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种玉米吧 关注:34贴子:400
  • 2回复贴,共1

元朝史学成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自黎东方《细说元朝》


1楼2013-03-28 14:25回复
    元朝在史学方面的成绩,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为开端,以脱脱所主编的宋辽金三史为收尾。这四部书都是不朽之作。 《文献通考》的价值,次于唐朝杜佑的《通典》而优于宋朝郑樵的《通志》。次于《通典》,是不够精简。优于《通志》,是题外的话很少。关于宋朝的制度,这部《文献通考》又每每详于《宋史》各志。
      在性质上,《文献通考》只不过是一部史料汇抄,不算著作。倒是《通志》上的各篇的“略",提纲挈领,一气呵成,值得清儒章学诚加以推崇。在这个意义上,陈栎的《历朝通略》以仅仅四卷的篇幅,能够把以前各朝之史说个大概,颇像今日的《中国通史》。这是唐宋的人所不曾做到的一件工作。
      写历史写得长,不难;写得短,很难。有一部编年体的《宋史全文》,现存三十六卷,著者的姓名今已无考,其人可能是宋末元初的人。书中的北宋部分,由删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成;高宗孝宗两代,由删节留正的《中兴圣政草》而成;光宗宁宗理宗三代,似乎并无蓝本可以依据,全由著者自己搜集各种材料来写出的;度宗以后,有录无书,大概是著者不曾来得及写,便得病而死。
      脱脱所主编的《宋史》,共有四百九十六卷,在纪传体的各部正史之中卷数最多。有人以它的卷数之多为缺点。金毓黻说,这正是它的长处。我也认为如此。所谓正史,实际上只是第二手的史料。史料,本是越多越好。宋朝的历代皇帝,生时有“日历”,死后有实录(除了理宗、度宗、端宗、恭帝、帝昰、帝昺),因此而保存在临安的史料特别多,都被伯颜一股脑儿由海船运到了大都去。奇怪的是,为什么等候到了元朝快亡之时才交给脱脱及其属僚贺惟一等人“仓卒成书"?原因是,元朝君臣事先不知道元朝会亡得那幺快,同时又想慎重其事,于是耽搁了几十年,拖到至正年间群雄蜂起以后,才又不得不草草了事。另一原因,是宋朝遗老肯出仕于元朝的极少,金朝遗老又甚不明了南宋的故实,元朝自己的大臣什九为蒙古人,不懂汉文。


    2楼2013-03-28 14:25
    回复
      《辽史》只有一百六十卷。辽朝的官方材料与民间书籍,大多数或散或毁于辽末的丧乱。脱脱等人所依据的,仅为耶律俨所编的《实录》七十卷与陈大任所著的《辽史》,对当时现成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诸帝的《实录》、有关对辽和战的宋臣的传记,以及《契丹事迹》等书,一概不曾参考。然而,这部元朝官修的《辽史》,仍不失为一部正史,足以与《宋史》相参证,永不可废。它的平实,较之宋人叶隆礼所编的《契丹国志》,有过之而无不及;虽则论取材的丰富,略逊一筹。
        脱脱等人所修的《金史》,在三史之中是最好的一部。金朝的年代,不及辽朝的一半,而《金史》的篇幅仍有一百三十五卷。它的内容,“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金史》之所以能够如此之好,应该归功于金朝遗老王鹗与元好问二人。王鹗是曹州东明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的状元,于蔡州城破之时,被张柔救了命,带回保州(保定),其后当了忽必烈可汗的“翰林学士承旨"。张柔献出在蔡州所获得的金朝实录,王鹗向忽必烈建议设立一个机构,纂修金史,蒙准。可惜王鹗年事已高,在至元十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这机构不曾能够完成任务。然而实录已获保存,而且有了初步的整理。元好问是太原秀容人,北魏皇帝的苗裔,金宣宗兴定五年的进士,于金亡以后隐居,一度向张柔借用实录来自著金史,不曾借到,便自建一座“野史亭",独力搜寻史料,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稿子,其后成为脱脱等人主修《金史》时的蓝本。
        元好问不仅有功于《金史》,也有功于《元史》。在他的文集《遗山先生文集》之中,有不步关于元朝人物的碑传。
        真定(正定)人苏天爵写了一部《国朝名臣事略》,把木华黎等四十七人的事迹一一记载了下来。以后明朝宋濂主编《元史》之时,便用了这部《国朝名臣事略》作为蓝本之一。
        苏天爵又编了一部《国朝文类》,其中除了各家的诗文以外,有王鹗等人替元朝历代皇帝所写的诏二十六篇,册文十六篇,制五十三篇;他们呈给皇帝的奏议十篇,表二十六篇;他们所写的有关元朝人物的碑文十四篇。在这十四篇碑文之中,最为西洋学者所重视的,是阎复的《驸马高唐忠献王碑》与虞集的《高昌王世勋碑》。(高唐忠献王是汪古部长阿刺兀思剔吉忽里的曾孙,阔里吉思。高昌王,指畏吾儿国的帖睦儿补化;“世勋",是详叙自从该国的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归顺成吉思可汗以来,历代子孙的勋绩。)
        虞集是宋朝虞允文的五世孙,元朝吴澄的学生,在成宗铁木耳可汗之时,由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升国子助教、博士监;于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可汗之时及其以后再升太常博士、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国子司业、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他和赵世延奉命同修《经世大典》。这《经世大典》在体裁上仿照《唐会要》,共有八百卷之多。可惜原书久已散失,只有一部分被保存在《永乐大典》之中。


      3楼2013-03-28 14: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