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亚专辑是艺术的觉悟,是音乐和思想的完美结合,是林忆莲至诚至真的呼吁,是一个以林忆莲个人idea为核心的用心制作音乐的团队历时两年的心血结晶。
在"盖亚"这首歌里面,正如 @午饭中勿扰 在 @我是小药药 "未完的《枯荣》"回贴中所言,林忆莲抛弃了以前的唱法,选择了很多"不美"的方式。直白叙述的歌词,林忆莲这首歌里几乎绝望的不遗余力的略带沙哑的唱腔,盖亚需要的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极致的演绎。
很早之前在油条上看了这张专辑的MV。由于当初对歌曲本身感受太浅,对于那些视频所呈现的场景已无多少印象。精心制作的MV所呈现的画面理应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制作团队的歌曲内容,但我的确是在不知所以地莫名沉浸于这张专辑后,反复听到现在才感受到了这首歌的生命。这种心情是与自己所热爱的歌者完全心灵相通的狂喜。
沧海桑田的前奏,凝重徐缓的钢琴,黑白纪录片似的背景声,歌者未出声,我已黯然。第一句歌词,林忆莲的沉吟,是对饱满的前奏恰到好处的承接。而第二句"为了你"毫不遮掩的深吸的换气声处理,反而自然完美地流露出了那份悲凉绝望。前奏和前两段歌词,呈现了一个悲凉绝望,甚至是悲壮的画面。第三段开始加入了明显的打击乐伴奏。电子鼓声和警示性的歌词,声声叩击着听者的神经和心灵。而这部分中间安排的那句 "太孤单,不可理喻的孤单" 将对世人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段骤然停止了所有打击乐伴奏,突显的提琴声完美衬托了这段内容上对前面警示性歌词意义的延续和升华。而安排在"你不明白,我的悲哀"之前突然转而连续快速的打击乐,以及紧跟着的柔美的女和声"我的悲哀" "你在伤害",则把这首歌定格为最后的凄凉和绝望。
附注:
其中关于音乐专业领域方面的描述只是个人理解,无绝对。之前看到部分莲的老歌迷表示莲不适合这种呐喊式唱法,当时很失落。但自己也不知如何像迷恋所有过往作品里莲那样完全地接纳这样的莲,这样的音乐。但是事实再次证明是我们辜负了莲。
这张专辑,这首歌,最近把我听得很悲悯。即便是听sidetrack,像 爱笑了 红眼眶 枯荣 都是这样的心情。
《盖亚》给我心灵上的共鸣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真诚丰满的音乐跟时下快餐商业作品当道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所以作为莲的歌迷,更有义务用心去倾听莲在说什么。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义务实际上是一种幸运!
在"盖亚"这首歌里面,正如 @午饭中勿扰 在 @我是小药药 "未完的《枯荣》"回贴中所言,林忆莲抛弃了以前的唱法,选择了很多"不美"的方式。直白叙述的歌词,林忆莲这首歌里几乎绝望的不遗余力的略带沙哑的唱腔,盖亚需要的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极致的演绎。
很早之前在油条上看了这张专辑的MV。由于当初对歌曲本身感受太浅,对于那些视频所呈现的场景已无多少印象。精心制作的MV所呈现的画面理应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制作团队的歌曲内容,但我的确是在不知所以地莫名沉浸于这张专辑后,反复听到现在才感受到了这首歌的生命。这种心情是与自己所热爱的歌者完全心灵相通的狂喜。
沧海桑田的前奏,凝重徐缓的钢琴,黑白纪录片似的背景声,歌者未出声,我已黯然。第一句歌词,林忆莲的沉吟,是对饱满的前奏恰到好处的承接。而第二句"为了你"毫不遮掩的深吸的换气声处理,反而自然完美地流露出了那份悲凉绝望。前奏和前两段歌词,呈现了一个悲凉绝望,甚至是悲壮的画面。第三段开始加入了明显的打击乐伴奏。电子鼓声和警示性的歌词,声声叩击着听者的神经和心灵。而这部分中间安排的那句 "太孤单,不可理喻的孤单" 将对世人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段骤然停止了所有打击乐伴奏,突显的提琴声完美衬托了这段内容上对前面警示性歌词意义的延续和升华。而安排在"你不明白,我的悲哀"之前突然转而连续快速的打击乐,以及紧跟着的柔美的女和声"我的悲哀" "你在伤害",则把这首歌定格为最后的凄凉和绝望。
附注:
其中关于音乐专业领域方面的描述只是个人理解,无绝对。之前看到部分莲的老歌迷表示莲不适合这种呐喊式唱法,当时很失落。但自己也不知如何像迷恋所有过往作品里莲那样完全地接纳这样的莲,这样的音乐。但是事实再次证明是我们辜负了莲。
这张专辑,这首歌,最近把我听得很悲悯。即便是听sidetrack,像 爱笑了 红眼眶 枯荣 都是这样的心情。
《盖亚》给我心灵上的共鸣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真诚丰满的音乐跟时下快餐商业作品当道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所以作为莲的歌迷,更有义务用心去倾听莲在说什么。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义务实际上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