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以后,李秀云出演了一系列优秀的评剧作品,《秦香莲》、《包公三勘蝴蝶梦》、《卖妙郎》、《闺女大了》、《打金枝》、《双烈女》这六出戏更是走到哪演到哪,一年间就唱了二百多场戏。《闺女大了》在“十二大”召开期间调到北京去演出,场场爆满。当时很多演员趁着在北京演出期间去故宫、颐和园逛,李秀云却一点时间没有,每天奔波在剧院和住处之间。在北京呆了45天,她唱了52场戏,有时候都要每天两场戏倒着演,这对现在的演员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但李秀云却没有丝毫怨言,她说自己对评剧的爱超过了一切感受,所以全然不觉得疲惫。 为了使天津评剧艺术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除了在北京、天津演出,李秀云还不间断地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她对待每一场戏都无比认真、全力付出,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她的诚意,喜欢听她唱戏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李秀云收到各种各样全国观众的来信,很多人表达了对她的喜爱和支持,这让她感到既温暖又备受鼓舞。但在演出《秦香莲》期间,一封读者来信却犹如一盆凉水泼了过来。那位读者在信中写到:“你演得那是什么?秦香莲怎么哆哆嗦嗦、颤颤巍巍的,别说陈世美不爱你,连我都不爱你。”看到这封信,李秀云蒙了,她开始审视自己的演出有何不足。为了仔细研究演出情况,她把自己演出时的唱段录制下来,用卖掉手表的钱买来一台录音机,一字一句地抠唱腔唱段,争取做到完美。因为牙齿不齐,李秀云吐字有些含糊,为此她天天在家练吐字发声,有时候练到嘴皮都磨破,终于练出一套吐字清晰、技巧娴熟的硬功夫,有人评价说:“李秀云老师的嘴皮子堪称一绝。” 1990年,李秀云凭借在《村南柳》和《卖妙郎》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第七届梅花奖。获这个奖项对戏曲演员来说可谓至高荣誉,但李秀云却非常淡定。“这总归是个人得奖,但我知道,如果没有其他演员和乐队师傅的配合及付出,我肯定拿不了这个奖。而且那时候天气寒冷,我们住的旅馆也没有暖气,演员和乐队几十人没有怨言陪我一起参评演出,我真是无以为报,只能在演出结束后买来酒水送到每个人的宿舍去,以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