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人认为曹操派刘备出征,并且没有追回刘备是想感化刘备,所以没有对刘备狠下杀手。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曹操此时面临袁绍、刘表、孙策的多方压力,肯定是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像魏种那样在兖州抛弃过他的人都饶恕并且封官,对刘备,他或许真的很想争取。
但是他却小看了刘备的野心。
其实说来说去,刘备的野心在当时也很难说有多大,但是要看在什么方面。
一句话,要说当时刘备就想到日后和曹操争天下,我认为还是高估刘备了。
但是,徐州。
还是徐州,刘备至少要割据徐州的野心。
因为刘备觉得徐州是他应得的,那是陶谦给他的,后来被吕布和曹操夺去,现在曹操既然杀了吕布,就理应把徐州还给他,然后他再和曹操结盟联手打天下,至于以后,我想刘备还是想奉曹操为主,就像当年的韩信一样,刘备大概想封个王位,也就是光宗耀祖了。
但是曹操对刘备的安排显然不是这样的,他觉得刘备应该和荀彧荀攸张辽等人一样成为他的打工仔,而不是合伙人,所以他不可能把费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徐州再还给刘备。
所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曹操觉得他很信任刘备,已经厚待了刘备,刘备应该对他感恩戴德为他打天下,后来刘备叛出徐州,让他很受伤,也很委屈;
对刘备来说,他觉得徐州是自己应得的,而曹操什么都给他,就是不给他最想要的那个赏赐,所以他也很受伤,也很委屈。
于是本来可以携手共进的两个当世英雄最终走向了宿命的对立面。
就像当年的刘邦和韩信。
我至今仍然深信,刘邦在内心深处是不想杀韩信的,否则无以解释他把韩信带到京城软禁多年都没有动手,还封了韩信一个淮阴侯,在韩信不给他的亲信樊啥等人面子的时候也没找韩信算帐。
同时我也深信,韩信对刘邦并无反叛之心。否则无以解释为什么他面对刘邦屡次束手就擒而不是以刀剑说话。
说到底,仍然是两人互不理解对方心底最想要的是什么。
对韩信来说,他觉得自己很委屈,他不过想成为一个王,可以有自己一片小小的天下,他同时认为他的战功足以封王。
可是刘邦也很委屈,他可以给韩信高官厚碌,金钱美人,可是就是不能给他封国,因为那样就是国中之国。
最后两个英雄也是走向了历史的悲剧。
或许,这就是人性的悲哀和无奈吧。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曹操此时面临袁绍、刘表、孙策的多方压力,肯定是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像魏种那样在兖州抛弃过他的人都饶恕并且封官,对刘备,他或许真的很想争取。
但是他却小看了刘备的野心。
其实说来说去,刘备的野心在当时也很难说有多大,但是要看在什么方面。
一句话,要说当时刘备就想到日后和曹操争天下,我认为还是高估刘备了。
但是,徐州。
还是徐州,刘备至少要割据徐州的野心。
因为刘备觉得徐州是他应得的,那是陶谦给他的,后来被吕布和曹操夺去,现在曹操既然杀了吕布,就理应把徐州还给他,然后他再和曹操结盟联手打天下,至于以后,我想刘备还是想奉曹操为主,就像当年的韩信一样,刘备大概想封个王位,也就是光宗耀祖了。
但是曹操对刘备的安排显然不是这样的,他觉得刘备应该和荀彧荀攸张辽等人一样成为他的打工仔,而不是合伙人,所以他不可能把费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徐州再还给刘备。
所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曹操觉得他很信任刘备,已经厚待了刘备,刘备应该对他感恩戴德为他打天下,后来刘备叛出徐州,让他很受伤,也很委屈;
对刘备来说,他觉得徐州是自己应得的,而曹操什么都给他,就是不给他最想要的那个赏赐,所以他也很受伤,也很委屈。
于是本来可以携手共进的两个当世英雄最终走向了宿命的对立面。
就像当年的刘邦和韩信。
我至今仍然深信,刘邦在内心深处是不想杀韩信的,否则无以解释他把韩信带到京城软禁多年都没有动手,还封了韩信一个淮阴侯,在韩信不给他的亲信樊啥等人面子的时候也没找韩信算帐。
同时我也深信,韩信对刘邦并无反叛之心。否则无以解释为什么他面对刘邦屡次束手就擒而不是以刀剑说话。
说到底,仍然是两人互不理解对方心底最想要的是什么。
对韩信来说,他觉得自己很委屈,他不过想成为一个王,可以有自己一片小小的天下,他同时认为他的战功足以封王。
可是刘邦也很委屈,他可以给韩信高官厚碌,金钱美人,可是就是不能给他封国,因为那样就是国中之国。
最后两个英雄也是走向了历史的悲剧。
或许,这就是人性的悲哀和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