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二:汉皋解佩
而其实,我们并没有环佩可解。
无论在精致高雅的写字楼,还是在烟火熏人的小饭店,我们过着或繁华或简单的生活,我们舍不得花太多时间给别人,我们恨不得所有人都可以为我们牺牲。而在爱情里,我们少了那一份心境,我们没有了纤细的神经。伤害来得太快,好得更快。在我们来不及悲伤的片刻,爱情便已远去。
所以,我们无须解下环佩,再珍重放进他的怀里。我们只需用短信与QQ问:“可否一见?”
于是,一切都变得面目可憎、索然无味,即使爱情依旧甜美甘醇,我们也深知,没有了纤手解下束环,没有了碧玉托于掌心,我们今天的爱情,已经丢掉了原本应有的幻想与神秘,我们不会为君子解下腰间环佩,我们只会留下手机号码等待回音。
渐近的过程消失了,旅途的愉悦也被零距离的接触所替代。在这个一切都快的年代,慢的爱情,几成古董。
因而,我们会记住石婆婆巷里的另一位女子以及她的爱情,因为她叫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符号,她是整整一代人的文学符号。她精神前卫、生活古典。她的身影出现在旧上海的亭子间与槐花树下,在鹅黄与珠灰调子的旗袍间隙,我们看见了她清冷的眼眸。
她为他解佩,他却转身惘顾。
也许,我们有理由记恨胡兰成,这个才华绝世却又有些可笑的才子,在爱情消失的若干年后,居然会想到为自己的爱情立传,居然会想到,将他与张爱玲的爱情,公诸于世。
当然,我们不会否认《今生今世》文字上的优秀,它应是中文遣词炼字的典范,然而,它所依附的,却是一个男人轻薄的虚荣心,它是一堆精致的垃圾,一场华丽的淘气。仅此而已。
而在1944年,当胡兰成与张爱玲新婚之际,他们便住在石婆婆巷20号。
那么,在那一刻,张爱玲腰间的那枚环佩,必定已经交付给了胡兰成的掌心吧。女子对男子的倾心,总带着一丝淡淡的羞色的。而他们之间的传奇故事,亦带着烟雨凄迷的寒色,桃花绯丽,江水苍茫,到了最后,他们还是两两相忘。
事实上,汉皋解佩本身便是一段传奇。它出自《列仙传》卷上《江妃二女》,说的是两位美丽的女子在汉江边游玩,偶遇一位名叫郑交甫的男子,遂解下环佩交给他,郑交甫自然欢喜,然而行不多远,怀中环佩忽然不见,回视身后,两位女子亦消失无踪。
想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暗示吧,它印证着爱情到了最后,终究不过一场空。
然而,在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正爱得如火如荼,他们住在石婆婆巷最漂亮的房子里,院中花树茂盛,草色含烟,院子大得可以用来打网球。
张爱玲喜爱打网球,在石婆婆巷20号的胡宅中,她经常与胡兰成打网球。那一年,正遇着一个和平的年代,铁蹄的践踏即将消失,连天的战火尚未蔓延,这是一个真空地带,生活还可以惬意,人生也可以奢华。于是,张爱玲有了一段奢侈到浪费的爱情,胡兰成则是她所托非人的对象。
而胡兰成注意到张爱玲的名字,也是在石婆婆巷轻浅的树荫下,在某个微醺的午后。自然,依旧是由文识人。她文字的绮丽精巧令他迷恋。文字是她的衣衫,她精灵跳脱,裁出无数锦衣华服,于是,他深深痴迷。在他石婆婆巷的居所中,他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小说,原本坐在椅子上的他,忽然便站了起来,然后坐立不安,然后心动不已。
张爱玲后来说:“无论天涯海角,我都会牵你招你”。
可是,当天涯海角成了现实,他们亦不过是远隔重洋的陌路,通信只有只字片语,真正老死不相往来。
而其实,爱情与这一切都是无关的。锋火连天也好,动荡变迁与罢,爱情总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在石婆婆巷的泥地与草丛中,寻觅到一丝爱情的余温。
我想,那便是这一段传奇留给我们最后的印记了吧。
只道是寻常
传奇收梢,故事远去,今天的石婆婆巷,不再绮丽多姿,亦没有少年情事。所以,它只是平平平常地闲逸,连游人也没几个。
巷子还是那样长,那样细,细到让你以为,你可以在这里逢着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汽车已经开进来了,于是杏花春雨消散成空,嗅着难闻的汽车尾气,你甚至会抱怨它过于狭窄,连个闪避的余地都不给人留。
墙缝中的青草已经拔净了,地面也是整洁干净的,偶尔有几片纸屑,却不会给你脏浊的感觉,倒像在提醒你,这里也是会有人迹经过的。
巷子有几分幽怨的深长着,气氛迥于城市其他地方。走到这里的人,便被感染了一二,步子慢了,神情却还是淡淡的,谁会去为数十年前的人感叹呢?
巷中有小小的店铺,间或的行人车辆,修自行车的铺子也摆着,人却没了踪影,大约也不怕人来偷吧。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拿走了只会累手。路灯已经旧了,斜斜地吊着墙头的一角,夜来时,应能洇出个昏黄的光晕来吧。
再也没有了,风华绝代的人物,风情万种的奢迷,都消失了,只剩下一条长巷和一个寂寞的影子。
在百度上搜索石婆婆巷,搜出来的多半和吃有关:石婆婆烧鸡公、石婆婆酸菜鱼、石婆婆酱龙虾……
这结果,未免使人发笑。
曾经聚集过南京文化精英的这条长巷,到最后,也只落得个寻常的青白面孔。生活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消磨人的。谁能想得到,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巷子里,曾飞舞过徐悲鸿充满激情的画笔,曾流泻过张爱玲婉转心头的月光,纪弦的诗句犹在耳边吟唱,聂华苓的身影也曾幻作枕上依稀的花香。
而今天,这些惊天动地的名字尚未沉寂,石婆婆巷却早已陷入宁静的安眠。
也好,就这样安然睡去吧。生命只如流星,再长再久的爱情,都敌不过岁月侵袭。当铁甲长戈终于淡去,红颜青衫渐呈凄怆,让我们也免去了这目迷五色的虚名,只作一个寻常看客,看春日的阳光,淡淡地洒在巷子的水泥地上…
而其实,我们并没有环佩可解。
无论在精致高雅的写字楼,还是在烟火熏人的小饭店,我们过着或繁华或简单的生活,我们舍不得花太多时间给别人,我们恨不得所有人都可以为我们牺牲。而在爱情里,我们少了那一份心境,我们没有了纤细的神经。伤害来得太快,好得更快。在我们来不及悲伤的片刻,爱情便已远去。
所以,我们无须解下环佩,再珍重放进他的怀里。我们只需用短信与QQ问:“可否一见?”
于是,一切都变得面目可憎、索然无味,即使爱情依旧甜美甘醇,我们也深知,没有了纤手解下束环,没有了碧玉托于掌心,我们今天的爱情,已经丢掉了原本应有的幻想与神秘,我们不会为君子解下腰间环佩,我们只会留下手机号码等待回音。
渐近的过程消失了,旅途的愉悦也被零距离的接触所替代。在这个一切都快的年代,慢的爱情,几成古董。
因而,我们会记住石婆婆巷里的另一位女子以及她的爱情,因为她叫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符号,她是整整一代人的文学符号。她精神前卫、生活古典。她的身影出现在旧上海的亭子间与槐花树下,在鹅黄与珠灰调子的旗袍间隙,我们看见了她清冷的眼眸。
她为他解佩,他却转身惘顾。
也许,我们有理由记恨胡兰成,这个才华绝世却又有些可笑的才子,在爱情消失的若干年后,居然会想到为自己的爱情立传,居然会想到,将他与张爱玲的爱情,公诸于世。
当然,我们不会否认《今生今世》文字上的优秀,它应是中文遣词炼字的典范,然而,它所依附的,却是一个男人轻薄的虚荣心,它是一堆精致的垃圾,一场华丽的淘气。仅此而已。
而在1944年,当胡兰成与张爱玲新婚之际,他们便住在石婆婆巷20号。
那么,在那一刻,张爱玲腰间的那枚环佩,必定已经交付给了胡兰成的掌心吧。女子对男子的倾心,总带着一丝淡淡的羞色的。而他们之间的传奇故事,亦带着烟雨凄迷的寒色,桃花绯丽,江水苍茫,到了最后,他们还是两两相忘。
事实上,汉皋解佩本身便是一段传奇。它出自《列仙传》卷上《江妃二女》,说的是两位美丽的女子在汉江边游玩,偶遇一位名叫郑交甫的男子,遂解下环佩交给他,郑交甫自然欢喜,然而行不多远,怀中环佩忽然不见,回视身后,两位女子亦消失无踪。
想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暗示吧,它印证着爱情到了最后,终究不过一场空。
然而,在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正爱得如火如荼,他们住在石婆婆巷最漂亮的房子里,院中花树茂盛,草色含烟,院子大得可以用来打网球。
张爱玲喜爱打网球,在石婆婆巷20号的胡宅中,她经常与胡兰成打网球。那一年,正遇着一个和平的年代,铁蹄的践踏即将消失,连天的战火尚未蔓延,这是一个真空地带,生活还可以惬意,人生也可以奢华。于是,张爱玲有了一段奢侈到浪费的爱情,胡兰成则是她所托非人的对象。
而胡兰成注意到张爱玲的名字,也是在石婆婆巷轻浅的树荫下,在某个微醺的午后。自然,依旧是由文识人。她文字的绮丽精巧令他迷恋。文字是她的衣衫,她精灵跳脱,裁出无数锦衣华服,于是,他深深痴迷。在他石婆婆巷的居所中,他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小说,原本坐在椅子上的他,忽然便站了起来,然后坐立不安,然后心动不已。
张爱玲后来说:“无论天涯海角,我都会牵你招你”。
可是,当天涯海角成了现实,他们亦不过是远隔重洋的陌路,通信只有只字片语,真正老死不相往来。
而其实,爱情与这一切都是无关的。锋火连天也好,动荡变迁与罢,爱情总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在石婆婆巷的泥地与草丛中,寻觅到一丝爱情的余温。
我想,那便是这一段传奇留给我们最后的印记了吧。
只道是寻常
传奇收梢,故事远去,今天的石婆婆巷,不再绮丽多姿,亦没有少年情事。所以,它只是平平平常地闲逸,连游人也没几个。
巷子还是那样长,那样细,细到让你以为,你可以在这里逢着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汽车已经开进来了,于是杏花春雨消散成空,嗅着难闻的汽车尾气,你甚至会抱怨它过于狭窄,连个闪避的余地都不给人留。
墙缝中的青草已经拔净了,地面也是整洁干净的,偶尔有几片纸屑,却不会给你脏浊的感觉,倒像在提醒你,这里也是会有人迹经过的。
巷子有几分幽怨的深长着,气氛迥于城市其他地方。走到这里的人,便被感染了一二,步子慢了,神情却还是淡淡的,谁会去为数十年前的人感叹呢?
巷中有小小的店铺,间或的行人车辆,修自行车的铺子也摆着,人却没了踪影,大约也不怕人来偷吧。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拿走了只会累手。路灯已经旧了,斜斜地吊着墙头的一角,夜来时,应能洇出个昏黄的光晕来吧。
再也没有了,风华绝代的人物,风情万种的奢迷,都消失了,只剩下一条长巷和一个寂寞的影子。
在百度上搜索石婆婆巷,搜出来的多半和吃有关:石婆婆烧鸡公、石婆婆酸菜鱼、石婆婆酱龙虾……
这结果,未免使人发笑。
曾经聚集过南京文化精英的这条长巷,到最后,也只落得个寻常的青白面孔。生活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消磨人的。谁能想得到,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巷子里,曾飞舞过徐悲鸿充满激情的画笔,曾流泻过张爱玲婉转心头的月光,纪弦的诗句犹在耳边吟唱,聂华苓的身影也曾幻作枕上依稀的花香。
而今天,这些惊天动地的名字尚未沉寂,石婆婆巷却早已陷入宁静的安眠。
也好,就这样安然睡去吧。生命只如流星,再长再久的爱情,都敌不过岁月侵袭。当铁甲长戈终于淡去,红颜青衫渐呈凄怆,让我们也免去了这目迷五色的虚名,只作一个寻常看客,看春日的阳光,淡淡地洒在巷子的水泥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