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史学方面的成绩,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为开端,以脱脱所主编的宋辽金三史为收尾。这四部书都是不朽之作。 《文献通考》的价值,次于唐朝杜佑的《通典》而优于宋朝郑樵的《通志》。次于《通典》,是不够精简。优于《通志》,是题外的话很少。关于宋朝的制度,这部《文献通考》又每每详于《宋史》各志。
在性质上,《文献通考》只不过是一部史料汇抄,不算著作。倒是《通志》上的各篇的“略",提纲挈领,一气呵成,值得清儒章学诚加以推崇。在这个意义上,陈栎的《历朝通略》以仅仅四卷的篇幅,能够把以前各朝之史说个大概,颇像今日的《中国通史》。这是唐宋的人所不曾做到的一件工作。
写历史写得长,不难;写得短,很难。有一部编年体的《宋史全文》,现存三十六卷,著者的姓名今已无考,其人可能是宋末元初的人。书中的北宋部分,由删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成;高宗孝宗两代,由删节留正的《中兴圣政草》而成;光宗宁宗理宗三代,似乎并无蓝本可以依据,全由著者自己搜集各种材料来写出的;度宗以后,有录无书,大概是著者不曾来得及写,便得病而死。
脱脱所主编的《宋史》,共有四百九十六卷,在纪传体的各部正史之中卷数最多。有人以它的卷数之多为缺点。金毓黻说,这正是它的长处。我也认为如此。所谓正史,实际上只是第二手的史料。史料,本是越多越好。宋朝的历代皇帝,生时有“日历”,死后有实录(除了理宗、度宗、端宗、恭帝、帝昰、帝昺),因此而保存在临安的史料特别多,都被伯颜一股脑儿由海船运到了大都去。奇怪的是,为什么等候到了元朝快亡之时才交给脱脱及其属僚贺惟一等人“仓卒成书"?原因是,元朝君臣事先不知道元朝会亡得那幺快,同时又想慎重其事,于是耽搁了几十年,拖到至正年间群雄蜂起以后,才又不得不草草了事。另一原因,是宋朝遗老肯出仕于元朝的极少,金朝遗老又甚不明了南宋的故实,元朝自己的大臣什九为蒙古人,不懂汉文。
在性质上,《文献通考》只不过是一部史料汇抄,不算著作。倒是《通志》上的各篇的“略",提纲挈领,一气呵成,值得清儒章学诚加以推崇。在这个意义上,陈栎的《历朝通略》以仅仅四卷的篇幅,能够把以前各朝之史说个大概,颇像今日的《中国通史》。这是唐宋的人所不曾做到的一件工作。
写历史写得长,不难;写得短,很难。有一部编年体的《宋史全文》,现存三十六卷,著者的姓名今已无考,其人可能是宋末元初的人。书中的北宋部分,由删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成;高宗孝宗两代,由删节留正的《中兴圣政草》而成;光宗宁宗理宗三代,似乎并无蓝本可以依据,全由著者自己搜集各种材料来写出的;度宗以后,有录无书,大概是著者不曾来得及写,便得病而死。
脱脱所主编的《宋史》,共有四百九十六卷,在纪传体的各部正史之中卷数最多。有人以它的卷数之多为缺点。金毓黻说,这正是它的长处。我也认为如此。所谓正史,实际上只是第二手的史料。史料,本是越多越好。宋朝的历代皇帝,生时有“日历”,死后有实录(除了理宗、度宗、端宗、恭帝、帝昰、帝昺),因此而保存在临安的史料特别多,都被伯颜一股脑儿由海船运到了大都去。奇怪的是,为什么等候到了元朝快亡之时才交给脱脱及其属僚贺惟一等人“仓卒成书"?原因是,元朝君臣事先不知道元朝会亡得那幺快,同时又想慎重其事,于是耽搁了几十年,拖到至正年间群雄蜂起以后,才又不得不草草了事。另一原因,是宋朝遗老肯出仕于元朝的极少,金朝遗老又甚不明了南宋的故实,元朝自己的大臣什九为蒙古人,不懂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