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吧 关注:35,702贴子:1,474,081

回复:来自天涯法律专业人士“玫瑰成灰”深入解读剖析“孙维声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谁是谁非任评说:#朱令铊中毒案#与朱令父母沟通以后,对朱令的法律服务除了参与律师团工作以外,以前的委托继续有效,还为朱令进行独立的法律服务,包括且不限于咨询、策划、分析案情、进行诉讼申诉等,而对于律师间的争论要大局为重,偏重政府向公众信息公开和偏重公安向当事人公开的申请都重要,要团结更多律师加入。


1136楼2013-05-14 22:58
回复
    张志鹏老师:【 朱令爸爸几乎所有关于拿出公安内部资料的视频均被黑,这意味着什么????】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王补”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这意味着什么????】


    1137楼2013-05-14 22:59
    回复
      朱令案延伸的18年追问:一桩疑案的公共原则
      2013年05月15日 14:55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李伟
      原标题:朱令案延伸的18年追问 一桩疑案的公共原则
      作者:李伟
      摘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我们看来,退回我们每一个人应承担的,才有可能接近真正的真相。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发生,使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发酵。
      1994至1995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被人投入重金属铊盐而中毒。后因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终生残疾。此案自发生至今,已过18年。朱令今年已40岁,她不仅失去了锦绣青春和远大前程,也不再拥有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在这18年中,她从未被社会遗忘。每隔一段时间,其案情就会被重新提起。人们欣赏她的才华与美丽,痛心她的遭遇,更希望找出凶手,揭露真相。
      由于朱令很可能由身边人下毒,而同宿舍又仅有一名女生在那一时期接触过铊盐,于是嫌疑人就被锁定在她的室友孙维身上。孙维不仅曾和朱令同为校民乐团成员,关键是,她有着显赫的高干家庭背景。在当今社会,这是鲜明的一道标识。
      对孙维的怀疑在这18年中从未停止。尽管早在1998年,警方就解除了她嫌疑人的身份,但民间对她的怀疑却愈演愈烈。多数人认定,正是她的“家族势力”影响了司法公正。这在中国特色的现实不透明背景下,也确实有其坚实的逻辑推论基础。
      孙维的命运因此自然地被改变。2005年底,她希望通过网络声明期望澄清事实,她曾找到凤凰卫视吐露心迹,这是她第一次直面媒体。在与凤凰卫视做前期沟通的两三个小时内,她叙述自己与家庭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甚至因绝望而想过自杀。遗憾的是,这一期节目最终以孙维的退出无疾而终,从此她再未有当众辨别、澄清真相的勇气,而当事人们,竟也几乎共同扮演了一致的沉默。
      此案令公众不解的是,在这18年里,无论警方、校方还是医方,似乎都在有意回避着一切细节、证据与责任。他们既不愿面对公众,也不愿面对朱令的家人。这使本来就不多的证据、证言、背景信息在各种渠道的各种方式传播中,越来越受到了各式各样的污染。
      朱令案由此就像一个黑匣子,被层出不穷的说法所裹挟,依旧扑朔迷离。
      5月8日,北京警方在越演越烈的舆论面前,才给出一个仅604字,连温情都不能提供的回复,称由于“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办案过程未受到任何干扰”。依然回避着公众的疑点,却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性客观看待,尊重侦查工作规律,理解支持公安机关依法办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某种意义上,朱令案更像是中国社会在信息不透明前提下,不断极端化繁衍的一个缩影,对其讨论与追问都失去了本应有的公共原则。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案子破不了,必定有权力干预和见不得人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社会越开放,核心信息却越封闭;利益越多元,推论也越独断;
      很多人都坚持怀疑,却不肯怀疑自己的怀疑。

      罪犯仿佛触手可及,真相却依旧遥远。
      面对这起至今疑点错综复杂的疑案,我们的职责是,经过努力,去尽量接触与辨识能辨识到的事实。在核心信息源一律封闭的前提下,我们当然不可能寻找到真相,但我们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信息链,以这些信息链丰富这个事件的记录。
      在我们自己寻找的信息链基础上,我们想讨论的是这桩疑案的公共责任问题——因为我们很少讨论自己对于公民社会所应有的责任。
      在我们看来,这责任应该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
      首先是质疑的权利,质疑是社会监督的基础,没有社会监督,公器就难有它应有的公信力。但质疑并非冷酷的定罪,质疑更不能发展为私刑。
      “疑罪从无”的原则可以避免更多的冤案,无论如何都比按可能性逻辑来定罪进步。具体到这起相隔18年的残酷疑案,退一步说,是否更应有一个“伤害最小化原则”?
      当当事人都可能变成嫌疑人被冷酷质疑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导致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我们看来,退回我们每一个人应承担的,才有可能接近真正的真相。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57楼2013-05-15 15:57
      回复


        1158楼2013-05-15 16:11
        收起回复
          转载【朱令舆情为何高涨】分析
          1.存在舆情链条,从复旦到清华;
          2.刚性高烈度的悲情;
          3.有司缺位,应对真空只会任由网友悲愤填塞。
          4.借势者众,已成公权公信拉锯的上甘岭;
          5.舆论已建构草根与权贵冲突图景,触碰民众柔软部位。
          6.大众明星介入,激活各阶层关注热情。
          7.国际化色彩渐浓。
          8.信息封禁、张弛失调成高级黑


          1165楼2013-05-16 09:32
          回复
            张志鹏老师:【转】【朱令案投毒嫌疑人的量化判断】结论:孙维是唯一嫌疑人!!!


            1166楼2013-05-16 09:34
            回复

              陈二是我:朱令案获得重大进展,有望真相大白(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1168楼2013-05-16 10:03
              回复
                我是西蒙周:转: @帮助朱令传递实情 【关于田南帆 的爆料】我是绝对相信的。这个爆料人,一定底料充足,而且,田南帆敢这么爆,一定有更充分的资料在手。《孙维八小时提审笔录》即将大白于天下!”正义公平新中国”的大门,即将开启!让我们继续努力,为“朱令案重启”呼吁!


                1169楼2013-05-16 10:05
                回复
                  新华社:专家建议北京警方再次侦查“朱令案”
                  发布时间:2013-5-16 17:49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新华社电-----在获悉北京警方的回应后,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刑诉法教授陈卫东认为:
                  首先,朱令令案是一个悬案,至今没有侦破。
                  在侦查实践中,投毒案是最难破获的案件之一,因为投毒人都是秘密进行的,没有目击证人。因此,如果行为人自己拒不承认,又没有直接证据,就很难侦破。朱令令案与复旦大学投毒案不同,复旦大学投毒案从行为到案发时间较短,嫌疑人很快就到案了,而且后来嫌疑人自己也承认了。但朱令令案当时的刑事技术手段没有现在先进,而且所谓的犯罪嫌疑人孙某也拒不承认,所以不能断定是她作的案。
                  其次,公安机关在嫌疑人不承认、定罪证据又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是不能够限制孙某的人身自由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是有很多教训的,例如张氏叔侄案、佘祥林案,都是在当时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匆忙定罪导致的冤案,后果很严重。事实上,北京市公安机关对朱令令案侦办了很长时间之后,也邀请了很多专家、教授对这个案件进行论证,专家的意见也是"疑罪从无"。世界上一些国家破案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很多命案就是破不了的,我们不能再片面要求"命案必破",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否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冤案。对于朱令令的境地,大家都很同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情不能代表法律,我们还是要按照法律办事。
                  最后,陈卫东建议北京警方在科技手段已经进步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对朱令令案再次进行侦查,看有没有新的突破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80楼2013-05-16 18:25
                  回复
                    李献歌:朱令案情,文件披露。不评。


                    1191楼2013-05-17 09:32
                    回复
                      帮助朱令
                      视频来自:优酷


                      1192楼2013-05-17 10:09
                      回复
                        大舅妈的访谈
                        朱令大舅妈的陈述:
                        1. 朱令经常到您母亲家练琴,她有没有跟您或者家里其他人说过身体不适?大约什么时间?掉头发、眼睛不好是什么时候?
                        答:其实,朱令在那学期就没有来练琴了,我们都没有见到她。后来是12月初,大约就是5号以后,朱明新打电话来,让我去看看朱令,说她肚子疼得厉害,我就去了宿舍,结果去了两次都没见到人,因为那时朱令为了准备12.9演出,一直在乐队练习,也没有见到她们宿舍其他人。
                        2. 朱令有没有跟您或者家里人提到宿舍同学关系?
                        答:没有。也没有带同学来过我家里。
                        3. 您去过她宿舍吗?发现过什么?
                        答:我就是因为她肚子痛的事去过几次她们宿舍,结果去了好几次就只见过她一次,还是在她1995年2月寒假返校以后。当时,她躺在床上看书,吃东西,非常虚弱。
                        4 当时您向薛方渝报案后,他的反应是什么?都说了什么?
                        答:4月28日晚上8:30-9:00,我接到朱明新的电话,说令令是铊中毒,要我去薛方渝家汇报情况,报案。我去了之后,把情况跟薛一说,他没有感到惊讶,好像已经知道了似的。然后,他立即给李舜伟(注:协和医院医生,双方是老朋友)打了电话核实,然后就打电话给王大中和贺美英,两位领导都同意报案,他就又打电话给保卫部部长,那位部长好像很不在意,嘻嘻哈哈的。第二天早晨7:00,我觉得不妥,就又去薛家,希望学校采取行动,把现场封锁起来,把那三个女生安排到其他地方住,把所有物品留在宿舍等候警方调查取证。但是,薛说,不好安排,马上要校庆了,而且他们班女生也安排了五一旅游,不在宿舍,所以,不必封锁现场。就这样,我们等到五一春假结束后才等到派出所的通知,要求我们来派出所做笔录。笔录时,他们通知我们,宿舍发生盗窃,但是好像不是为了偷钱,因为地上散落着很多钱,而且夹在书里的钱也没有丢失,却偷了很多个人物品,但是贵重物品和钱都没有丢。当时,我到宿舍时,李慕成和李树森就都在那里了。李慕成后来就是在清华派出所的门口对我说,就差一层窗户纸了,等好消息吧。而且,也是他告诉我,李树森他们很下功夫,居然在石家庄找到了清华大学买铊的发票。当时,派出所给了一张朱令个人物品清单,这张清单上没有任何与入口有关的东西,包括饭盒,杯子,筷子,勺子,食品等统统没有。我很奇怪,就去问薛方渝,他也很奇怪,于是就说他去问问。过了很长时间,他打电话告诉我,朱令的杯子是不是一个不锈钢的,孙维在她床底下给找到了,好像是掉到床底下了。
                        -------------------------------------------------
                        注:朱令的大舅妈是清华大学教师,家就住在清华园内,与朱令的宿舍相距不远。她也是朱令案件的重要证人之一。


                        1195楼2013-05-17 10:38
                        回复


                          1197楼2013-05-17 15:41
                          回复

                            潘峰去申请信息公开了~看张捷律师的微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9楼2013-05-17 22:50
                            回复


                              1200楼2013-05-17 2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