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体吧 关注:74贴子:1,176

回复:【道德经】诠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期待连载.......


17楼2013-04-02 00:02
回复
    还有呢


    18楼2013-04-21 00:48
    回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光是这两段话,文字都很简短,但是含意却是非常、非常的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里,你光从文字上面看,你是没办法解读的。为什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呢?一般我们都说,大家应该要明辨是非、好坏、善恶,怎么说知道美,会是一种恶事呢?为什么说知道善,也是一种坏事呢?
      师问大众:为什么?
      答:公开、沽名钓誉。
      师问:还有呢?
      答:分别心。
      师问:还有呢?
      这里讲的最主要的是说,老子他是深观整个宇宙人生的实相,他也深深看到万事万物,它本来是一体没有分别的,但是众生却硬是一定要用自我去把它划分开来,然后就界定出,自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欢的,就把它定为丑的、恶的、坏的。而这个区分呢?都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来区分。


      IP属地:广东19楼2013-05-01 10:39
      回复

        我们现在不是在讲哲学,大家要知道!每一个人,除非你是解脱者,除非你是像四果阿罗汉的这样一个解脱者。不然,每个人都是在二元对立。老子因为看到世间众生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个没完没了,讲出这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超越这个二元对立。所以,我们要了解!老子整个的思想核心是要我们超越二元对立,进入一体的世界,也就是《心经》、《金刚经》所讲的世界。我们现在慢慢来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就是说人类从自我的立场去界定,这朵花才是美的,那朵花是丑的;这朵大的花才是漂亮的,那朵小的花很丑。我们都从自我的立场去界定,而且人与人之间呢?又更是在那里二元对立的分别,什么官位才是神圣的,我这个职位是卑贱的;什么人才是圣人,我这个是卑微的。我们都一直在界定、划分,然后呢?就会,所要的就一直的去追;所不要的就一直的逃。为什么说一个人没办法契入涅盘解脱寂静的世界呢?你就一直不断的追你所要的,然后排斥你所不要的。而这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呢?它却是一体两面都有。
        对法界来讲,它是没有分别,平等善待一切众生。大花,你认为它漂亮;小花,你认为它丑。所以,当你走过路边的时候,看到那朵小花,你根本理都不理它一眼。如果是一朵漂亮的玫瑰花,哇!你就在那里赞叹它,甚至想要把它摘回去藏为私有。我们的心常常是这样喔!看到好的就要抓,看到不好的,根本就不理睬。但是对法界来讲呢?不管是大的玫瑰花,或是小小的一朵花,法界都完全平等善待它们。对法界来讲,外相虽然有大花、小花之分,但是完全都平等。


        IP属地:广东20楼2013-05-01 10:42
        回复

          那人类呢?就把它贴上标签,这个才是美的,那个是丑的。如果我们把它贴上这样的标签。你看,我们就在那里忙不完了啦!你就在那里忙得没完没了啊!这就是“斯恶矣”。我们的心就不单纯了啦!我们的心就渐渐的丑陋了啦!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个“善”,不是说,连杀人也不知道它的好坏。不是那一种善恶啦!这个“善”就是说,你都是从“自我”去界定,符合你意思的,你就认为是善的;不符合你意思的,你就认为是恶的。像这样的话,“斯不善矣”,因为你的内心是从贪、瞋出发,所以你的内心也是丑陋的,你的内心是充满着贪、瞋的,符合你意思的,你就认为是善;不符合你的意思,你就认为是恶。
          所以你看!这一段话很简短,但是它已经道出众生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划分出种种的界线,然后作茧自缚。只要有界线,就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线,你的痛苦就苦不完啦!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相对论”啊!我们讲说相对,你树立一个“对”的出来,同时那个“错”的,就被你划分出来;你树立一个大的,小的就被你划分出来。你把自已标榜为大乘,那你就贬斥那些跟你不同的人为小乘;你把自已标榜为圣人,那些你认为境界跟你不相符合的人,你就把他贬为凡夫。
          “有无相生”就是,你如果立一个“有”出来,“无”就被你标立出来、被你划分出来;如果你立一个“难”,然后一个“容易”的就会出来。这就好像说,你认为白天是美的,在这个当下你喜欢白天的美,同时你已经认为黑夜、晚上是丑的,你不喜欢晚上。你有立一个出来的话;你有喜欢一个出来的话,那另外一个你不喜欢的,你就会把它独立出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这样喔!人类一界定出一个“高”,然后另外一个“低”就被标出来。
          现在我们来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说这一条线是长还是短?没有比较,我们就没办法说它是长、是短。如果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是甲这一条线;这是乙这一条线。刚才单独甲这一条线的时候,我们没办法比较它是长、是短,那现在跟乙比起来的话,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认为甲是比较长,乙是比较短。


          IP属地:广东21楼2013-05-01 10:42
          回复

            第二种情况,甲这个人,我一比的话,甲的那个我慢就出来了,觉得比别人高、比别人大、比别人好。再来丙又出来了,甲跟丙比起来,甲又变矮了。哇!比别人矮一截啊!这时候甲的自卑就出来了。当比别人高的时候,就产生我慢;当自认为比别人矮一截的时候,就充满着自卑。那你看!这个长、短,它有没有绝对的标准?本来单独存在的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长短之分啦!
            第三种情况,我们现在假设,一个男人在家庭里面,他认为:“太太要听我的、小孩子要听我的,我是一家之主啊!”就像一个大法官,大家都要听他的。所以,在家里大男人的那一种气焰就会出来。但是,当有一天来了一个大法师、大法王,他心目中所崇拜的一个偶像出来的时候,哇!他又是屈膝卑躬,变成了很自卑。
            这个就是说,你都只是在外相上比较长短、大小。法界呢?是没有所谓长短、大小的,全部都是平等的。你能不能来到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不要去做人我比较。每一个人,事实上这些长短,都是人类把它贴上去的标签。我们能不能不要去贴这些标签,把这些名相都去除掉。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乙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甲也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管外表标示什么样的大法师、大法王,一样都是宇宙里面一个众生,大家都是平等的。能不能来到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那些呢?你如果能够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那刚才所讲的自卑、我慢才会消失,你的心才会来到尊敬一切众生。
            老子一直要我们超越那些二元对立、那些名相,那些分别、比较,都是人类狭窄的视野、狭窄的心胸去界定出来的。如果你有那一种比较心的话,你就常常这样:比到比你小的,你就我慢;比到比你大尾的,你就自卑。所以,你的心都不会解脱自在。能不能来到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这就是这一章所要讲的深义。


            IP属地:广东22楼2013-05-01 10:43
            回复

              太阳如此的在普照着大地;如此的在展示着,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但是众生看不到,然后就在那里一直很认真的要修,修…修什么“光明想”啊!在打坐里面要看到什么禅相啊!这个光点要多亮啊!要维持多久啊!这个亮度要多大啊!所以你看,你如果在那里一直很认真的修,要修出一个“光明想”出来;要在禅相里面修出一个太阳出来,这就是有为法一直在修啦!修到后来怎么样?你的阳光会比这个太阳还大吗?
              当有一天,你真的看到整个法界存在的实相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再怎么认真修;再怎么修什么“光明想”那些,不会比太阳大的啦!到后来你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为”啊!“无为”?太阳本来就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在那里修“光明想”。太阳本来就存在,你不需要去造作啊!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实相,然后不承认它,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就一直在那里颠倒梦想的构筑梦幻世界。你一直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有一天你发现到,事实存在就是这样——法尔如斯的存在——整个法界都是如实的存在,它是超越一切语言、文字的。这时候,你才会来到“无为”。所以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啊!他看到这些实相之后,不会在那里颠倒梦想,而“行‘不言’之教”!
              再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几句非常重要、非常漂亮,希望大家好好的去体会,然后能够实际的做出来。
              “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就是说他看到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展现出来的——天、地,就好像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事实上真实的存在也是这样,天、地就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不断的一直在养育着我们。有上过《阿含解脱道》课程,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都有播放这些幻灯片,你看!地球如此无条件、无所求的,承载、承担一切众生;养育一切众生。太阳也是如此的在普照着我们,我们所有生命的能源都是来自太阳;我们所有生命的总能源都是来自太阳,但是我们却没有去感恩过太阳。“万物作焉而不辞”,地球、太阳、地、水、火、风,如此默默的在养育我们、在养育一切众生,而且不辞辛劳。
              “生而不有”,从有天地以来——地球这样默默的承载、默默的播种、默默的养育众生。太阳呢?每天日出日落不断地把阳光普照、送到我们地球上来养育众生,不辞辛劳,然后又“生而不有”,养育一切众生呢?又不去主宰,不占为己有。只有天、地、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是“生而不有”这一种精神喔!我们一般父母亲,生了小孩子之后,就怎么样?我的心肝宝贝,我的、我的啦!那个我、我所就会抓得很紧。但是不管你的小孩,或是你的父母亲、你的祖先,全部都是法界、大自然的子女啊!而整个大自然如此的在养育着我们,又“生而不有”,不会去占据你、不会去抓取你、不会去主宰你,让你自由自在的活着。


              IP属地:广东24楼2013-05-01 10:47
              回复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法界、大自然对众生这么多的贡献,每分、每秒你都要“地、水、火、风”的养育,但是从来太阳不会去跟你炫耀:“你看!我功劳多么大、我多么伟大,我对你们多么重要!”从来没有耶!你从小到现在,太阳有没有跟你炫耀,它很伟大。地球有没有跟你们炫耀,它很伟大。所以你看!真正在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这整个法界呢?从来不会跟你居功。想想我们自己,做一点事情,那个我是、我能、我慢就出来了。这些都要慢慢去体会喔!
                事实上,这里讲的就是那些解脱者,他们是现观整个法界所展现出来的,真的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啊!所以,佛陀一直讲无我、无我。你真的要体证无我,一定要现观法界这些啦!你在经典文字、你在禅相里面,你绝对没办法做到无我的啦!真正展现无我的是法界啦!所以你看,“功成而弗居”啊!整个大地如此的在化育、在长养众生,让我们自由的奔跑;让我们能够做什么。但是呢!从来不居功,不会向你邀功啊!
                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都是默默的在奉献、默默的在承担、默默的在做。我们能不能去感受?能不能去体会?光是这一段,你如果能够好好去体会的话,那你要迈向解脱会很快!很快!因为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当你真正体会到整个法界,对我们生命的重要的时候,你会深深的生起惭愧心跟感恩的心。
                因为你从小到现在,很少真正去看到、去感恩这个法界对我们的重要“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都是在告诉我们,法界对众生的那一种默默的耕耘、默默的奉献,众生不知道也无所谓;众生不知道感恩也无所谓,还是默默的去做。你能不能做到这样的精神?有时候你想想看,假如你就像大地这样任众生踩踏,你承载着众生、养育着众生,众生不但没有来感恩你,还不断的在破坏你、在踩踏你;还吐痰、大小便;还这样在蹂躏你。那你看看,你能不能做到没有瞋心、没有怨尤。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整个法界的无我、无私啊!
                人类常常都是站在一种自我的优越感,认为说,我们人才是有情的啊!这个山河大地是无情的啊!这个哪有什么重要?人类都站在我慢的立场来轻视其他的,包括我们真正的天地父母,我们都是如此的在践踏、轻视。当你践踏、轻视的时候,你怎么了悟生死大事;你怎么去体会到“生从何来”。你不知道“生从何来”,你又怎么了悟“死往何处去”呢?你怎么能大安心、大自在呢?老子很简短的讲这些,都是希望我们了悟生死大事,要去看到整个法界所展现出来,这一种无我、无私的精神喔!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整个法界、大自然一直在默默的养育众生,但是从来不居功啊!“夫唯弗居”,就是从来不居功、不炫耀啊!“是以不去”,这是跟世间法来对比啦!众生…,如果说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有所成就之后,就沾沾自喜要人家标榜啦!表扬啦!那你看,你的功绩、功劳再怎么大都会像昙花一现。而且除了昙花一现之外,还有人在背后就会开始…有人羡慕你,就会有人嫉妒你;有人把你立一个牌子、立一个功绩;有人就会设法把它去除,世间就是如此。但是,如果你真的体会到天地这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你也会默默的去做,觉得该做的就去做,然后不居功,也不炫耀。你有这一种无我、无私精神的话,“是以不去”,你的生命才会超越时空,你才能够真正发挥出生命的意义啊!


                IP属地:广东25楼2013-05-01 10:48
                回复
                  境之主?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3-05-02 10:23
                  收起回复
                    记号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4-07-10 22:06
                    回复
                      不明觉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07-22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