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如果是非理性的,那么旁人的怜悯之类的对于自杀者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比如文革中的老舍,家人、朋友都抛弃他、欺侮他,他的自杀是一种无奈而悲怆的选择,而不是以渴盼社会光明公正、他人的温暖怜悯为目的的手段,没错,这种行为很有可能就是懦弱的、自暴自弃的,但这十分常见,而老舍本人的才情和精神也是我们不得不肯定的。非理性的社会、他人造就了非理性的老舍的悲剧。
第二,就是理性的自杀,理性的自杀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建立在对于未来、身后的预期上,往往与利益直接相关,因为死者是不需要怜悯的,日本中古时代的武士自杀往往,大名为了部下的生路、战将为了主家的尊严,或被迫或主动,表面上看这是非理性的、不可理喻的,实际上请大家不要忘了维护主家与武士之间关系的根本--利益,大家就会发现理性的自杀都可以以此解释,也只有这个目的。
还有最后一种,就是没有自杀成功的,这种东西就很文艺,不存在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因为往往这种行为很难对他人造成以上两种影响。相当于自我放逐一类的行为,是出于人们心理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往往是自主的体验和尝试。可能有许多人借助自杀、自残这类极端手段企图引起他人的关心与怜悯,但这些行为往往都只是个人意义上的,不存在优劣、对错,而且往往作为手段,我们只能对这种手段报以孩子气、不负责任之类的态度,但我们无法以此就认为做出这样行为的人就必然是懦弱、无能的人,因为谁都需要关心、在乎,而有时候幼稚会使人偏执,所以这种行为目的本身情有可原,手段背离普世观念,然而,综合人的思想做出这种行为时往往伴随的自暴自弃、孩子气、偏执、厌弃的状态,这种行为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应该被容忍与理性接纳的。人需要成长,大家如果仔细观察,自然就会发现,自残这类事情往往只发生在小学初中,到了压力大的高中就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比较直观而普遍的原因是因为青少年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不平衡而导致的略显幼稚的急躁的行为,我们都应以正常的眼光看待,不应该鄙夷或者有太多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