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延伸的18年追问:一桩疑案的公共原则2013年05月15日 14:55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李伟
原标题:朱令案延伸的18年追问 一桩疑案的公共原则
作者:李伟
摘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我们看来,退回我们每一个人应承担的,才有可能接近真正的真相。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发生,使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发酵。
1994至1995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被人投入重金属铊盐而中毒。后因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终生残疾。此案自发生至今,已过18年。朱令今年已40岁,她不仅失去了锦绣青春和远大前程,也不再拥有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在这18年中,她从未被社会遗忘。每隔一段时间,其案情就会被重新提起。人们欣赏她的才华与美丽,痛心她的遭遇,更希望找出凶手,揭露真相。
由于朱令很可能由身边人下毒,而同宿舍又仅有一名女生在那一时期接触过铊盐,于是嫌疑人就被锁定在她的室友孙维身上。孙维不仅曾和朱令同为校民乐团成员,关键是,她有着显赫的高干家庭背景。在当今社会,这是鲜明的一道标识。对孙维的怀疑在这18年中从未停止。尽管早在1998年,警方就解除了她嫌疑人的身份,但民间对她的怀疑却愈演愈烈。多数人认定,正是她的“家族势力”影响了司法公正。这在中国特色的现实不透明背景下,也确实有其坚实的逻辑推论基础。
孙维的命运因此自然地被改变。2005年底,她希望通过网络声明期望澄清事实,她曾找到凤凰卫视吐露心迹,这是她第一次直面媒体。在与凤凰卫视做前期沟通的两三个小时内,她叙述自己与家庭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甚至因绝望而想过自杀。遗憾的是,这一期节目最终以孙维的退出无疾而终,从此她再未有当众辨别、澄清真相的勇气,而当事人们,竟也几乎共同扮演了一致的沉默。
此案令公众不解的是,
在这18年里,无论警方、校方还是医方,似乎都在有意回避着一切细节、证据与责任。他们既不愿面对公众,也不愿面对朱令的家人。这使本来就不多的证据、证言、背景信息在各种渠道的各种方式传播中,越来越受到了各式各样的污染。
朱令案由此就像一个黑匣子,被层出不穷的说法所裹挟,依旧扑朔迷离。
5月8日,北京警方在越演越烈的舆论面前,才给出一个仅604字,连温情都不能提供的回复,称由于“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办案过程未受到任何干扰”。
依然回避着公众的疑点,却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性客观看待,尊重侦查工作规律,理解支持公安机关依法办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某种意义上,
朱令案更像是中国社会在信息不透明前提下,不断极端化繁衍的一个缩影,对其讨论与追问都失去了本应有的公共原则。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案子破不了,必定有权力干预和见不得人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社会越开放,核心信息却越封闭;利益越多元,推论也越独断;
很多人都坚持怀疑,却不肯怀疑自己的怀疑。
罪犯仿佛触手可及,真相却依旧遥远。面对这起至今疑点错综复杂的疑案,我们的职责是,经过努力,去尽量接触与辨识能辨识到的事实。在
核心信息源一律封闭的前提下,我们当然不可能寻找到真相,但
我们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信息链,以这些信息链丰富这个事件的记录。
在我们自己寻找的信息链基础上,我们想讨论的是这桩疑案的
公共责任问题——因为我们很少讨论自己对于
公民社会所应有的责任。
在我们看来,这责任应该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
首先是
质疑的权利,质疑是社会监督的基础,没有社会监督,公器就难有它应有的
公信力。但质疑并非冷酷的定罪,质疑更不能发展为私刑。
“疑罪从无”的原则可以避免更多的冤案,无论如何都比按可能性逻辑来定罪进步。具体到这起相隔18年的残酷疑案,退一步说,
是否更应有一个“伤害最小化原则”?
当当事人都可能变成嫌疑人被冷酷质疑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导致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我们看来,退回我们每一个人应承担的,才有可能接近真正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