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都是转载
作者:李丽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4 更新时间:2011/12/19 评剧是风靡全国的大剧种之一。老幼妇孺几乎没有不知道评剧的。当代的人们也都知道马泰、魏荣元、新凤霞、小白玉霜等这些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史人,而评剧的诞生却与乐亭县有着直接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发展和演变确实受到过乐亭大地的滋润,其萌芽、改良和创新也是在乐亭这块土地上开始的。 评剧的前身是"蹦蹦戏",后来称"莲花落",也称"落子"。"莲花落"的"落"字与乐亭县的"乐"字发音是相同的。 莲花落盛行于清光绪年间,是从乐亭大鼓脱胎而来的。最初的莲花落表演很简单,大都是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手打竹板,且唱且舞,表现剧情,描绘人物,刻画场景也很简单。这就是评剧的雏形和萌芽。 评剧的产生,与乐亭崔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崔家是皇族,也是富豪。崔家的崔佑文酷爱民间艺术,他家先后组建了乐亭皮影班、乐亭大鼓班、河北梆子班等艺术班社,广招人才,常年供养,为他家服务并显示他家的财势。光绪十年(1885年),他家又着手组建了"莲花落班",招募了二十人作为莲花落班的演员。其中就有评剧的创史人成兆才。自此,莲花落班成了一个崔家的艺术新班社。 初期的莲花落班,仍然是一个独唱或二人对唱的形式,主要是为河北梆子唱帽戏,也就是垫场戏。由于莲花落的唱腔基于乐亭民歌,曲调优美,唱词通俗,很受乐亭县广大群众的欢迎。观众人数越来越多,最后观众人数超过了河北梆子。莲花落也由原来的垫场戏就成了压轴戏,显示了莲花落的艺术价值和快速发展的趋势。崔家看到莲花落的发展前景,就又招募了十几名十岁左右的小孩学唱莲花落,成为乐亭评剧史上第一个科班。崔家又为这一科班明确了文戏教师和武戏教师,教授学徒,使莲花落很快兴盛起来,逐步向评剧演变。
作者:李丽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4 更新时间:2011/12/19 评剧是风靡全国的大剧种之一。老幼妇孺几乎没有不知道评剧的。当代的人们也都知道马泰、魏荣元、新凤霞、小白玉霜等这些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史人,而评剧的诞生却与乐亭县有着直接的、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发展和演变确实受到过乐亭大地的滋润,其萌芽、改良和创新也是在乐亭这块土地上开始的。 评剧的前身是"蹦蹦戏",后来称"莲花落",也称"落子"。"莲花落"的"落"字与乐亭县的"乐"字发音是相同的。 莲花落盛行于清光绪年间,是从乐亭大鼓脱胎而来的。最初的莲花落表演很简单,大都是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手打竹板,且唱且舞,表现剧情,描绘人物,刻画场景也很简单。这就是评剧的雏形和萌芽。 评剧的产生,与乐亭崔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崔家是皇族,也是富豪。崔家的崔佑文酷爱民间艺术,他家先后组建了乐亭皮影班、乐亭大鼓班、河北梆子班等艺术班社,广招人才,常年供养,为他家服务并显示他家的财势。光绪十年(1885年),他家又着手组建了"莲花落班",招募了二十人作为莲花落班的演员。其中就有评剧的创史人成兆才。自此,莲花落班成了一个崔家的艺术新班社。 初期的莲花落班,仍然是一个独唱或二人对唱的形式,主要是为河北梆子唱帽戏,也就是垫场戏。由于莲花落的唱腔基于乐亭民歌,曲调优美,唱词通俗,很受乐亭县广大群众的欢迎。观众人数越来越多,最后观众人数超过了河北梆子。莲花落也由原来的垫场戏就成了压轴戏,显示了莲花落的艺术价值和快速发展的趋势。崔家看到莲花落的发展前景,就又招募了十几名十岁左右的小孩学唱莲花落,成为乐亭评剧史上第一个科班。崔家又为这一科班明确了文戏教师和武戏教师,教授学徒,使莲花落很快兴盛起来,逐步向评剧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