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评剧吧 关注:868贴子:41,667

西路评剧该引起关注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路评剧唯一传承人张淑桂不止一次地说:“当年我的师父小蜜蜂跟我说,学吧,多学点,哪天我不在了我就都带走了。...如今我也70多岁了,西路有好多好听的调子,至今没唱出来,哪天我要是走了,那我师父口传心授教给我的这点西路评剧那可就都带走了,......。我希望你们都学传承下去。”
我们说的评剧完整的讲是通用的评剧既指东路评剧,实际上是包括西路评剧的。这样评剧才是完整的。但是现在对西路评剧应给予足够关注才是啊。吧友你们说呢?2013年初成立了张淑桂西路评剧研究会,希望大家关注:http://blog.sina.com.cn/u/3257608437


1楼2013-04-06 11:28回复
    河北地方戏曲——西路评剧 。
    西路评剧简介  西路评剧,是蹦蹦戏的一个支流,即西路蹦蹦。   西路蹦蹦的前身是京东地区民间秧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莲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对口彩唱的两小戏(一旦一丑);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前后,演变成三小戏。始盛行于玉田、丰润(西部)、三河、宝坻、香河、平谷和蓟县一带,并流动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东北辽沈一带。艺人三五成帮,以此乞食。   1958年始称为西路评剧。 西路评剧渊源  西路评剧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初年。当时,正是京剧和河北梆子在京津地区红红火火的时期。闯江湖的京剧、河北梆子和唱莲花落的艺人,在京津地区演出十分活跃。受其影响,渐渐北运河畔的一些农村,农民为了自娱自乐,也组织起了唱“莲花落


    IP属地:辽宁2楼2013-04-06 13:19
    回复
      评剧,如今已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提起评剧的历史源头,人们自然会想到唐山。这也是没错的。因为唐山是“东路评剧”的发祥地,而现在流行的评剧基本上也是在东路评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评剧的历史源头不仅是唐山,曾诞生在北运河畔京津地区的“西路评剧”,同样是评剧历史长河的另一个源头。   西路评剧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初年。当时,正是京剧和河北梆子在京津地区红红火火的时期。闯江湖的京剧、河北梆子和唱莲花落的艺人,在京津地区演出十分活跃。受其影响,渐渐北运河畔的一些农村,农民为了自娱自乐,也组织起了唱“莲花落”的班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莲花落艺人将演唱的剧目,进行了“拆出”,也就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使莲花落完成了从曲艺形式到戏曲形式的变革,成了“蹦蹦戏”。为区别于唐山的蹦蹦戏,人们称其为北京蹦蹦戏、京东落子、西路评剧。初期,西路评剧的演员和班社主要活动在京津地区的通州、武清、蓟县、香河、宝坻一带农村。后来,在农闲时节,他们也到集市、庙会上卖艺。西路评剧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念白取京东语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响,高亢激昂,曲调富于旋律性,与唐山一带的东路评剧有着鲜明的区别。北运河畔的乡村里,涌现出了一批西路评剧早期的著名艺人,他们是:来凤仪(宝坻县人,艺名金叶子)、曹普(蓟县人,艺名人人乐)、王殿佐(香河县人)、赵满堂(通州人)、挑帘红(三河县人)等。  


      IP属地:辽宁3楼2013-04-06 13:21
      回复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金叶子、王殿佐等人,进入北京,拜著名北京莲花落艺人赵新桓为师。赵新桓(因其演出时在头上戴一抓髻,人称“抓髻赵”)是领取清朝钱粮的汉军旗人,唱莲花落是“玩票”,不为挣钱,就是喜欢,在京城演艺圈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与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一同进宫为慈禧太后同台演出过。有了赵新桓的支持,从北运河畔走进京城的农民艺人,开始在东安市场的小吉祥戏园演出。他们演出的《小姑贤》、《杨二舍化缘》、《顶锅》、《打狗劝夫》等剧目,带有浓郁的北运河乡土气息,内容通俗易懂,演唱生动活泼,很受市民大众的欢迎。西路评剧在京城站住了脚,相继又有多个班社从北运河畔的农村,进入北京,在天桥、后海和月坛等地专门开辟的“落子馆”演出,十分火爆。连有些河北梆子的演员,都加入了他们的班社,改行唱了蹦蹦戏。   清宣统三年(1911年),挑帘红、郭启荣、赵满堂一行十多人,应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这种北方的乡土艺术传播到了南方。回京时,又转道在山东济南府演出了一阵子,名利双收,很是风光。在郭沫若、老舍和刘绍棠等作家的文章中,都曾提到过看蹦蹦戏的情景。直至上世纪30年代,西路评剧火爆了几十年。   西路评剧的艺人,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思想上保守,艺术上缺少变革精神,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渐渐由盛而衰。上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的诸多班社,芙蓉花、白玉霜、喜彩莲等名家,相继进入北京,西路评剧抵挡不住这股潮流,渐渐在北京城里销声匿迹。有的西路评剧演员加入了东路评剧的班社。唐山蹦蹦戏则在不断变革中,成为评剧的主流。解放后,中国评剧院曾请回西路评剧的部分老艺人,挖掘整理了《花亭会》、《卖水》、《顶锅》等传统剧目,但已很少演出。“西路评剧”的唱腔,只偶尔在个别剧目的唱段中出现。


        IP属地:辽宁4楼2013-04-06 13:22
        回复
          最近接连看了几个张淑桂的演唱视频, 其中也包括楼主 @京昆评儿 在李兰舫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张淑桂演唱的夸手, 感觉到张淑桂已老, 唱腔已经不是那么有力了, 而接下来的西路评剧演唱就不一般 了 , 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张淑桂在宇扬评剧苑评剧王少安赶船中演出的二表嫂的唱段, 西路评剧是那么的绝, 说张淑桂是西路评剧的唯一传承人一点没有错, 至今, 那几出精典剧目, 花亭会 顶锅 卖水 杨二舍化缘等等唱段令我记忆犹新,声明一下 本人是绝对的西路评剧迷, 花砚茹的顶锅我看过几十次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4-06 13:27
          收起回复
            张淑桂现在老了, 评剧唱的一般了, 西路评剧还是很有力的, 一点也不走腔


            6楼2013-04-06 13:32
            收起回复
              重视起来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4-08 15:23
              回复
                关注西路评剧, 不能让西路评剧灭绝, 现在的西路评剧太可怕了


                IP属地:辽宁8楼2013-04-10 06:05
                回复
                  很小的时候,听过西路评剧<花亭会>,很好听。个人觉得唐山评剧团的李忆霞老师受西路评剧影响很深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4-10 07:13
                  收起回复
                    关注西路评剧


                    IP属地:辽宁10楼2013-04-11 07:21
                    收起回复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应呼吁政府相关部门重视起来,采取相应措施。


                      11楼2013-04-11 21:07
                      回复
                        顶帖!!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4-14 02:59
                        回复


                          IP属地:北京13楼2013-04-16 10:02
                          回复
                            应该请张淑桂权威人士做做报告,讲讲西路评剧的历史,起源、发生发展,现状,引起上边人重视。吧友对西路评剧的传承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意见交流交流。除了讲座以外,还能做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西路评剧。


                            14楼2013-04-19 13:15
                            回复


                              IP属地:北京15楼2013-04-19 17: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