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骘吧 关注:86贴子:825
  • 1回复贴,共1

【转】步骘生平事迹考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徐业龙
摘 要:步骘(177—247),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及重臣。东汉末年,步骘避难江东,单身穷困,饱尝艰辛,后来进入孙权幕府,于三足鼎立之际,步骘横戈立马,东征西讨,尽力为孙吴开疆拓土、绥和百越、镇抚蛮夷。步骘还先后数十次上疏孙权,荐贤良,刺奸佞,建议裁罢冗官,申明法度,多被采纳。赤乌九年(246),步骘代陆逊为丞相。作为淮阴步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在名将如云的三国时期,步骘文武兼备,风流儒雅,是辅佐孙权开创孙吴基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其经略岭南,都督西陵,功勋卓著,影响深远。
关键词:步骘 出将入相 经略岭南 都督西陵
中图分类号:K2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年代人才辈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美丽的一瞬,但在这璀璨的一瞬中有多少英雄人物登台亮相,后世常追思这些风云人物。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戏剧和民间文艺的原典资料。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电视、电影、游戏的常见题材之一。步骘是东吴出将入相的国家柱石人物,他开疆拓土,卓有勋绩,特别是经略岭南、都督西陵的辉煌功业影响深远。但步骘在《三国演义》里却不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以往学术界对于孙吴在岭南的统治及相关人物虽颇有关注,但多集中于对士燮、吕岱等的研究,对步骘的论述相当简略单薄。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步骘经略岭南、都督西陵及其它生平事迹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1、抱璞守志,博览书传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诸侯争战和民族冲突使得天下纷乱,不亦乐乎。许多英雄豪杰乘势而起,挺身而出,淮阴人步骘沿着古老的中国运河一路南行来到江东,并从这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时,江淮地区是曹魏与东吴争夺的焦点,曹魏曾经想迁移江淮地区的人口到北方,避免为东吴所用,结果却使江北诸郡县的居民反而纷纷渡江逃往江东,“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1],这片原本富庶的鱼米之乡几乎成为一块赤地,一片渺无人烟的景象。步骘(177—247),字子山,汉末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人。据《清河县志·步骘传》记载:步骘先世为秦汉之际有为将军,以功封为淮阴侯①,世居淮阴,衍为大族。动乱之际,步骘随着避难的队伍辗转来到江东,《清河县志·步骘传》记载了步骘当时的境遇:“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2]单身漂泊的步骘,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不得不与好友卫旌以种瓜营生。
步骘性情宽厚,儒雅深沉。当时,会稽郡②焦姓豪族有个叫焦征羌的人,为人放纵,欺压乡里。步骘与好友卫旌避乱于此,怕受其害,便共同修书带着瓜果去奉献求见。《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曰:“征羌方在内卧,驻之移时,旌欲委去,骘止之曰:‘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祗结怨耳。’良久,征羌开牖见之,身隐几坐帐中,设席致地,坐骘、旌于牖外,旌愈耻之,骘辞色自若。征羌作食,身享大案,肴膳重沓,以小盘饭与骘、旌,惟菜茹而已。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3]步骘饱经世态,识透人情,大有韩信忍辱胯下的气度。
困境之中的步骘抱璞守真,情志不移。《清河县志·步骘传》曰其“昼勤四体,夜诵经传,靡不贯览。”[2]勤奋好学,博览书传使步骘的学识益加广博,这也使他很快崭露头角,成为远近知名的青年才俊。据《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记载:“骘博研道艺,靡不贯览,性宽雅沈深,能降志辱身。岁馀,骘以疾免,与琅邪诸葛瑾、彭城严畯俱游吴中,并著声名,为当时英俊。”[3]P1215坎坷的人生经历、坚强的意志品格、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步骘后来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要条件。


IP属地:北京1楼2013-04-05 22:17回复
    2、镇守交州,绥和百越
    历史造就英雄,英雄借时势大展鸿图,全国性的大动荡最终把步骘推上了历史舞台。东汉建安五年(200),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好侠养士的孙权征召天下英才,饱尝艰辛的步骘进入孙权幕府出任海盐县令。步骘精明干练,屡有升迁,后来还担任车骑将军东曹掾③。建安十五年(210),步骘出领鄱阳④,从此开始了为东吴政权开疆拓土的军事生涯。据《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记载:“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⑤、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宾,自此始也。”[3]P1215吴巨与刘备是故交,并与之结成联盟。曹操以东汉朝廷名义委任士燮董督岭南七郡,借以与吴巨抗衡。赤壁之战后,孙权乘势派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迎接了步骘。苍梧太守吴巨本来已经投靠刘备,怀有异志,对步骘阳奉阴违。在士燮的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吴巨,夺取广信。士燮亦被迫宣布归顺东吴,向孙权称臣。
    步骘镇守并开发南方,他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于是在这里修筑城廓,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水经注·泿水》记载:“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畮,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消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4]吴宏岐先生指出:“建安二十二年,步骘重移交州、南海郡及番禺县于越城旧地,应该视为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一英明的举动,始为广州城市的正常发展重新赋予了生机。”[5]
    步骘在吕岱之前,镇守交州长达十余年,筑立城郭,绥和百越,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时的交州是扬、荆、益的战略大后方,对交州的争夺与控制事实上成为各派势力为巩固均势或完成统一的重大战略部署。段春鹏先生认为:“在孙吴确立对交州的统治过程中,步骘作为最初派往交州的官吏,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步骘迅速平定了交州的混乱局面,逐渐控制了当地的割据势力,为孙吴势力的介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孙吴的治理下,交州在经济、社会和中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步骘在其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则是不应该被忽视的。”[6]南越王赵佗约于公元前204年建国,增筑番禺城,后人称为“赵佗城”或“越城”。步骘把交州治所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后世称之为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7]步骘移治南海郡番禺县,进而控制了岭南形势。“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8]步骘斩杀吴巨以后带着两万水军顺流而下,下取南海。并在高要峡(今羚羊峡)与苍梧地方势力衡毅、钱博以及吴巨余部大战,次第清除,南海之滨终为孙吴政权的稳固领土。激烈的军事斗争加强了交州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对交州的开发。


    IP属地:北京2楼2013-04-05 2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