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论吧 关注:60,560贴子:3,050,588
  • 54回复贴,共1

玩尾巴的小猫(西医小猫),你来说说西医能治什么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抛开现在的医学大环境,我以我的角度,按你的思路来提出这个问题,你如果能回答的很圆满,那你的问题也很好解决。


1楼2013-04-24 17:00回复
    先给粉粉呢,补补古文。
    作为此帖89楼,为猫助嘴。http://tieba.baidu.com/p/2274898735?pn=2
    证,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中医把“对症下药”奉为金科玉律,本身体现了其对病理认识浅薄,“治标不治本”的本质。 和努力探究疾病根本的现代医学一比,高下立现。 比如咳嗽为症状,很多时候一个小感冒,不治而愈;或是肺结核,在古代便是绝症。所谓对症下药,本来就是古人错误的认识。
    另外西医在缓解症状上很有一套,这也是在根除病根前维护病情稳定的必要手段。镇痛,退烧,抗过敏,等等。但是西医仍然以找到病因,长期解决问题为自己不断努力的目标。
    望粉粉莫要井地之蛙啊。


    2楼2013-04-24 19:32
    收起回复
      2025-07-05 16:50:22
      广告
      @西医小猫
      关于对症下药,有个公案可以一观。 可见对症下药之误。
      胡适在“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说:“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仲安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
      这本身对中医来说是件光彩的事情。但是却也反映了对症下药的弊端,当时胡适水肿,可能是心源性的也可能是肾源性的。 黄芪,党参都有强心作用,加上胡适晚年死于心脏病。估摸着大概是心源性的水肿。
      黄芪,党参有强心作用,但是中医是不知道的! 于是若对症下药,治疗肾源性的水肿,“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 最后这药有效也无法推广,因为时灵时不灵啊!
      无法区分疾病本源,使明珠暗藏,对症下药的过错。


      3楼2013-04-24 19:45
      收起回复
        回复 @现代中医是科学 : 你没认真看过古医书吧。你若没有很好的文学及古文功底我只能说对牛弹琴。不过还是弹弹吧。
        本来呢,写书是为了传播知识,歧义是写书人(除了某些预言以外)都尽量会去避免的,书中字的意义对作者来讲一般是和他所处时代的一般义相符的。这是文学上的常识。
        事实上古中医用的文字和正常的古文义是高度相符。如果的确有很特殊的东西,著书的人会用阴阳五行等符号意义来代,以避免歧义。
        气是动脉血和空气。这可以去看内经和医林改错。都比较明显。这也是和古人对人体认识相符的。
        而实比较特殊,一般来讲表通感,让人感觉“实”的东西。这种文学现象现在还有保留说一个人做了坏事“心虚”,的“虚”字就十分典型。
        后世意义怎么变了呢?为了规避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将实在的本来有意义的名词虚化,从而达到迷惑大众的目的。
        现在有人连五脏六腑都不认了,说不是实体器官。自愿将中医降级为屠夫知识都不到的级别。阿Q精神可见一斑。
        于是乎,中医的XX不是XX的古怪言论就流传开啦。


        4楼2013-04-24 20:38
        收起回复
          玩肾病的小狗(张先生):西医不需要治证,西医只需要治病。
          西医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判断出患者是什么病, 进行医治。
          至于患者是什么证, 西医不需要知道, 花时间去研究那个浪费时间和金钱。


          6楼2013-04-24 20:47
          收起回复
            另外附两条过去的新闻,给那只小猫:
            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不治之症
            2011年09月08日 13:25
            来源:解放牛网
            记者 许沁 晚报讯 昨天,《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在沪发布。据一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儿童药敏试验发现,近九成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出现抗生素耐药情况。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我国的细菌耐药性情况尤其严重。今年世卫组织一项报告称,中国感染耐药结核菌的比例已超越印度,位居世界第一,并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强,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不治之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死于感染的人数每年不过700万;而到了上世纪末的1999年,因为耐药菌越来越多,死于感染的人数上升到2000万,其中40%死于耐药菌。据一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儿童药敏试验发现,近九成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出现抗生素耐药情况。其中,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的有70%,对头孢呋辛耐药率为65.6%,红霉素耐药率则高达99.6%。专家表示,耐药性的提高与抗生素的滥用存在某种联系。人们每使用一种抗生素,那些没有被杀死的细菌就会记住这种药,从而会“聪明”地摇身一变,成为耐药菌。在人类与细菌的赛跑中,1980年至1990年,人类跑得比细菌快,那时,人类以为战胜细菌指日可待;但到了2000年后,细菌比人类跑得快多了,耐药上升远远快于新药开发,人类已面临“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据分析,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对抗生素管理比较宽松,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病人或病人亲属有时竟会直接与医生说他们想要什么抗生素。为防止 “抗生素后时代”提前到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不该用时坚决不要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或无菌炎症使用了抗生素,或已明确某种细菌的感染而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或没有针对性地使用窄谱抗生素,不但杀不死致病菌、病毒,或即使杀死了致病菌,同时也杀死或抑制了正常细菌,引起菌群失调,耐药致病菌种大量产生、繁殖,会造成二重感染。如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一些真菌趁虚而入,引起鹅口疮、念珠菌肠炎、全身性念珠菌、曲菌感染等。针对“减少抗生素滥用,市民应做什么? ”与会专家提醒市民,患者或患者家属首先应了解,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无害无益,如: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另外,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8楼2013-04-25 13:08
            回复
              别让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
              http://www.gog.com.cn  06-04-06 08:36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据资料显示,2000年我省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6万、菌阳肺结核病人7.8万、每年新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7万、每年新发生菌阳肺结核病人1.9万、每年因肺结核死亡0.7万。
              我省结核病流行严重,每一个农村乡镇、每一个城市社会均有肺结核病人。在边远的农村,还有不少的肺结核病高发村寨。遵义市、铜仁地区、黔东南州是我省肺结核病的高流行区。随着我省结核病控制工作广泛展开,一些地区的治疗管理工作不到位,加之综合医疗单位对肺结核采取“只治不管”的办法,致使我省的肺结核流行模式已逐渐由“原始型”向“不规则化疗型”转化,主要表现在年感染降低,但发病机会增大,经过不规则的化疗,死亡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复治病人增加,复治的耐药率由1985年的42.1%上升到1990年的51.9%;初治耐药率也有明显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我省的耐多药结核菌的比例在快速上升,耐多药结核病例的增加,可能使肺结核病重新成为“不治之症”。


              9楼2013-04-25 13:08
              回复
                细菌病毒的变异速度看来很快,我们需要研究多少药,sars来了,赶紧研究开发,药还没推广开,它又走了,甲流来了,又赶紧研制疫苗,疫苗还没广泛应用,它又走了,禽流感又来了,前两天刚听说又出疫苗了。谁知道,多少人能用上这疫苗。现在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小的细菌病毒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恐慌,是我们太慢了,还是它们太快了。西医的局限性正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而中医的实用性也在逐渐表现出来。


                10楼2013-04-25 13:20
                回复
                  2025-07-05 16:44:22
                  广告
                  中国医疗的话语权在西医手里,世界医疗的话语权在美国,但这之中是否有利益关系,谁又能知晓。这伴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医学,怎么会看得起传统医学。他们感觉有了高精尖的仪器,就能洞察人体的全部了,然而事实是,人类的疾病是花样百变,甚至超过了科学发展的速度。西医没有研究传统医学吗,当然研究了,用高科技的手段,然而似乎至今没有更多的定论。虽然有人反中医,却有不少西医见证了中医的疗效,开始接受中医。中医是不如过去,甚至有些萎靡,但这并不妨碍中医的效果。也不妨碍真正能灵活运用中医治疗的医生。


                  11楼2013-04-25 1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