修炼之路,最终在是是而非的疑惑中原地打转而终生无所成就。很多人,还会按照功法当中的修炼次第,提前给自己划出了一条道,在典籍中前人已经成就过的功景描述中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认为每一步就应该是这样的或那样的,自然就落入了前人的窠臼之中而裹足不前。岂不知,这其中最大的理解谬误在于:这些描述是当你修炼达到那个层次后,用来对比和印证的,并不是提前按照那个次第修炼的,俗活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个人机缘天赋资质各不相同,千人千面,性情体质禀赋各有千秋,怎么可能都和已有功法中的过程一样呢,因为气功修炼从来就不是一个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过程,在你没有实修实证某个境界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步打开的修炼之门背后会展示怎样的场景,只能从前人的描述中想象猜测,甚至以为有些只是神话传说、幻想和比喻,却不知:“道”就在那里,无论你看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都无碍于其无始无终的本质。


      12楼2013-04-26 19:28
      收起回复

        (二)
        唐代高僧永嘉玄觉大师说过:“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我的气功修炼之路,在修炼次第大的方向上,和师承均能一一印证,无出其右,证明古人所述真实不虚,但在每个具体的阶段,具体的功景功感功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进阶之功法心诀,却又因时因地各不相同,时有变化,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正宗玄奥义理和自身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修炼成就之路,希望各位修炼者详察之,必能举一而反三,从而在修炼之路上突飞猛进,万里之遥只在须臾之间。
        我从小体弱多病,当年步入气功修炼之路也是机缘使然,并无刻意求之,从修炼的初始就是以童蒙稚子之心态和有限的理解开始的,并没有学习大篇的理论典籍、气功经络学说什么的,只是从传统武术,站桩,气沉丹田开始的。所谓气沉丹田,并不是硬气功或者叫做外家功夫的那种刚猛的吞气式的气沉丹田,而是以柔和的捧起灌顶,双回气,收入下腹(下丹田),同时配合站桩,让自己的丹田逐渐充实饱和起来,并渐渐有了热感,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打坐入静,意守丹田,谁又能找到感觉呢。


        13楼2013-04-26 19:29
        收起回复

          问题一:下丹田的位置?刚开始修炼的人可以把它准确定位在肚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上,如果难以感知,可以找到位置后用手指适度按压,让自己脑海中有个位置记忆,然后在站桩时将意念若有若无存想此处即可,至于站桩,无论采用太极桩、混元桩、无极桩、形意桩都无碍,具体姿势在此不作赘述。等下丹田真的有了气感、热感、跳动感、收缩感,其实具体位置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时丹田会自然显现出来。


          14楼2013-04-26 19:39
          收起回复

            问题二:丹田找到了,那么如何意守,才能事半功倍,得气快,长功快呢?
            很多人以为,只有断绝念头,压制脑海中的杂念甚至思想,才能算作入静,意守丹田才会有明显功效,甚至很多师父也是这么教导学生和弟子的: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不要胡思乱想。有谁认真反思过,真相真是这样的么。有人会引经据典说,老子《道德经》说过:“致虚极,守静笃”,以为那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那就谬之千里。事实上,要想达到甚深入静状态以致虚空大定,并非是靠排除念头,一念不生来达到的。说的直白一点,正常人只要生命存在一刻,思维就不会中断,正所谓前念已灭,当念现前,后念已生,念念相续,生命才得以延续,如果刻意排除念头,其实是用大脑的另一个区域的功能去压制当下正现前的这一个大脑区域功能,其结果只能是大脑劳作更甚,适得其反。禅宗六祖曾说过:“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祖师大德尚如此,何况我辈乎?
            只有彻底放下内心的执着牵挂这个因,才能达到将心安放于虚空与安宁境界的果。如果未能明了这个“因”,一味追求那个“果”,那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越想追求“恍兮惚兮”的虚无境界,就越不能静心,因为你始终念念不忘那个“果”,也就始终不能放下内心的执着,也就无从发起这个“因”,个中因果,需自己细细体味。
            (待续)


            15楼2013-04-26 19:42
            收起回复

              我的个人体会是,当具有一定的修炼功夫后,你会明白一个道理:
              1、入静时尽管有杂念,甚至还可以提起一个念头来观照,只有不执著于念头,任其迁移流转,让其自生自灭,不要去思虑它,不要去分析它,只做一个旁观者,观望一个又一个念头来来去去,最后消弭于无形,正如一面镜子,照见天空飞鸟划过,不留影像,空空如也;又犹如波浪相续的海水,一波连一波,一浪接一浪,生生不息,最后仍归于海水,大海深处仍是静水深流;


              23楼2013-04-27 22:29
              收起回复

                2、入静时也不惧杂音噪声,真正的功夫大成者,绝不是在万籁俱寂、荒无人烟的荒野山林练成,那样会堕入顽空,成为所谓沉空守寂的“钝阿罗汉”。《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所开示的也是这个意思,“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只有在繁杂闹市中,滚滚红尘中能收心蛰伏,心静如水,才是真正的降伏其心,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能体会其中真意,有一天你会实证,念头和声音都是你修炼的助缘,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恍兮惚兮”的功态,身心俱空,自然百脉皆通,此时后话。


                24楼2013-04-27 22:30
                收起回复

                  (三)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金丹大道五步功法修炼次第: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在这里我把自己修炼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诀要按传统功法的修炼次第逐一阐述。
                  第一步,“筑基炼己”。这个“己”是天干地支当中所说的“戊己土”,位置在中央,有人理解为“筑基炼心”之意,也有其道理。我的理解应为“戊己中央土”,在功法中引申为中宫丹田之意,也就是说前人所谓之百日筑基功夫,还是从丹田开始的。在这个阶段,需用有为之法,也就是说关注两点:


                  43楼2013-04-28 20:09
                  回复

                    1、呼吸。在这个阶段,要把呼吸练习到“细、柔、绵、长”,个人不赞成用所谓“武火”来使丹田产生气感和热感,因为粗重的呼吸对初练者而言很难掌握火候,容易岔气,头昏脑胀甚至血压升高,产生“走火入魔”现象,那时再去纠偏岂不是进一退三,得不偿失;具体做法是:慢慢地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从开始的数十次直至数百次;假以时日,慢慢地你会突然发现呼吸变得绵柔细长了,自己也忘记了“数息”,不知不觉变成了意识顺其自然跟着呼吸流动,即所谓“随息”;再往后,定力加深,就变成了“观息”,感觉自己的意识变成了一个旁观者,无为而治了;调息的高深境界自然就是深入虚空大定之后的的呼吸暂停,即“止息”,当然只是短暂的,抑或是气息若有若无,感觉好似停止,其实还是有的;如有人宣称“数小时”、“数日”浸入水中,埋于土中不呼不吸,不是虚妄之言既是魔术戏法,不可全信之。


                    44楼2013-04-28 20:10
                    收起回复

                      2、意识。这其中有一些诀窍,比如将意识若有如无、若即若离地寂照下丹田,勿忘勿助,不刻意凝神,守得住就守,守不住也可暂时放下,总之不强求,不执着是关键,所谓“知而不守是功夫”;惟有用不温不火的“文火”,让自己的呼吸平稳下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能做到水火既济,坎离交融,心肾交合,身心寂然常照,先天一气自会从虚无中来,很快筑基小成而产生真气真阳,这也是古人所谓的“玉液还丹”过程的开始。
                      (待续)


                      45楼2013-04-28 20:11
                      收起回复

                        第二步,“炼精化气”。这一步是古人所谓“小药过关”阶段,也即是“产药”的过程。具体做法就是众所周知的打通任督二脉,或者叫做小周天功法。其实严格说来,人体内的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生来本来就是畅通的,只是后天精气神的劳损,才会慢慢堵塞,最终导致病症现前,即所谓古人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渠道本来就在那里,只是里面水流干涸了而已,没有了精气神滋养,需要通过后天的气功修炼来弥补亏缺。


                        54楼2013-04-29 21:06
                        收起回复

                          在这个阶段,气息从背后督脉逆上三关会困难一些,从下鹊桥至尾闾至夹脊至玉枕,尽量不要以意领气强行过关,意通周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丹道周天,不能过关只说明真气不足,此时仍需返意与下丹田,寂照静坐,能量充足之时自会通过,无需过虑;接下来的百会至天目至鹊桥至重楼至膻中穴(中丹田)应该是水到渠成,好比天门洞开,千帆直指,只需注意舌抵上腭,搭通鹊桥即可;气息到了膻中穴的位置,也可能会停留一段时间,感觉心窝部位发堵,不甚畅快,此时可稍加意念,用逆腹式呼吸法在呼气时稍稍意引下行,也许须臾之间,泉水涧落,直透中黄,心胸部位豁然开朗,此时下丹田一片温热,微微收缩跳动,此步功法已成。


                          55楼2013-04-29 21:07
                          收起回复

                            说明一点,“胎息”和“马阴藏相”出现都是在小周天阶段发生,这是我个人实证体验,真实不虚,后与师承典籍以及丹经印证对照,方知前辈古人诚不欺我也。如有疑窦可在自己实证此阶段后验证,具体功景此前文章有述,可参照。
                            (待续)


                            56楼2013-04-29 21: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