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铛铛吧 关注:87贴子:10,861

【日本作家】【死】——最近碰到这两个词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吾辈几年前读《菊与刀》的时候第一次对日本文化的生死观有了了解...
后来读了一些日本名作家的书,还有日本历史方面的东西,不得不说对于“自杀”“樱花般的生命”——他们有宗教式的执念和狂热。
例子就很多了——刚刚看太宰治的赏析文里面作者就列举了很多例子。还有山口升这个死之前我都不认识的轻小说作家~虽然不是自杀。但是【死】..
某些东西不断强化,还有刚刚三次元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发现
【死】——最近一直在我的身边幽灵般却又难以消散的存在


1楼2013-04-11 20:39回复
    自杀背后的社会问题 在日本,网络集丄体自杀人数占日本自杀总人数的2%。可见,网络集丄体自杀现象的蔓延,只是日本社会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的一个反映。 高自杀率一直是困扰日本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随手一翻日本的报纸,便可发现一两条关于自杀的新闻。3月13日,记者打开《今日日本》的网站,上面就有这么一条新闻:26岁的男子掐死了妻子以及1岁和3岁的儿子后,在家中后院上吊自杀。从1999年开始,日本每年因自杀身亡的人数超过3万人,2003年更是达到历史的最高峰:34427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大幅上升趋势,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也就是说,日本每天有近100人自杀身亡,该人数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在所有的发达工业国中,日本的自杀率是最高的,美国的自杀率只是日本的一半。据专家调查,除了疾病以外,日本最主要的自杀诱因是失业、破产、债务等与财政有关的因素。专家将自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日本十多年的经济衰退。 一位日本青年对本刊记者说,在日本,如果35岁以后失业,意味着一生事业的毁灭,因为很少有雇主愿意雇35岁以上的新人。所以,如果你年届35被炒鱿鱼,只有三个选择:自己做生意,当一辈子临时工,或自杀。 专家还指出,日本人内向拘谨的性格,也是导致高自杀率的原因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数日本人选择沉默。内心的郁结长期得不到疏理和排解,便可能最终引致轻生的念头。


    4楼2013-04-11 20:52
    回复
      2025-05-24 03:04:54
      广告
      ———↑这篇谈的不够根本,而且只是经济衰退恐怕解释不了自杀文化吧————————


      5楼2013-04-11 20:54
      回复
        ————————————————————————还是青少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有感于日本青少年自杀问题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作为世界上第一长寿国家,日本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健康卫生体制。但与此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大幅上升趋势,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这里面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呢?本文将试图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日本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统加以阐述。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心理特点;教育体制;社会背景;自杀文化


        6楼2013-04-11 20:55
        回复
          ————————↑比第一篇好些呢


          8楼2013-04-11 20:58
          回复
            历史文化因素与日本人的自杀行为 李建军 (贵州大学, 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日本属高自杀率国家。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 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 “武士道”精神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 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 关键词:自杀行为;日本人;历史文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7)06—0060—07


            9楼2013-04-11 21:00
            回复
              自杀,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古老现象。人 类既然无法选择生,那么对死亡的自主选择也许 就成了惟一的权利。从古至今,自杀行为伴随着 日本民族进步的历历屐痕。而更为突出的是,日 本人的自杀风气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杜尔 凯姆(E.Duekherim)的观点“自杀主要取决于 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 些共性的既成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1〕(P1) 至今仍为社会学家普遍接受。日本学者加藤周一 指出:“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 重要性。”〔2〕(P231)在日本文化和历史核心 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杀的文化传统。 现代的日本人,虽然经历了外界翻天覆地的 变化,仍消除不了其内在的文化遗传基因。从先 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 式和行为规范,在狂暴的欧风美雨中仍潜移默化 地支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10楼2013-04-11 21:01
              回复
                二、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 “武士道即通向死亡之道。”这是日本著名 的武士修身书《叶隐闻书》中的名句。日本历 史上最杰出的剑士之一冢原b传的名句:“武士 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7〕(P49),概 括了武士对武士道和死亡的感悟。武士的哲学也 就是死亡哲学。自杀,被当作武士的义务。 武士道其实已深人日本人的灵魂,是日本人 思维方式的必然部分。显然,从形式上看,武士 道已彻底衰落,并且永远不会有从形式上复活的 可能。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作为一种阴翳的精 神遗产,它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中依旧清晰易 见。 日本12世纪前虽有武士存在,但还没有形 成武士阶级,武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法则尚未形 成。到了镰仓时代(1184—1333年),有关武士 道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演进完成。武士,以忠诚、 名誉、尚武为道德规范。日本人自古尚武,对武 士有着强烈的向往,与“武”和“武士道”相 关的道德观念受到高度评价。武士文化具有特殊 的形态,同样也有很高的地位。武士把荣誉看得 高于生命,最惧蒙受耻辱,对耻辱强烈的恐惧, 有的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 小事,动辄出刀杀人或剖腹自杀〔8〕(P127— 128)。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在其《武士道》~ 书中称:“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要负起‘耻’ 的责任。”武士以被俘或死于他人刀下为耻辱, 而“切腹”是武士尽“忠”的最高体现,成为 武士的传统。“玉碎”(集体自杀),被誉为“武 士道的精粹”。日本人一直把战败自杀看作是 “知耻”的崇高行为,当作武士道的精华来赞 颂。詹姆斯・克拉贝尔的《将军》一书曾轰动 了美国文坛,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人与我 们的质料不同……武士们什么也不怕,特别是不 惧生死。上级说‘杀!’他们即刻就杀,上级说 ‘死!’他们就俯身向剑或切腹而死。杀和死对 他们来说就像我们小便一样简单……日本女人也 是武士,为了保卫主人(丈夫),女人也杀人。 让她们死,她们就平心静气地自杀,割喉而 死。”〔9〕(P123)“所谓武士道,即决意一死。 当汝处歧路上时,应速择死路,别无缘由”


                12楼2013-04-11 21:05
                收起回复
                  2025-05-24 02:58:54
                  广告
                  五、血腥的渲染与崇尚——审美意识
                  以审美的眼光来透视死亡,便可以纯粹的主观精神来超越个体时空的有限性,打破生死的绝 对界限。从古至今,日本人标榜、渲染自杀,作 为榜样的自杀史不绝书。日本的艺术作品也执着 地渲染、美化自杀。日本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说: “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13〕(P666)日本文学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 统文学观念,如“物哀之美”、 “虚无之美”、 “毁灭之美”。 日本的文学艺术家对自杀情有独钟,认为忠 勇壮烈的自杀永远具有审美价值。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以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先 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荣誉和鲜花的 包围中,他们均重演了其作品中反复描述的人生 结局——以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对川端康成第 一版“全集”的统计发现,全集中有34篇作品 开头的5行里含有“死”或与死亡直接相关的 话,占全集作品的十分之三。在川端康成的生活 中,经常“嗅到死亡的气息”。在其作品《名 人》中,主人公秀哉名人在棋艺大赛中了结了 生命;《雪国》中,行男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 命,叶子葬身于火海……。川端之所以为主人公 设置这样的结局,完全出于他的审美情趣。他认 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死是生的 延伸。川端之死也试图保持这种“死就是生” 的完美。在其病重后,他不允许别人到他的房间 里,不愿让别人看到他的死亡,在口含煤气管自 杀后,也企图在死后保持“寂灭之美”。川端康 成的作品,透过其阴郁瑰丽的古典美,可感觉到 那种贴近死亡的阴森之气,流溢着一种凄绝之 美。川端的“自杀”是他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 死亡意识的最高体现,表现了他试图从死中唤起 对生的新的感悟:从死中重新开拓生,从而延长 精神生命。加藤周一指出:“自杀的定义是:面 对逼近的死的形象来维持生,这是正常 的……。”川端怀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把佛教 经典中“生死不灭”的轮回转世观念“当作文 学的幻想来敬重”,实现了他在“文学殿堂中找 到解决人的不灭,而超越于死”的希望〔14〕。 芥川龙之介在其遗书《给一旧友的手记》 中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还是 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总是比这样的我更加美丽。 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又想要自杀, 如此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 终的眼中映现出来的。”久米正雄在小说《父亲之死》中描绘了父亲自杀的场面:“久米只是形 式上往左腹刺了一刀,随后把刀抽出来,对准咽 喉刺去,颈动脉全割断了。这时,人们对久米剖 腹自杀发出了赞叹声,连眼泪汪汪的妈妈也充满 了自豪,一再表示同意那人的话(到底是武士 的后代,深得其法)。……父亲的死,带来何等 特殊的幸福啊!我沉浸在传颂伟大形象的感动之 中。”〔I5〕 新渡户稻造谈到日本的剖腹自杀时说:“在 我国民心中,这种死的方式会联想到最高尚的行 为及最动人的哀情的实际例子了。德行、伟大、 安详的转化力令人惊叹,因此,我们的剖腹观并 不伴随任何厌恶,更不要说任何嘲笑了。它使最 丑恶的死亡形式有了崇高性,并使它变成了新生 命的象征。”〔I6〕(P66) 近代以来,日本杰出的文学家川端康成、三 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有 岛五郎、北村透谷、田中光英、原民喜、加藤道 夫、服部达、久保荣、火野苇平、小林美代子等 人都以自杀结束生命。几乎形成了一种一脉相承 的传统,震撼着世界文坛。 江户时代的大文豪近松门左卫门(1653~ 1724年)在20年间撰写了I5部有关自杀的书, 在当时备受欢迎。近松门左卫门成了专写情 死——殉情自杀悲剧的大师,他将情死高度美化 和理想化,以致确定了“情死美学”的文学思 潮。在近松所处的时代,日本町人殉情自杀的情 侣不可胜数,这无疑与近松那些家喻户晓的情死 剧有着直接关系。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 (“花e耋樱,人c耋 侍”)这句格言也反映了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念。 樱花的美——一夜之间迅速凋零散尽的壮烈,犹 如战死或自杀的武士,这也是日本人传统的审美 模式。比如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海军航空兵自杀 攻击队“神风队”的队歌《空中荣誉突击队之 歌》:“樱花肖人,非草非木/美丽蝴蝶,便是妻 子/樱花盛开,落英缤飞/风而去,永做芳魂/今 晨飘飘,明日冉冉/樱花,樱花,我将效汝。” 那些以身体作为最后攻击武器的日军飞行员,唱 着这支歌,驾着满载炸弹、鱼雷的飞机,撞向敌 人军舰,同归于尽。三岛由纪夫的切腹,被誉为 “日本最纯粹的审美主义行为的显示” 〔I7〕 (P147)。 日本在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中,有一种强烈 的崇尚毁灭之美、寂灭之美的倾向。自古以来, 日本文人认为,赏樱花,较之含苞待发、满树绽 放,落英缤纷更美。他们更钟情于赞美三日飘零 的樱花、随风而逝的红叶、转瞬即逝的晨露。 六、集团意识、依赖心理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 日本国民意识中有很强的集团指向性,富于 团结精神,社会也处处注意培养人们的集体意 识。 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战败,《教育敕 语》为官定的道德规范,“亿兆一心,世世济其 美,此乃吾国体之精华……”〔9〕(P139)。在 旧日本,常提“举国一致”。日本人有着强烈的 集团归宿意识和对集体、集团的忠诚心,而社会 也充分体现了集团的活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 的是日本人的旅游,很少看到单个的游人,每年 夏休日中,日本人相约组成各种团体,成群结 队、车水马龙,如一支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 开赴海滨、山区等避暑胜地。在世界各地,都可 看到成群结队的日本游客。 日本人就个体而言是谨小慎微的,一旦形成 集团就能胆大妄为。日本人在心理结构上有着很 强的依赖心理。集团意识和依赖心理势必造成自 杀方式上的集体一致行为,使日本人的自杀具有 两个显著的特点——“传染性”与集体自杀 (日语称“心中”)。依赖心理使人们更容易屈从 于榜样的威力。在集体自杀中,尽管有的个体不 情愿,但在集团意识的要求下也得自杀,极端化 就表现为强制性集体自杀——“无理心中”。从 这种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沉积看,武士和军国 主义时代大规模的集体“玉碎”就可以理解了。 近代以来,自杀的群发现象有时就像原因不 明的瘟疫一样在日本国民中蔓延。如1933年伊 豆半岛三原山少女自杀引发1 000多人步其后尘 从此火山口跳下身亡。再如1986年的“冈田有 希子综合症”;1998年的“经理自杀风潮”。集 体自杀在日本也颇为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日本军民的大规模集体“玉碎”则震动了世界。 


                  16楼2013-04-11 21:10
                  回复
                    ————-这篇不错↑


                    18楼2013-04-11 21:30
                    回复
                      ————————————————————————————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
                      蔡海燕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日本人的生死观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本文具体阐述了日本人这一独特生死观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 生死观;民族性格;武士道 C955A 2160/SG(2009)02-0038-03


                      19楼2013-04-11 21:31
                      回复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产生了不同的生死观。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活”,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不畏惧死亡,甚至向往死亡。“生死观”在日语中写作“死生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日本人生死观的独特性也使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了鲜明的特点。本文将具体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并阐述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


                        20楼2013-04-11 21:32
                        回复
                          所谓“民族性格”,也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综合,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或行为模式。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创始人道元,在其著述《正法眼藏》里主张“生死由命”,告戒人们千万不要拘泥于生死问题:死的时候不要贪生,对死要大彻大悟;活的时候对生要大彻大悟,分分秒秒要尽力活好。这种信条对日本人一直影响至今。日本人对生死的这种大彻大悟在民族性格上就表现为: 对死亡如此坦然的日本人待人处事很是谦恭有礼。日本是一个长幼有序的序列社会。几个日本人聚集在一起,就会根据年龄、社会地位等依据排列名次,因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正式场合,坐席有顺序(席次)。在日式房间,入口处对面“壁龛”的前面是“上座”,入口处附近为“下座”。年长者及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经常可以看到日本人过于谦虚,很多人都争抢“下座”而出现久久不能入座的场面。在大多日本企业里也实行等级序列。所谓等级序列是指随着工龄的增长,提高工资,晋升级别的惯例。另外,日语中的敬语非常发达,这是日本人注重上下级关系的缘故。 虽然日本人欣赏死亡,但“死亡”这个词汇本身还是会让人有恐惧感。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忌讳像“死亡”“灭亡”“哭”“苦”这类象征灾难的词汇。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培养了日本热闹含蓄内敛的性格。对于心中所想不敢明确表达出来,害怕引起别人不快。做事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愿因自己的过错而影响他人。日本人即使自己有明确的意见,也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采用婉转的说法。比如“不是这样吗?”“我是这样想的,不知如何?”。日本人在说话时,也只讲表层意思,深层意思需要由对方,根据具体情况去猜测。不过由于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生死观也基本相同,因此他们一般都默契相通。 不管是武士道的“剖腹”、民间的“殉情”“自杀”,日本人对于死亡的大无畏精神也体现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首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检查自己的过错。如果发现确实因自己的失误而影响他人或者公司的话,日本人并不会逃避问题,而是敢于承担,甚至以自杀来解决问题。自杀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畏罪”而是“谢罪”,也是一种勇气。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日本人在工作上非常的敬业。日本人是全世界公认的工作最敬业的民族,日本人的工作精神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人们的赞扬。哪怕是对待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他们也务求尽善尽美,甚至超出使用需要,将其艺术化。这种敬业精神促使日本人在世界上争夺了多少个第一,实在让人难以数清。 按阶段和个体的不同,个人的生死观一般也会各不相同。但日本民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日本人的生死观基本相同。对生死观的统一认识使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可以从日本人喜欢赏樱这一点看出来。一朵樱花显得单薄和平淡,但是当千万株樱花树簇拥在一起竞相绽放时却美得让人震撼。日本人一般不喜欢采取与别人相背离的行为。因此,他们在决定自己行为时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制约。他们很害怕被别人排外,即使意见有分歧也想办法圆满解决,被人瞧不起或者遭到拒绝会感到很羞耻。正是这种团结一致的民族性格促使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腾飞。当然日本人的生死观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其消极的一面也是很容易暴露出来的。比如,过高的自杀率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像工蜂一样不知疲倦地劳动而引起“过劳死” ;因过于强调团队合作性而导致个人能力的缺乏等等。


                          23楼2013-04-11 21:40
                          回复
                            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日本独特精神文化的一个体现。其“大彻大悟”的信条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也渗透到日本人的性格里。高度发达的日本经济冲击着传统的生死观,使日本人的多种性格在现代社会更加凸显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人的生死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无论生死观如何变化,由来已久的国民性格却是难以改变的。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带给了日本无穷的财富。
                            ————————————————-end~凑合


                            24楼2013-04-11 21:41
                            回复
                              2025-05-24 02:52:54
                              广告
                              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 ——————————
                              贺杰婵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樱花,纯洁美丽,然而又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在日本,樱花被赋与了深厚,沉重,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对 樱花的热爱体现了哪些日本民族精神呢? 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樱花;日本精神;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审美意识 【Abstract】Cherryblossom is beautified with purity as well as spendidness and grandness.In Japan,it is identified with significant and deep historical cilivization and humanity spirits.The tremendous love of Japanese people toward Cherryblossom can embody many of their national spirits. And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explain those national spirits,including collectivism,warriorism,ethic of death and th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the illustration of Cherryblossom. 【Key words】Cherryblossom;Japanese national spirits;Collectivisim;Ethic of death;The sense of beauty


                              25楼2013-04-11 2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