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57贴子:11,806
  • 8回复贴,共1

梁思成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IP属地:江苏1楼2013-04-06 22:05回复
    人物简介
    梁思成,为梁启超之长子,是李夫人所生,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梁思成先生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忆,梁思成“开玩笑说”,“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一天。”[1]梁思成建筑奖是为了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高我国设计水平而设立的,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并被定位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经国务院批准,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以表彰和奖励在设计创作中作出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杰出建筑师[2]。兄弟姐妹:梁思顺 梁思永 梁思忠 梁思庄 梁思达 梁思懿 梁思宁 梁思礼母亲:李蕙仙


    IP属地:江苏2楼2013-04-06 22:06
    回复
      2025-05-21 13:36:41
      广告
      出身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梁思成(1901.4.20~1972.1.9),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4]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梁启超曾经送给长子梁思成这样一副对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勇往直前。[5]1925年,梁启超得到一本重新出版的800多年前宋朝颁布的一部建筑书《营造法式》,当即托人带交给梁思成与林徽因,并在扉页上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先宠也,……遂以寄思成、徽因永宝之。”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管当时还看不懂书中的宋代建筑术语和内容,但父亲激励的话促使他们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愿望。


      IP属地:江苏4楼2013-04-06 22:08
      回复
        求学
        梁思成绘:周末是谈恋爱还是去教堂?[6]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获学士学位。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


        IP属地:江苏5楼2013-04-06 22:08
        回复
          莫宗江教授回忆说:当时梁思成就培养大家要有一股志气,中国人研究中国自己的东西当然应该达到世界水平。正是凭着这种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志气,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虽然工作艰苦,但却乐在其中。当他们借着老工匠的指点弄清楚了古建筑的某一处构造时,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当他们不顾污秽,爬梁攀架,在昏暗中发现一组宏大的斗拱时,会顿时忘却疲劳而欣喜若狂;当他们在古建筑上见到一个宋代《营造法式》上刊之有名的构件时,真像突然遇见久别的故人一样,引起长久的兴奋。他们不仅调查名刹古寺,同时还有意识地到山沟荒野里去发掘那些不见经传的民间遗迹。为此,梁思成、林徽因曾专程到晋汾一带调查,途经8县,还两次到北京四郊访古寻迹。1932年,他们夫妇二人在京郊八大处到香山的途中,发现在马路旁边,微偻的山坡上有3座小小的石佛龛,佛龛由几块青石板合成,貌不惊人,但都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霜,龛上的石雕呈现出南宋的遗风。梁思成赞赏这3座石龛:“分峙两崖,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异的快感和美感”(《平郊建筑杂录》)。巍峨的长城,嶙峋的古城楼,晨曦中的塔影,这些记录着中华民族不朽历史的胜迹都会给予人们以无尽的诗情画意,但是在建筑师眼里,除了诗情画意之外,还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触,梁思成把这称之为:“建筑意”。他们在调查中,就经常因为领悟到这种“建筑意”而兴奋。梁思成深深感到正是通过这些实地的调查和研究,培养了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由衷深情和对劳动创造的无比尊敬。经过对古建筑的长期调查研究,梁思成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的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古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在不长的时间里,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其他研究员刘敦桢教授、鲍鼎教授等共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此外,梁思成还负责编辑了《古建筑调查报告专刊》佛塔和元代建筑专辑,分别集中了这一时期调查过的数十座佛塔和元代建筑的珍贵资料。该专辑1935年完成,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开始显出了雏形,只因抗日战争而未及出版。 


          IP属地:江苏7楼2013-04-06 22:09
          回复
            家庭生活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8]
            梁思成与林徽因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业,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下午,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加老金家的聚会。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
            林洙与梁思成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洙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结婚照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里回忆说:“我经常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红漆双扇大门深锁,佣人把庭院入口的门闩打开,我就径自穿过内花园去找徽因。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泡上两杯热茶,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讲出来。我们有时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接着就转向彼此在文学、艺术和冒险方面的许多共同兴趣,谈谈对方不认识的朋友。”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关肇邺《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回忆说:“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4-06 22:11
            回复
              个人作品概述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使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梁思成建筑画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1937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出发去五台山寻找胜迹。他们经太原进入五台,骑着毛驴迂回在岖崎的山区,经过2天的搜寻,终于在第二天的黄昏走到豆村的佛光寺,发现在山腰上屹立着一座大殿,宏大的屋顶,深远的出檐,檐下疏朗而硕大的斗拱吸引住了梁思成,使他相信肯定这是一座辽代以前的建筑。他们立即开始作详细的调查。佛光寺中国营造学社确定了的国内存在的唐制木构建筑。殿顶上黑暗无光,檩条被千百成群的蝙蝠盘踞,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掠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经过对大殿结构、装修的仔细考查,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殿梁下的字迹,确定了大殿建于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第一座我国封建盛期的建筑遗迹,他们高兴异常,这时夕阳西下,佛光寺一片红光,他们拿出带去的所有食品、罐头,美美地饱餐一顿,以示庆祝。[9]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卢沟桥畔已燃起了抗战的烽火。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在林徽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论著1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3.
              I


              IP属地:江苏12楼2013-04-06 22:13
              回复
                梁先生是真的值得尊重的贤者,梁吧以后,也会有一个新的景象的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8-09 14:47
                回复
                  2025-05-21 13:30:41
                  广告


                  17楼2021-02-12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