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吧 关注:682贴子:3,495

从庄子学说看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天涯,没事大家看看。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文章为后人所传颂,影响着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道教,就以庄子文章作为自己的教义,形成“南华经”。
那庄子学说的奥义在哪儿?辩证法,一个事物的好坏、善恶都可以辩证着去看,在《盗 跖》里,孔子认为的大盗,是首恶之人,需要教化。而大盗却不这么认为,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在《山木》中,才与不才之辩让人耳目一新,人们都认为成为人才是最好的结果,但成为人才,有时候就并非对自己就有利,庄子在山里问伐木者止在一棵树旁而不取,伐木者曰:“无所可用。”庄子就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对伐木者无用,所以它得以延年益寿,如果有用呢?可能早被人砍伐,变成短命鬼。当然,事情是一分为二的,庄子学说从来不搞绝对论,那个不能打鸣的公鸡就被村民杀掉烹之,用来招待庄子了,说明你对人无用,那也会性命不长。
人们对庄子的这种辩证法确实首鼠两端,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不成材的树得以活命百年,没用的公鸡却被杀了,那到底做个有用的人还是做个没用的人好?其实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庄学里面有许多奥秘,野生的和圈养的区别,人们寻找有用的事物,但绝不会圈养无用的东西。如果那棵树是人们种植的,恐怕早给伐掉了,而不打鸣的野鸡,也没人会招惹它。
这上面提到的两篇是庄子弟子悟道所著,后面我们慢慢看庄子怎么说。


1楼2013-04-15 18:45回复
     一. 逍遥游(2)
      “汤之问棘也是已。”在商汤时代的问题到棘时代也一样。庄子站得高看得远,每个时代人们基本观点都不会改变,“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到了棘时代,同样会有这样的鸟克服种种困难然后南迁,最后到达南海,“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像羊角一样弯弯曲曲。
      但对于斥鴳而言,需要像鲲鹏那样每年南迁吗?根本不需要。“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斥鴳对鲲鹏说,我就在这蓬蒿之间翱翔,你行不行?鲲鹏自然不行。这就是说,斥鴳能做到的,鲲鹏做不到,你鲲鹏飞得高,飞得远,也不要瞧不起斥鴳。它虽然做不到你所做的,但你也无法做到它所做的。
      中国的很多时候,有些人就瞧不起工人农民,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总摆出一副知识分子的清高,毛主席就号召他们到工厂车间和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结果这些瞧不起工人农民的知识分子闹出了不少笑话,韭菜小麦不分是最著名的一出,庄子在他那个时代就指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所有事物都是有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候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说完了上面的故事,开始拿现实举例子,一个村官,一个乡官,一个郡守,一个帝王怎样看待自己。宋荣子犹然笑之回答,如果一个郡守,当有人以乡官的要求“举世而誉之”,你不要得意忘形;如果一个郡守,有人说你做的没帝王好而非之你,你也不要太沮丧,“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因为这些荣辱之境跟你没关系,做好你的职责就行了。“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你清楚自己存在这个社会的目标,不一定就是为了树碑立传。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列子看起来轻松出行,那也要花较长时间,干什么事情,不要急急忙忙。“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看似出行没费多大劲,那也是利用了风势,并不是全凭一己之力。
      所以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你能辨明自己身份,能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事物,那什么艰难困苦还能难倒你呢?你可以逍遥游一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完人,可以达到忘我境界;神人不会去博取什么功名;圣人还要树碑立传干什么?


    3楼2013-04-15 18:46
    回复
      2025-05-28 20:36:23
      广告
       一. 逍遥游(3)
        庄子对《逍遥游》前面的道理说的很明白,也很充分。但他知道,有些人你跟他说再多道理都没用,这些人执迷不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它就用对话来解释有些人为什么不接受很明白的道理。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日月都出来了,你还点着那个蜡烛不熄灭,想跟日月争光辉不是太难吗?“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天上都在下雨了,你跑去灌溉浇水,这不是白费力气吗?“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我把这个道理放在这里,如果你觉得你有能力,那么,你来把你的道理摆出来。当然,这句话是将其意思说出来,不是直接翻译。
        庄子说出的道理,自然没人能驳倒,借由许由的回答:“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来说明他的理论完善性,就是这个理论是很难被替代的。
        不过,有些人喜欢死缠烂打,自己提不出来什么系统性理论,却喜欢揪辫子打棍子,钻字眼,纠缠于细枝末节。庄子早早的都看破了这些人的勾当,你看那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有人在那里说大话,都没边了。“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他说什么了?”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在曲解庄子理论。
        庄子也不会客气,借着连叔之口说:“有些人啊,就像瞎子,你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那些聋子你跟他谈什么音乐的美妙?特别是思想上又聋又瞎的人,就像你肩吾,你明白圣人所谈之物吗?”圣人所谈的是“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你以为就是你理解的那点屁事?
        


      4楼2013-04-15 18:47
      回复
         一. 逍遥游(4)
          庄子也知道,有些人会对他的理论乱用,结果没效益却怪罪他的理论有缺陷,他就在后面举了例子,越人剃头文身,从来不戴帽子,那你跑去向他们贩运帽子,你能成功吗?肯定是不行的。尧平定天下后不想着治理国家,却跑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四位得道的高士,那就是忘记了自己身份。
          还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惠子,大王送他葫芦种子,他种下后精心管理栽培,结出的葫芦巨大,惠子却不高兴了,怪罪起大王,说这个种子不好,“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这葫芦太大没法用了,害我白费力气。
          庄子告诉他,不是这个葫芦不能用,是你思想固执,不懂得改变思维方式,你如果将其当舟浮于水,你还当心其容不下你吗?就像宋人防手裂的药物,宋人用其只能治疗手裂来洗衣,吴王得到后将其用在军事行动上,结果打了大胜战,同样一种事物,用的地方不同,所获得结果就会不同。
          还有那棵树,庄子对惠子说,别老想着将它伐掉做东西,因为木质不好老使你痛苦,不如换位思维,搬把木椅在它下面乘凉不好吗?那多逍遥,为什么总想着将其做成东西?无为有时候其实就是有为。
          第一篇完。


        5楼2013-04-15 18:47
        回复
          二.齐物论(1)
            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空隙,“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山岭的凸凹不平处,粗大树干上的无数空窍,有的像鼻子,像嘴,像耳,像方孔,像栅栏,像舂米的臼窝,像深池,像浅池,当风吹过时,这些空隙都会发出不同声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有在前面领响的,有在后面追随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风越大,它们发出的声音越大,“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清风徐徐,小声和和;大风则大和;如果暴风停歇则万籁寂静,那些窍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庄子在这里就说的很明白,发出声音是因为风的吹过,那些窍自身并不会产生声音,只有风才能让其发声,两者是相关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南郭子綦靠案而坐,向弟子颜成子游解释着这些。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有才智超群的人的广博豁达,才有小聪明的人乐于细察、斤斤计较,互为因果。才智超群是和小聪明对比出来的,就像没有风就没有声音,“大知闲闲”不可能独立存在,同样,“小知闲闲”也并非就是错的。“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合于道理的言论盛气凌人,没有智慧的空谈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同样的对比,“小言詹詹”才能衬托出“大言炎炎”。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睡觉时的梦境和醒来时的开朗又完全不同。“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当人们和外界接触交流时,就会产生勾心斗角,就有疏怠迟缓,就高深莫测,就辞慎语谨。如果没有交流接触,这些问题都会消失。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在交流接触中,有的人还会惧怕的惴惴不安,更严重的会惊恐万状失魂落魄。
            


          6楼2013-04-15 18:48
          回复
            二.齐物论(2)
              在这种接触交流中,有的人尖酸刻薄,是非因此而产生,“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还有的人拉帮结盟,寻求胜机。当这种激情发生消退,“以言其日消也”言论也会逐渐消沉。“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当有人沉湎于某件事情里而不能自拔时,就不能再恢复原来的自我。“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当有人厌世程度就像被绳索捆绑,那它离衰老颓败已经不远了,“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他们心已死,很难再回到阳世。
              庄子上面的这些话可都是真理,玩物丧志,所有人都清楚。厌世,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就像不少人对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不满,因而意志消沉,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指出来了,这些人必然会很快的衰老颓败,他们的心已经死去,唤醒他们的可能基本不大了。
              这种现象在论坛中表现非常突出,有些人对自己国家反感的程度已经达到厌世标准,所以,他们不会接受你说的任何道理,“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怎么劝说都没用,他就是觉得美国好。


            7楼2013-04-15 18:49
            回复
              二.齐物论(3)
                原文: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释义:人的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对应着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以及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这些就好像乐声从乐器中发出,又像地面蒸腾而起的菌类,它们日夜交替反复出现,不知如何生成。好了,好了,通过我上面的分析,已经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没有对应面,就不会产生另一面;这一面的产生是因为那一面的存在,这已经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然而,现在还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对应面。如果有真相,就可以寻找到它的端倪,通过实践已经证明了真相的存在,虽然它“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8楼2013-04-15 18:49
              回复
                二.齐物论(4)
                  原文: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释义:从上面就可以看出,那些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就像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这些器官和关节组成了我的身体,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偏爱某一部分?
                  它们是不是似臣妾样的成为我的属下?这些臣妾能不能互相支配?还是可以像君臣一样轮流来主导我这个身体,也就是说君臣可以互换。难道君永远就是君吗?无论如何置换,可能都不会损害我这个身体。一个社会一旦承天地之气成为形体,就不会等待死亡。就会与外界摩擦和交流,或者相互对立,或者相互适应。这种速度如奔驰的骏马,没人能够阻止。对幻想阻碍社会发展的人不是很可悲吗?
                  社会的每个部分终日忙忙碌碌,没人给它授功,一辈子的奔忙却不知道自己归宿,很是悲哀。有人说这部分不会死亡,但对我有什么益处,如果整个社会都衰亡了,那这部分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够悲惨的了。
                  有些人生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迷昧无知?也许我无知,世人还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9楼2013-04-15 18:50
                回复
                  2025-05-28 20:30:23
                  广告
                   说庄学,确实是曲高和寡。
                    庄子的思想境界太高,也太超前,很多人很难接受,他的述说直接都谈及了事物本质,就像上面的一段,他提倡多元化社会,容许各种声音并存,并认为这些都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可能接受的人都不多。
                    还有质疑皇权的长久性,认为应该能轮流做庄,并说对这个社会的生命活力不会造成影响,这不就是不少人所说的民主思想吗,其实庄子早就阐述了这样的理论,但现在国内主张民主的有几个会眷顾庄学?
                    这样的理论也造就了庄学不被各朝代所重视,哪个皇帝愿意和别人轮流坐?都想自己家族万万年呢,所以儒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显学。


                  10楼2013-04-15 18:50
                  回复
                    二.齐物论(5)
                      原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释义:如果有人坚持错误观点并将偏执教育人,哪个人不会当老师?大家知道必须通晓事物更替并从自己精神世界里找到资证的人才有资格教育人吗?愚蠢的人有时候也会冒充。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是非观念,今天想着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到了。将有当成没有,将没有当成有,连神明都弄不清他们想表达什么,我对这些人也无可奈何。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自吹。喜欢辩论的人辩论纷纭,他们辩论时所说的话未必就有过定论。辩论时说过那些话吗?还是没说过那些话?他们辩论只不过是想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乎自己说过什么吗?还是不在乎自己说过什么?
                      


                    11楼2013-04-15 18:51
                    回复
                       二.齐物论(6)
                        原文: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释义:为什么客观事实总被隐藏而存在真伪?为什么真知灼见讨论起来却变成是非?客观事实出现后似乎不存在了?真知灼见说出来了又不被认可?是小的成功隐藏了客观事实,华丽的词藻遮住了真知灼见。所以有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这些辩论只不过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然后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要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不如找出事物的本质以摆明真相。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从对立面上也会产生事物的这一面。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那一面上是不会知道自己问题所在,只有站到对立的一面去观察才对自己有透彻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那一面。事物和其对立面的产生,它们是相互并存和依赖的循环关系。
                        这里就是说,出生是为了死亡,死亡是为了重生;否定某项事物是为了肯定某项事物,反之亦然。因此圣人是不会纠缠于这些是非里面而直接找到问题本质,按着客观事实来揭示事物。
                        事物的这一面产生那一面,那一面又对应着这一面。就是事物这一面里面同样有对应,也会有对立面。难道真的就有事物的两个方面?也许没有事物的对立面呢?要是事物没有对立面,那就是事物真实的客观规律了。在客观规律循环中,可以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真的”可以无穷,“伪的”亦无穷,所以说如其陷在是非中,还不如还原于事物本来面目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12楼2013-04-15 18:52
                      回复
                        二.齐物论(7)
                          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释义:解说这一段,需要将当年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介绍一下。
                          在诸子百家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形态有了一个全新认识,哲学思想,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飞跃发展,这时就出现各种流派及其理论,儒学、庄学及墨家等,在那个时代获得极大壮大,社会上的各种争鸣此起彼伏。
                          这时就出现一个现象,有人专门为辩论而辩论,不是讨论客观真相问题,而是展示逻辑及语言才能,公孙龙子就是其代表人物,也是这方面的天才。他利用偷换概念,反推逻辑,移形换位,李代桃僵等手法,能将死的辩成活的,有说成没有,黑的说成白的,当时时代是没人能辩过他,著名的论题有《指物论》、《白马论》等。
                          《指物论》开篇说道,“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思是说,所有事物都是认知出来的,而认知事物并非认知事物的本身。这个论题就够绕圈子了,后面更是绕的一塌糊涂,晦涩难懂,用认知的事物来否定被认知的事物。还有《白马论》,“白马非马”是他的命题,将白色马硬辩成不是马,冲击了人们认知极限,最后他还辩赢了,把反方辩的哑口无言,具体怎么做到的,现代人不太清楚,因为传下来的文字似乎有缺陷,未必是当年辩论的原文。
                          庄子对这种争辩是非常反感的,就说以认知的事物来否定被认知的事物,不如拿一个没被认知的事物来否定认知的事物;用白马来否定它是马,还不如牵一条猪来说其不是马。要按照公孙龙这种辩法,那就剩他那一种认知,万物也就由他来说了算。“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句话是嘲讽公孙龙的。
                          后来在儒学、庄学影响下,后代社会对公孙龙派全面封杀,不过,按现代社会观点来看,是绝对错误的,它阻碍了中华民族的逻辑、语言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13楼2013-04-15 18:52
                        回复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
                            把这一段解释一下,什么叫将无用当有用,可能不少人不理解其中意思,我这里举例说明。
                            蚊虫,它会咬人,对人类是不是无用?所以人们要杀灭它。但它繁殖的幼虫孑孓却是小鱼小虾的食物,是人类食物链中的一环,所以它又是有用的,对付蚊虫的办法就是防止它咬人,抑制其无用的地方,助成其有用的方面,这就是将无用当有用。
                            例子二,人类排泄物对人的生存影响很大,垃圾遍地屎尿横流,太脏了。但这些粪便却是种植庄稼的好肥料,如果都将它们利用起来,那就变废为宝,解决了污染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生产化肥业会污染环境。现在城市里基本都将其排放掉,就是不懂得无用即是有用。
                            例子三,提高到国家层面,汉奸都遭人痛恨,人人都想得而诛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既然他存在了,那就可以利用其有用的一面,防止其危害的一面,没必要赶尽杀绝。只有汉奸才更容易和敌对势力沟通,也才容易取得其信任,这就是我们和敌对势力中间的缓冲一环。我们对汉奸本质了解非常清楚,而想了解敌人却非常不容易,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对汉奸的了解来对付敌人,就像前些年货币战争一样,美国人基本就吃亏在我们国家的汉奸手上,中国获得胜利,到现在美国都没缓过劲来。
                            如果你能将这些事物都看透,那就是通达的人,不会因为内心纠结而闷闷不乐,自然会达到人物合一的精神状态。


                          15楼2013-04-15 18:54
                          回复
                              二.齐物论(9)
                              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释义:古时候有的人,他们的智慧思想境界非常高。为什么境界会那么高呢?就是认为宇宙没有形成时是无任何事物的混沌状态,清净的,纯粹的,没有可进一步描述的空间世界。宇宙形成之初后开始有事物存在,只是没有明显界限。进一步形成的事物是有界限的,但还没有开始是非之分。从有是非观念开始出现后,客观真相就被掩盖。客观真相之所以被掩盖,主要是错误观念所造就。果真有正确和错误观念存在?还是没有这些观念存在?正因为有正确和错误观念,所以昭氏才去学弹琴技艺。如果没有正确和错误观念,昭氏不需要去弹琴。
                              昭氏善于弹琴,师旷乐律精通,惠子可以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因此被载入史册广为传颂。他们都认真钻研自己的学问和技艺,因此才能超过别人;正因为自己的爱好,才愿意展示出来。而有人不该在人前展示那些不应展示的事物,像说坚白石不是石头最后只能以愚昧告终。像昭氏儿子继承其事业,后来一事无成。如果坚持正确观念会成功吗?就是像我这样也算成功吧。如果按错误观念去做会成功吗?可能我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因此各种迷惑人心的巧言鼓噪,圣人是会鄙夷摈弃。所以说将事物的无用化成有用,这才能将事物本质看透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16楼2013-04-15 18:54
                            回复
                              2025-05-28 20:24:23
                              广告
                              二.齐物论(10)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释义:今天我在这里说一些道理,不知道这些道理会和别人相同吗?还是这些道理不相同?相同与不相同,都是为了说道理,能相互讨论那不管观点如何都是同一类人了。虽然是这样,我还是尝试着将我的道理说出来。在宇宙万物开始之前,有未开始的开始,还有更久远的以至到无限。宇宙形成之初有过这样有,也有过那样的无,有未开始的有也有未开始的无,同样有过比有开始更早的有和比无开始更早的无。这时候出现了有和无,现在就不知道谁是有谁又是无。我说了这些道理,但我不知道这些道理是有道理还是无道理,是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我这样说,天下之大的没有超过秋毫,泰山却是最小的;刚出生便夭折的孩子是长寿,而都知道的寿星彭祖命最短。这种观点其实这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既然与天地浑然一体了,那还能说出什么道理?虽然浑然一体了,那怎么可能就说不出道理呢?现在我们开始争论了,浑然一体加上不同观点这就是一变成二,再有其他事物那就是三。以此类推,哪个数学大师都不能得出最后数字,更何谈大家都是普通人。从无到有推到三,如果我们从有到有再推下去。不用再演算下去了,按着自然规律发展下去吧。


                              17楼2013-04-15 1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