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一九八八年十月,当时我在陕西师大中文系就读,系里有个“长风”文学社,有一天下午,文学社邀请当代著名作家邹志安来校给社员同学搞一次创作辅导讲座,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蜚声文坛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人看上去瘦一些,去很显精神,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没有半点盛气凌人的仪态。他不像一个大腕级作家,倒像一个非常朴素的乡村干部。记得他的讲座很是精彩,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后来,我陆续拜读了邹志安的许多小说,对他的艺术风格也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理性感受。有一次,我专程去省作协拜访他,当面向他谈了我对老他的小说的看法,我说:“邹老师,我认为你的艺术风格可以用,‘质朴机巧’这四个字来慨括,说得具体一些,你的创作风格就是深沉中包含明朗,朴素中时见幽默,遵颈舒畅中又有一种简约含蓄;许多小说从始至终弥漫着寓庄于谐的美术求。”我说得很肤浅,但他听得很认真,眉头一真紧邹着。他点点头,诚恳的说:“你说道理”,接着我们就在海阔天空的谝起来,我注意到他每一谈起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时,就很有激情,很有思想。临别时,他说:“你若有写好的文章,有机会拿来让我看看。”我不好意思的说:“只怕定得不好,让你见笑,”他摆了摆手,认真的说:“哪里说?我刚开始写那阵子,水平也很差,写作这事情,说难也不难,只要坚持结常写,笔头子会越来越利的。”
在邹老安老师的热情鼓励下,我正式开始了写作,搞稿,坚持一年下来,我愕然有十来篇文学作品发表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当我拿着自己的一些作品又去省作协见到邹志安老师时,他显得很高兴,同时,他双严肃的指出了我的作品中疏漏和不足之处,败笔这处,告诫我必须冷静头脑。扎实创作。他说得十分坦荡、真诚,我听后心悦诚服。我见他两只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脸上也流露着掩饰不住的倦容,于是就劝他保重身体。因为我知道他通常是在夜里三点钟就起床,漱洗、写文章。一边写几个小时,他听了我的话后,笑了笑,只说了声:“谢谢你。”
师大毕业后,我回到自己家乡的一所高中任教,由于我的家乡距西安较远,此后就和邹志安老师很少见面,1991年冬,我从《陕西日报》上得知在他家乡礼泉县深入生活,挂职任县委副书记,我便利用假日专程公费出国礼泉看望他,见面后,他对我说:“从学校走向社会,你会有不少新的生活感受的,对生活感受愈多,愈深刻,你就愈有可能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来。”我听罢头称是。记得那次我们分手时,他再三嘱咐我有什么发表的东西时,可让他先睹为快。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是难以预料的,还未等到我再写出什么文章给邹老师看,46岁正当创作盛年的他却于93年1月因病辞世了。噩耗传来,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真难以相信:“一个曾经写过九部长篇,三百多部短篇小说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大奖的著名作家,就这么从现实生活中突然消失了。如今,我和邹志安老师生死相隔,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但我时常想起他那智而独特的谈吐,想起他那清癯而挺拔的面容,我想,他的生命历程是短了一些,但人世间许许多多长寿而于世无人无益的人又怎能和他相比? 九泉之下的邹志安老师完全可以自豪的道一声:生命无悔!
魂兮,归来吧
后来,我陆续拜读了邹志安的许多小说,对他的艺术风格也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理性感受。有一次,我专程去省作协拜访他,当面向他谈了我对老他的小说的看法,我说:“邹老师,我认为你的艺术风格可以用,‘质朴机巧’这四个字来慨括,说得具体一些,你的创作风格就是深沉中包含明朗,朴素中时见幽默,遵颈舒畅中又有一种简约含蓄;许多小说从始至终弥漫着寓庄于谐的美术求。”我说得很肤浅,但他听得很认真,眉头一真紧邹着。他点点头,诚恳的说:“你说道理”,接着我们就在海阔天空的谝起来,我注意到他每一谈起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时,就很有激情,很有思想。临别时,他说:“你若有写好的文章,有机会拿来让我看看。”我不好意思的说:“只怕定得不好,让你见笑,”他摆了摆手,认真的说:“哪里说?我刚开始写那阵子,水平也很差,写作这事情,说难也不难,只要坚持结常写,笔头子会越来越利的。”
在邹老安老师的热情鼓励下,我正式开始了写作,搞稿,坚持一年下来,我愕然有十来篇文学作品发表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当我拿着自己的一些作品又去省作协见到邹志安老师时,他显得很高兴,同时,他双严肃的指出了我的作品中疏漏和不足之处,败笔这处,告诫我必须冷静头脑。扎实创作。他说得十分坦荡、真诚,我听后心悦诚服。我见他两只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脸上也流露着掩饰不住的倦容,于是就劝他保重身体。因为我知道他通常是在夜里三点钟就起床,漱洗、写文章。一边写几个小时,他听了我的话后,笑了笑,只说了声:“谢谢你。”
师大毕业后,我回到自己家乡的一所高中任教,由于我的家乡距西安较远,此后就和邹志安老师很少见面,1991年冬,我从《陕西日报》上得知在他家乡礼泉县深入生活,挂职任县委副书记,我便利用假日专程公费出国礼泉看望他,见面后,他对我说:“从学校走向社会,你会有不少新的生活感受的,对生活感受愈多,愈深刻,你就愈有可能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来。”我听罢头称是。记得那次我们分手时,他再三嘱咐我有什么发表的东西时,可让他先睹为快。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是难以预料的,还未等到我再写出什么文章给邹老师看,46岁正当创作盛年的他却于93年1月因病辞世了。噩耗传来,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真难以相信:“一个曾经写过九部长篇,三百多部短篇小说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大奖的著名作家,就这么从现实生活中突然消失了。如今,我和邹志安老师生死相隔,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但我时常想起他那智而独特的谈吐,想起他那清癯而挺拔的面容,我想,他的生命历程是短了一些,但人世间许许多多长寿而于世无人无益的人又怎能和他相比? 九泉之下的邹志安老师完全可以自豪的道一声:生命无悔!
魂兮,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