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的芦荡,至西晋时,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得向朝廷投降。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的祖先之一。东晋时这里人口增多成为集镇,并于东晋义熙七年(411)和如皋同时建县,为古蒲涛县县城。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的蒲草,人们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
白蒲》一诗,诗云:
“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
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
据《辞海》注:菰蒲均属浅水草本植物。菰根际有白色匍匐茎,春天萌生新株,初夏或秋季抽生花茎,经黑粉菌侵入后,刺激其细胞增生,使基部形成巨大的嫩茎,即
食用的“茭白”。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生于上部,雄花生于下部,颖果狭圆柱形,名“菰米”,一称“雕胡米”。性喜温暖潮湿,适于粘壤土生长。“茭白”作
蔬菜,“菰米”可煮食。
民国时,白蒲以中板桥为界,以南为蒲南镇,属南通县;以北为蒲北镇,属如皋县。1949年1月解放后属如东县,1954年划归如皋,定为县属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与白蒲片5乡1镇合并建立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1月8日,以原乡镇分设,改名白蒲人民公社。1963年3月5日,恢复县属镇建制。1995年3月5日,蒲西乡并入。2000年4月22日,新姚、勇敢乡并入。
全镇总面积85.3平方公里,镇区1.7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6个,居委会3个,总人口8.1619万人,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百家名镇”、“民间艺术之乡”、“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
堂子巷:100年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
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的秀才较多,故名。
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
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
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的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
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
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与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的住宅,一半划归如皋县,一半划归南通县,故名。
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的居此,故名。
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
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
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