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格吧 关注:467贴子:1,426
  • 9回复贴,共1

【转帖】男子乒坛24年回顾-施拉格章节 作者:quanyanyyy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引用瓦吧大神全言在乒吧的帖子《男子乒坛24年回顾:名将、比赛、格局、风格与其他……》,施拉格章节
施拉格,是个神奇的人。
如果要楼主以一个外号、词语来概括各路乒坛名将的话,综合各球迷意见后我会这么取:
瓦尔德内尔——乒坛王者;
孔令辉——乒坛王子;
刘国梁——智多星;
马琳——拼命三郎;
王励勤——大力王;
王皓——横打王;
格林卡——暴徒;
佩尔森——活化石;
……
对于施拉格,我脑袋里想来想去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天才”。
以这个来看,施拉格在乒乓球上面的天才,绝对是罕有能及的。为啥?如果你知道施拉格的成长经历的话,大概会由衷地感慨:丫的人和人真是不能比的啊!
下面请看详情。
1972年9月28日XX时XX分XX秒,施拉格诞生在了奥地利这个美丽而充满艺术的国家。这里,曾经并且现在仍然算是欧洲音乐界、艺术界的中心之地;这里,也曾经并且现在仍然算是欧洲旅游界的最佳场所。阿尔卑斯山脉雄伟地矗立在欧洲中心,虽然不如喜马拉雅、安第斯那般巍峨耸立,但是,对于小小的奥地利来说,能坐拥欧洲心脏地带,这座山脉已经算是上帝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
然而,这个国家,却一向是重文轻武的场所。
当海顿、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河畔奏响或创作各种悠扬的乐曲时,另一面,奥地利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实在令人无语至极。以人种民族而言,奥国人和其北临——德国人同为日耳曼族,所以两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合而为一,但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完全不搭调。简而言之,德国人严谨、庄重、富于机械性,而奥地利人则浪漫、随意、充满艺术性。于是,当德国人称霸欧洲、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后,奥地利人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法国、德国、俄国甚至意大利人打败,结果偌大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肢解,最后成为了今天的小奥地利。
竞技体育,可以算是另一种军事行为。因为这里需要纪律、需要训练、需要出征、需要荣耀,那么,除了军队,哪个领域会和其如此相近呢?所以干这一行,太浪漫的文艺青年总是混得不好,于是,以乒乓球而论,奥地利身边尽是强国——比如曾经的巨无霸、近乎垄断乒乓球体育的匈牙利,然后是德国,然后法国,而奥地利呢?唱着小曲、画着艺术,不亦乐乎。
除此外,奥地利人对于乒乓球的兴趣,那不是一点点冷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偏向喜爱的运动,偏偏乒乓球实在不是奥地利人民的菜,全国上下滑雪啥的挺盛行,乒乓球——抱歉,没那个传统。
这,就是施拉格的家乡,一个乒乓球被打入冷宫的国度。
然而,一系列神马浮云之类的原因,让小施拉格最后选择了乒乓球这项运动。
据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施拉格他爸是个乒乓球教练,然后超喜欢乒乓球,只是水平吧……可能是能虐我等众吧友的级别。不甘心的他决定将自己的爱好传给儿子,于是从小便教儿子打球,最后打着打着,打出了奥地利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这情况跟盖亭、孔令辉、张继科等和他老子的情况比较相近,所谓“世家大族”,手艺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问题是,以奥地利之乒乓球基础,大概全国打场比赛也就那么些人参加,水平还可能是我大中华二流省队的级别,想打出点成绩,貌似不大现实。
当年汉城奥运会女单冠军陈静去宝岛台湾打球,最大的抱怨就是球友水平太低,根本训练不上去。施拉格在奥地利这种地方,从小会跟神马水平的球友打咱们可想而知。球友不行,国家不支持,群众也不理解,要在这种国家成长,其难度大概就是要在我大湖南地区培养出一个乒乓球国家队水平选手差不多。
然而,施拉格最后却成功了。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从这个世界里走出来的,因为我既没有找到他去德国瑞典打联赛的记录,也没有类似王大勇这般中国外援教练指导的经历,而如果你知道他这一路是怎么上来时,估计会吐死去。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3-26 08:40回复
    施拉格5岁时,他与哥哥(又一个酱油陪衬哥哥)一起在家乡的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学打乒乓球,然后居然是一边训练一边读书,18岁时从一所计算机技术学校毕业后入伍,然后成为了军队体育俱乐部的一名成员。
    所以我们亲爱的施拉格同学,还是信息工程专业出身的;至于会不会盗qq当黑客啥的就不清楚了。
    所以说,在众多职业乒乓球选手中,施拉格算是文化程度很好的了。
    但换而言之——尼玛这哥们居然是一路业余走上来的!
    别说咱天朝举国体制下有几位乒乓球职业选手正常走过应试教育路子,就算是放瑞典,老瓦也是读了初中还是小学就走向了职业乒乓球道路;而施拉格同志,就这么一路做“特招生”地完成了正规教育道路,然后入选国家队,然后……成了世界锦标赛冠军!
    靠,你还能说什么?
    首先,我表示奥地利人对于这项运动真的很随意,国家队估计就是一群大学生啊国防生啊神马的联队里面拼出来的;其次,甭管施拉格究竟读了多少书,我想这样的经历,实在是罕见之至;最后,鉴于施拉格的动作,我想说的是,他真的是这么一个人摸索过来的,真没什么贵人指点高人让路啥的。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讲的,就是施拉格同志那与众不同的技术动作。
    施拉格的技术,可以说本质是亚洲,表现上却又带有欧洲,为什么呢?
    首先,一个字评价施拉格的球,那就是速度:快。
    有多快呢?很快。
    废话连篇!
    没办法,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但是施拉格的球具有极其明显的亚洲,或者说是中国打法的特色。速度上,施拉格的动作并不是很大,但是,他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击球的瞬间手腕的爆发力相当强大,而且大部分是挑打等动作,这就完全不同于盖亭的正手快带弧圈——盖亭的很转很飘,施拉格的则是很爆很重,基本上球过来后对手就只能防。要问我这种球最像谁,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国的老直拍快攻选手,甚至第一下想到的是庄则栋而不是江嘉良陈龙灿。你去看蝴蝶拍的施拉格教学片,他跟别人练正手攻球的时候就是手臂小挥动,然后到手腕那,啪,超级快的把球打过去——实实在在地打过去的,赶紧利索。所以有次不记得是哪个教练做直播嘉宾时就说了,施拉格的球,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最后手腕那一下,力量超大,而且落点特刁,正反手的这板瞬间爆发球可以说是施拉格最基础的技术,也是最致命的技术。
    既然是爆发力好,速度快,那必然,施拉格要走发抢前三板路线。是的,他做到了,于是,我们有幸见到了欧洲发球第二好的选手的超级发球技术。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3-26 08:40
    回复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世界上发球最好的选手有四个,而这四个也是世界上小球前三板技术最好的三位选手:瓦尔德内尔、刘国梁、施拉格、马琳。而这三个人的发球,又各有特色。
      瓦尔德内尔发球属于横拍宗师级别,基本上后来所有横拍的发球都是从他的瓦式发球里面改装出来的,所以可以想象,作为开拓者,老瓦小时候和年轻的时候肯定琢磨了各种发球,最后融会贯通成了自己的风格。早年老瓦的发球花样比较多,动作也比较大,甚至松平健太同学的砍式发球他都在80年代经常用,后来大概是觉得不适合自己,所以逐渐绝迹;等后来老了点,就会发现基本上是一个手法发各种球了。对于他的发球,全言的评价是:神出鬼没,无法琢磨。
      刘国梁的发球,首先要扣除正胶的影响——颗粒胶本来就旋转诡异,所以纯拼技术的话刘国梁其实要扣掉几分。但刘国梁的发球也是变化多端,而且旋转差异明显,这个很难得。像江嘉良陈龙灿也是正胶,也是打快攻,但主要却是形成快攻相持得分,发抢反而不出色。到刘国梁这,他发球就十分牛逼了,各国选手都吃得满天飞。所以虽然占了颗粒胶的优势,但刘国梁的发球也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全言评价:变化无常,难以适应。
      马琳的发球,前面也提到,最强的转不转,到打球时代,又有个侧上长球偷两个角,05、06年以前还有一个直拍反面勾手发球,不过05、06年后就不怎么用了。总体而言,马琳的发球是具有很强欺骗性的,一个是转的球异常转,不转球……当然不存在异常不转一说。另外,动作欺骗性也很大,有时异常夸张,有时异常平淡,总之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马琳的发球,我的评价是:花样繁多,眼花缭乱。
      至于施拉格——要我来看,但说技术,施拉格的发球是四人中最高的。为什么?
      因为施拉格的发球,就是明摆着让你看着,却仍然叫你吃。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施拉格的发球是和他的总体技术相一致的。施拉格发球时,就算遮挡了,你都能大致明白是什么旋转,但问题就是他在接触球的瞬间,巨大的手腕爆发力使得球喷涌而出,你来不及反应,于是就吃了。
      所以后来遮挡发球改成无遮挡发球,老瓦萎了,刘国梁死了,马琳弱了,只有施拉格,纹丝不动,相反,其发球的威胁更大了。没别的,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以欺骗性作为主打,而是以自己对手腕爆发力的控制作为最后发出球质量的手段,遮不遮挡,对他真没他多影响,因为你不是把下旋判断成上旋,上旋判断成下旋,而是来不及判断他球就来了,而且大多是旋转强度的差异而不是旋转性质的差异,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等你出手时才发现,哦,原来是十二分转而不是八分转。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3-26 08:41
      回复
        此贴将会随原作者创作进度而随时更新...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3-26 08:44
        收起回复
          神文,在这里再读一遍


          IP属地:辽宁6楼2013-03-31 21:59
          回复
            继续悉尼奥运片段:虽然打败了韩国队唯一的希望(真没人了),但波尔并没有走多远。接下来他遇到了世界杯亚军、世锦赛季军以及未来的世锦赛冠军施拉格同志。
            年过28的施拉格也算是职业生涯的末期了,99年在世乒赛和世界杯的出色表现让世人已经认为他的巅峰已在开始,同时也正在逝去——根据我的观察,28岁基本上是乒乓球运动员的一道坎。也不一定说是夺不夺冠的问题,而是他人往场上一站,就明显感觉跟去年的他不一样。关于运动员职业周期的问题我在后面会有一个专门的专题,这里就先撇下了。
            总体而言,施拉格打波尔是很有优势的,他发球好,抢攻凶,前三板出色,这些都是小将所最惧怕的。不过年纪毕竟摆在那,据说施拉格也是3:2才拿下的波尔,总算有惊无险。
            说起来也搞笑,波尔世乒赛2:3输金泽洙,回头奥运会就3:2赢他;悉尼2:3输施拉格,回头雅典又4:3赢他。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只求一宵,何须多问……艹,尼玛跳到《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去了。
            突然想写一个《乒坛冤家》的小专题了……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1-05 18:59
            回复
              刚开始写03巴黎世乒赛,全言就不更了,可惜!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14-10-16 23: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