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李氏吧吧 关注:360贴子:1,138
  • 1回复贴,共1

冀州官道李李氏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冀州西北重镇官道李
时间:2012-02-10 09:14 来源:衡水晚报
衡水日报新闻热线:0318-2073456 衡水晚报新闻热线:0318-2065067、2061234
  官道李村位于冀州市西北部,东北距衡水市区30公里。数百年来,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六百年解李不分  在今官道李村东北约200米处(址为官道李、程家庄和北杨家庄3村耕地交界处)明朝以前就有一个村庄,村名解个屯,原居民姓解,经元末明初战乱瘟疫,全村仅剩母女二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李龙、李虎、李豹兄弟三人(其父叫李言)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气息奄奄的解某氏临终遗言将唯一的女儿托嫁于李家,并遗言今后若生子,第一个儿子必须姓解,以继解家香火。李家三兄弟应允,随行孝子之道,如仪葬埋了解某氏,并由长兄李龙与解家女成婚。
  此后,解、李一家,解、李两姓世代按当院的行走。到新中国成立时,解姓仅剩三五家。21世纪初,解姓仅存解金生、解新固(无后)两家。解金生育有一子一女,上世纪60年代夫妇离异,其妻商贞暖携子解海林迁往深县高古庄。解金生、解新固两人于2005年前陆续离世。此后,官道李村解姓仅存解金生之女解海芬一人,后其坐地招夫育有一子(解继恩)二女,皆随其姓解。自明初至今600余年间,官道李的解姓又回到了明初境况。时至今日,官道李自然村的小南街又称解家胡同。
  传说解个屯村址至晚清还有两个遗迹,一是老井,一是老坟。关于老井,据官道李村民李彦彬(73岁)回忆,其父李魁梧(又名李从真,1888年~1961年)说过,自己小时候(距今一百余年)看大人们淘那老井,亲眼见到从老井里淘出一通石碑,按上面刻的立井年份推算到淘出石碑时已有500余年。这通石碑后来竖到官道李村里的土地庙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丢失了,至今没有下落。老井在官道李到刘虎坑(明初建村,今属马家庄行政村)的老道旁,老常年通往此处的挑水小道如蛛网般往正南到刘河村,偏南到南尚家庄,东南到程家庄,东北到刘虎坑、马家庄、西冯家庄,西北到北杨家庄,西南到今官道李、千户营、小刘家庄。那老井水甜水旺,养育了这四遭儿9个村的乡亲们500多年。关于老坟,址在官道李往西冯家庄的老道西边,离老井较近,是官道李李氏的祖坟,坟排4代,上世纪70年代划方平坟起坟时发现始祖李言坟是空的,故实为3代。
  话说李家三兄弟留居解个屯后,不久老三李豹移居刘虎坑,李龙、李虎兄弟二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人口愈来愈多,因解个屯到冀州通向真定府官道之间隔着一条河交通不便,约百十年后便举村迁到冀州通向真定府官道之旁,遂改村名为官道李家庄,后简称为官道李。迁居新村后,依照解家人的意愿,特开辟出一条街由解家人世代居住,这条街便是如今官道李村里的小南街,又称解家街、解家胡同。至清初该村李氏迁往深州新兴庄一支,迁往冀州王家道口一支。王家道口的一支于清中期又有人迁往河南省太康县,后起村名叫盆窑村,今该村李姓有200余人,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李姓派人返回官道李、王家道口和新兴庄认祖归宗并续上了族谱。官道李李氏支脉多,家族兴旺,自明初至今已传至26代。而解姓支脉少,家族势单,然终未绝后。
红火二百年的水旱码头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官道李家庄设土墩台一座,遇警暸望,以备声息、烽火之传。清康熙年间,为提高地方警备力量,冀州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立墩设堡制度,设在官道李家庄的墩台得到进一步修缮完备。至乾隆年间,官道李家庄因地理之便,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滹沱河自路家庄入冀州境,经王、呼、刘三道口、辛行陆至衡尚营村与滏阳河合流。官道李家庄地处冀州到真定府(今正定县)东南西北走向官道和滏阳河、滹沱河斜十字交汇点,该村北至滹沱河最近道口——王家道口两华里,南到滏阳河卸盐码头(今盐厂村)五华里,且有一条河叉相通。乾隆年间,原在滏阳河畔范家庄的农历逢五排十大集顺势迁到了官道李家庄,该村成为冀州西北的水旱码头。民国3年(1914年)8月,冀县设县佐于官道李家庄,该村与千户营、小刘家庄两个自然村并为一村,合称官道李镇,遂成为冀州西北重镇。民国28年(1939年)11月,该地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成立冀佐区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5月划归为束冀县六区。抗战胜利后,民国34年(1945年)12月,束冀县县政府在该村建立烈士纪念亭,纪念为抗战壮烈牺牲的27位烈士。民国35年(1946年)2月,官道李划回冀县。
  千户营位于官道李家庄村西南150余米处。该村历史悠久,据传古代曾是千户侯的营地,故以千户营为村名,沿用至今。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将该村30余户村民全部赶走,建大、小炮楼两个。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该村村民才陆续搬回老家。至1983年该村有26户、98人。2011年有20户、76人。小刘家庄位于官道李家庄村西北200余米处。明末,冀州南土路口村刘氏迁此建村,取名小刘家庄,沿用至今。1983年该村有13户、52人。2011年有11户、35人。
  自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官道李镇作为水旱码头红火了200多年。其东南5余里滏阳河畔的盐厂村,自乾隆年间即为卸盐码头。正南10里的灵臧口村早在元代便是滏阳河畔的老码头。东南8余里的范家庄也是滏阳河码头。每年到航运旺季时,灵臧口、盐厂和范家庄三处码头从天津运来的大盐,从邢台邯郸运来的煤炭堆连堆,从石家庄、保定陆路运来的花生、粮食、棉花垛连垛,官道李至这三个码头之间陆上的车马队、河叉中的货船络绎不绝。车夫船家大多数在官道李车马店歇息打尖。民国时期,官道李的两条东西大街、四条南北街300余户人家60余户商家几乎家家都是木板大门,前铺后宅。西头以车店、饭铺、茶铺为主,西十字街以东以南皆以坐商店铺为主,当铺钱庄、药铺医院寿材铺、布行棉花行桑蚕丝行、广货洋货店、山货店、盆碗缸瓦店沙石店、油铺烟铺绳铺、石匠铺兽医铺镶牙馆、盐店酱醋铺、裁缝铺等应有尽有,估衣街、菜市街、百货农具小吃街、粮食街、牲口市分工明确。由于官道李镇的药铺老中医名声大且药物齐全,所以三、五十里以外的人们也到这里看病抓药。货物集散范围以西北为广,远至石家庄、获鹿、正定。
热闹的官道李大集  那时的官道李镇有饭馆、小吃摊近二十处,较为著名的有中和饭馆、恒利饭馆、二珍饭馆和曹记驴肉铺,地方风味小吃要数曹记驴肉、鸡汤豆腐脑、葱皮肉合、羊肉卤和落、蒜泥荞麦扒糕和千层旋子饼最为知名。其中的曹记驴肉抗战初期传到天津,至今仍为天津名吃。
  逢集日,清晨勤行(卖吃食的)摊位各种风味小吃散发出的浓浓的香味,溢满了街筒子,引诱着家家户户的孩童们嚷嚷着拽着家长到当街买吃食。官道李的集日从凌晨开始一直到后晌午才迟迟散集。摸黑儿开市的是村东的牲口市,买卖牲口的披星戴月从四面八方赶来,买卖双方与经纪人附耳窃语,而经纪人不分春夏秋冬一律着长袍马褂(因季节不同而分单、袷、棉、皮),左肩褡裢盛钱物,以右手和买卖双方在袄袖里手拉手地商议价码。
  一进腊月,官道李的集日到了一年之中最为红火的时候,天一亮,只见通向官道李的四面八方路上担担的,赶车的,牵着牛羊的,挑着鸡鸭鹅兔的,红衣少女拽着小脚的老奶奶,大姑娘小媳妇更是成群搭伙唧唧嘎嘎地笑嚷着都往集市上赶。不一会儿,官道李各街筒子里都挤满了赶集的人,那是往后退半步的空儿也没有,每个人都只好被拥着往前走。卖裂口药的、卖鸡毛掸子的、卖冰糖葫芦儿的在往前拥的人群中边走边吆喝着买卖。叫花子们或击打着牛肩骨数来宝,或以绑着彩绸儿的竹竿打花落,更有独行丐者手持钝刀一边喝咧着一边往自己头上猛砍,直砍得头破血流,直到那商家施舍的满意后便到下一个商家,孩童们更是簇拥着起哄看热闹。闺女们要花儿,小小子要炮,老头儿买一顶新毡帽,老太太买了一副新裹脚。请神的、买香的、相面的、镶牙的、点痦子的应有尽有。眼看着都晌午歪了,年货还未置办完,便三五成群地挤到小吃摊前买吃喝,身后的褡裢排成一排,识字者只见上面写着“信都黄村”、“冀州谢家庄”、“深州孤城”、“辛集南智丘”等村名,行商坐商们的口音更是南腔北调,什么保定府的、河间府的、真定府的、顺德府的、山东德州的、临清的、河南磁州的、武安的,他们个个的买卖那是个红火。来赶集的乡亲们除了置办好年货外捎带脚开了一年的眼界,从官道李集面上陆续地四处散开赶回家去。
  至清末,官道李街面上建起4座两层楼,集中坐落在东十字街,分别为南楼庆盛锦、北楼庆和盛、庆兴成、东南楼聚兴隆。此外还有振龙、洪盛两个镖局。民国3年(1914年)设县佐于官道李家庄后,该村设有县佐府、马快队、**局、法庭、狱所和邮差铺。该村在村南、村西设有两个戏台,秋冬两闲时,又是请大戏,又是闹社火,非常热闹。
  官道李李氏至今已传至26代。由于该村繁荣兴旺,所以外乡人落户者较多,至今其他姓氏还有张、王、赵、黄、杜、刘、边、侯、衡等,他们的先人远从山西、河南,近由临西、清河、南宫、枣强、深州及冀州当地其它村庄迁徙于此。
  如今的官道李已与邻村王家道口、北杨家庄连成一片,方圆3里有余,常住人口约5500人。硬面公路衡新线穿越官道李西侧,即将建成的邢黄高速穿越官道李东侧。官道李作为传统的农贸交易中心,集市贸易常盛不衰,时至今日成为冀州市域内唯一的农历逢五排十大集、逢三排八小集的大集口,尤可称道的是该村黄牛市场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旺势,旺季时黄牛客商北至张家口、南至邢台邯郸、东至山东武城、西至太行山麓。官道李镇——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已具雏形。(责任编辑:扬阳)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4-13 16:38回复
    作者现在还能看到评论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3-12 2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