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瓦吧大神全言在乒吧的帖子《男子乒坛24年回顾:名将、比赛、格局、风格与其他……》,施拉格章节
施拉格,是个神奇的人。
如果要楼主以一个外号、词语来概括各路乒坛名将的话,综合各球迷意见后我会这么取:
瓦尔德内尔——乒坛王者;
孔令辉——乒坛王子;
刘国梁——智多星;
马琳——拼命三郎;
王励勤——大力王;
王皓——横打王;
格林卡——暴徒;
佩尔森——活化石;
……
对于施拉格,我脑袋里想来想去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天才”。
以这个来看,施拉格在乒乓球上面的天才,绝对是罕有能及的。为啥?如果你知道施拉格的成长经历的话,大概会由衷地感慨:丫的人和人真是不能比的啊!
下面请看详情。
1972年9月28日XX时XX分XX秒,施拉格诞生在了奥地利这个美丽而充满艺术的国家。这里,曾经并且现在仍然算是欧洲音乐界、艺术界的中心之地;这里,也曾经并且现在仍然算是欧洲旅游界的最佳场所。阿尔卑斯山脉雄伟地矗立在欧洲中心,虽然不如喜马拉雅、安第斯那般巍峨耸立,但是,对于小小的奥地利来说,能坐拥欧洲心脏地带,这座山脉已经算是上帝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
然而,这个国家,却一向是重文轻武的场所。
当海顿、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河畔奏响或创作各种悠扬的乐曲时,另一面,奥地利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实在令人无语至极。以人种民族而言,奥国人和其北临——德国人同为日耳曼族,所以两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合而为一,但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完全不搭调。简而言之,德国人严谨、庄重、富于机械性,而奥地利人则浪漫、随意、充满艺术性。于是,当德国人称霸欧洲、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后,奥地利人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法国、德国、俄国甚至意大利人打败,结果偌大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肢解,最后成为了今天的小奥地利。
竞技体育,可以算是另一种军事行为。因为这里需要纪律、需要训练、需要出征、需要荣耀,那么,除了军队,哪个领域会和其如此相近呢?所以干这一行,太浪漫的文艺青年总是混得不好,于是,以乒乓球而论,奥地利身边尽是强国——比如曾经的巨无霸、近乎垄断乒乓球体育的匈牙利,然后是德国,然后法国,而奥地利呢?唱着小曲、画着艺术,不亦乐乎。
除此外,奥地利人对于乒乓球的兴趣,那不是一点点冷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偏向喜爱的运动,偏偏乒乓球实在不是奥地利人民的菜,全国上下滑雪啥的挺盛行,乒乓球——抱歉,没那个传统。
这,就是施拉格的家乡,一个乒乓球被打入冷宫的国度。
然而,一系列神马浮云之类的原因,让小施拉格最后选择了乒乓球这项运动。
据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施拉格他爸是个乒乓球教练,然后超喜欢乒乓球,只是水平吧……可能是能虐我等众吧友的级别。不甘心的他决定将自己的爱好传给儿子,于是从小便教儿子打球,最后打着打着,打出了奥地利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这情况跟盖亭、孔令辉、张继科等和他老子的情况比较相近,所谓“世家大族”,手艺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问题是,以奥地利之乒乓球基础,大概全国打场比赛也就那么些人参加,水平还可能是我大中华二流省队的级别,想打出点成绩,貌似不大现实。
当年汉城奥运会女单冠军陈静去宝岛台湾打球,最大的抱怨就是球友水平太低,根本训练不上去。施拉格在奥地利这种地方,从小会跟神马水平的球友打咱们可想而知。球友不行,国家不支持,群众也不理解,要在这种国家成长,其难度大概就是要在我大湖南地区培养出一个乒乓球国家队水平选手差不多。
然而,施拉格最后却成功了。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从这个世界里走出来的,因为我既没有找到他去德国瑞典打联赛的记录,也没有类似王大勇这般中国外援教练指导的经历,而如果你知道他这一路是怎么上来时,估计会吐死去。
施拉格,是个神奇的人。
如果要楼主以一个外号、词语来概括各路乒坛名将的话,综合各球迷意见后我会这么取:
瓦尔德内尔——乒坛王者;
孔令辉——乒坛王子;
刘国梁——智多星;
马琳——拼命三郎;
王励勤——大力王;
王皓——横打王;
格林卡——暴徒;
佩尔森——活化石;
……
对于施拉格,我脑袋里想来想去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天才”。
以这个来看,施拉格在乒乓球上面的天才,绝对是罕有能及的。为啥?如果你知道施拉格的成长经历的话,大概会由衷地感慨:丫的人和人真是不能比的啊!
下面请看详情。
1972年9月28日XX时XX分XX秒,施拉格诞生在了奥地利这个美丽而充满艺术的国家。这里,曾经并且现在仍然算是欧洲音乐界、艺术界的中心之地;这里,也曾经并且现在仍然算是欧洲旅游界的最佳场所。阿尔卑斯山脉雄伟地矗立在欧洲中心,虽然不如喜马拉雅、安第斯那般巍峨耸立,但是,对于小小的奥地利来说,能坐拥欧洲心脏地带,这座山脉已经算是上帝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
然而,这个国家,却一向是重文轻武的场所。
当海顿、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河畔奏响或创作各种悠扬的乐曲时,另一面,奥地利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实在令人无语至极。以人种民族而言,奥国人和其北临——德国人同为日耳曼族,所以两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合而为一,但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完全不搭调。简而言之,德国人严谨、庄重、富于机械性,而奥地利人则浪漫、随意、充满艺术性。于是,当德国人称霸欧洲、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后,奥地利人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法国、德国、俄国甚至意大利人打败,结果偌大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肢解,最后成为了今天的小奥地利。
竞技体育,可以算是另一种军事行为。因为这里需要纪律、需要训练、需要出征、需要荣耀,那么,除了军队,哪个领域会和其如此相近呢?所以干这一行,太浪漫的文艺青年总是混得不好,于是,以乒乓球而论,奥地利身边尽是强国——比如曾经的巨无霸、近乎垄断乒乓球体育的匈牙利,然后是德国,然后法国,而奥地利呢?唱着小曲、画着艺术,不亦乐乎。
除此外,奥地利人对于乒乓球的兴趣,那不是一点点冷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偏向喜爱的运动,偏偏乒乓球实在不是奥地利人民的菜,全国上下滑雪啥的挺盛行,乒乓球——抱歉,没那个传统。
这,就是施拉格的家乡,一个乒乓球被打入冷宫的国度。
然而,一系列神马浮云之类的原因,让小施拉格最后选择了乒乓球这项运动。
据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施拉格他爸是个乒乓球教练,然后超喜欢乒乓球,只是水平吧……可能是能虐我等众吧友的级别。不甘心的他决定将自己的爱好传给儿子,于是从小便教儿子打球,最后打着打着,打出了奥地利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这情况跟盖亭、孔令辉、张继科等和他老子的情况比较相近,所谓“世家大族”,手艺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问题是,以奥地利之乒乓球基础,大概全国打场比赛也就那么些人参加,水平还可能是我大中华二流省队的级别,想打出点成绩,貌似不大现实。
当年汉城奥运会女单冠军陈静去宝岛台湾打球,最大的抱怨就是球友水平太低,根本训练不上去。施拉格在奥地利这种地方,从小会跟神马水平的球友打咱们可想而知。球友不行,国家不支持,群众也不理解,要在这种国家成长,其难度大概就是要在我大湖南地区培养出一个乒乓球国家队水平选手差不多。
然而,施拉格最后却成功了。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从这个世界里走出来的,因为我既没有找到他去德国瑞典打联赛的记录,也没有类似王大勇这般中国外援教练指导的经历,而如果你知道他这一路是怎么上来时,估计会吐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