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权力吧 关注:33,871贴子:1,554,660

【转帖】《你怀疑过雷锋的真实性吗》一文若干史实辨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创作者:shujiantongx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212592854?see_lz=1


1楼2013-03-23 18:53回复
    我们不反对对历史人物产生任何合理的怀疑。但这种怀疑要做到合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严谨考据和客观公正的分析才能做到。对于这样一篇总体上对雷锋的生平事迹近乎全盘否定的文章,作者无论是在史料的运用上,还是在评价分析上,都难称严谨和公正。例如在文中从头到尾,既无引证文献,又无注释出处,在对人物和事迹的分析上,处处随意地下非常主观的道德评价。渗透了非常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作者在文章结尾的段落进而引出“在那个年代,曾经炮制了一个又一个大谎言,诸如:一亩地可以产十万斤粮食,铁锅可以炒出钢来,超声波可以催产,到后来的盐卤可以包治百病,针灸可以麻醉等等…。雷锋叔叔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强烈的倾向性已经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说,作者主要还是要通过雷锋去批判和指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文章在学术界或者史学界看来,完全不是一个领域的产物,也毫无学术价值可言。笔者之所以要写作本文,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在客观上影响较大,如果不从史实上加以辨正,并对轻听轻信者有所裨益,那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历史事实遭到歪曲。


    2楼2013-03-23 18:53
    回复
      二、雷锋的好人好事 作者在文中说,雷锋“收支不平衡”。“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他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他只在部队2年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只有256元,仅他的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三百多元。”


      4楼2013-03-23 18:53
      回复
        作者在短短的一段文字里,已经多处歪曲了几个并不难找的史料。在所有可见的史料里,都明确地记载着,“雷锋听说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当即跑到储蓄所,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积攒的200块钱,全部取了出来,一阵风似的跑到公社党委办公室,要把钱送给公社。公社坚持不收,最后实在推辞不过,收下了100块钱。”而剩下的100块钱,正是被雷锋用来支援了辽阳地区的洪水灾害。也就是说,是雷锋用仅有的200块钱积蓄,分别支援了人民公社和洪水灾区,而并非如作者所说,是捐给公社200元,又捐给灾区100元。此其一。其二,雷锋积攒的这200块钱,所有的史料都证明是从工厂到部队一共积攒了这么多钱,而作者却只写在部队期间,不可能积存这么多钱,这是对史料非常明显的歪曲。当时的鞍钢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在35——50块钱之间,雷锋即使一个月节约二十块钱,也完全足够积攒这200块钱了。雷锋自己也说过,“我从工厂到部队总共两年以来,省吃俭用共节约了200块钱。”作者完全抹掉雷锋在鞍刚的一年多时间,只拿部队的津贴说事,难道就是为了歪曲史料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吗?


        5楼2013-03-23 18:53
        回复
          文章提到雷锋有一件毛料衣服。雷锋确实有一件皮夹克。但是雷锋有一件皮夹克的消息,并不是什么现代的新发现,而是早在1963年《中国青年》杂志第5、6期合刊上,一篇《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长篇通讯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从农村到城市,生活上有了不少变化。周末下了班,许多年轻伙伴都换上整整齐齐的衣服,看电影、逛公园、跳舞。雷锋没有好衣服换,到哪里去也是这套油滋麻花的工作服。有的伙伴说:‘你干嘛总是这个寒酸样子,又不是没有钱,买件好衣服多带劲!”“你看看人家穿的什么,你穿的什么!”“这是大城市,比不得你那团山湖了,你这身打扮,多叫人笑话!”“就这样,谁愿意笑话就笑话!”可是,天长日久,听人说的多了,看看自己的衣服,再看看这美好的城市,也觉得“不相称”,这才带着积存的钱到了百货公司,买了一件皮夹克,一条料子裤,一双皮鞋。可是没过多久,工厂里传达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雷锋很受刺激,晚上开完团小组会回到宿舍,他就找了一个包袱皮,把新买的衣服全部包起来,压在箱底里。”雷锋入伍后,时任团俱乐部主任的陈广生回忆,一次排演节目,需要便装,雷锋把那几件衣服拿了出来。陈广生开了句玩笑:“小雷可真够阔气的,有那么漂亮的皮夹克。”雷锋摇了摇头,黯然说了句:“我不像你们……我没有家,这点家底都得随身带。”这以后,雷锋再也没有用过这件皮夹克。


          8楼2013-03-23 18:54
          回复
            文章质疑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可是提出的史料却是漏洞百出。“1959年12月13日,雷锋致姑嫂城公社领导的信……所有这些好事后面都留下7343部队 15分队战士雷锋的名字。”众所周知,雷锋参军是只1960年1月8日,那么雷锋又如何能在1959年的信件中留下“7343部队15分队”的字样?文章出现不止一处像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却能够使这么多的人去相信文章的内容,这不能不让笔者感到万分的担忧。


            9楼2013-03-23 18:54
            回复
              作者同时提到的“60年6月初帮助一个老太太,请老太太吃饭,给老太太买车票。”一事,也说雷锋留了“7343部队15分队”字样,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是请老太太吃饭的时候留的呢?还是给老太太买车票的时候留的呢?难道雷锋还随身准备了名片?实在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然而,根据笔者的查证,实际情形恰好和作者所说几乎相反。雷锋帮助这位老太太,是送老太太去找她的儿子,老太太的儿子就在抚顺本地上班。事过之后,老人的儿子就给当地部队写了一封信,请求表扬这位不知名的战士,那天雷锋回连晚了3个小时,因此想瞒也瞒不住了。


              10楼2013-03-23 18:54
              回复
                而剩下提到的所谓雷锋“留了名”的事件,不是“祝贺信”,就是“慰问信”,要么就是给国家机关写的信。笔者认为即使依照文章作者自己的情理,难道有必要将这样的事情也极端化吗?写信并不等于做好事本身,如果我们到了苛求雷锋把写信也变成“匿名信”的程度,那恐怕我们自己也就丧失理性了。


                11楼2013-03-23 18:54
                回复
                  文章接着还提到一件所谓“前后矛盾”的事件。“一次突然下雨,工地上散放着7200袋水泥,他先说自己和二十多个小伙子,用雨布和芦席盖,避免国家财产受到重大损失。但一年后又说成是"把自己的棉衣、被子拿去盖"。”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又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我们从客观上思考一下,7200袋水泥,雷锋的棉衣加被子能盖住多少呢?剩下的怎么办?还不是需要别的东西。而雷锋在1960年一篇名叫《从一个孤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录音报告中,对事情的经过说的非常清楚:“雨越下越大,怎么样来抢救呢?因此,我就把自己一件棉大衣脱下来盖到水泥上,我想到抢救一袋是一袋。在当时,又找不到东西盖,我急得没法,就赶快往回跑,跑到宿舍以后,我把自己的被子、褥子,一起拿来盖在水泥上了。当时我一面跑一面叫,叫来了20多个工人同志,组织了一个抢救突击队。我们找来了一块大雨布,盖得盖,抬的抬,很快地就把那水泥盖好了。7200袋水泥没有受到损失。”事实上,据当事人回忆,雷锋的被子和褥子,第二天就被工厂请人洗干净给他送了过去,并且后来还在工厂里面排了一出话剧。


                  12楼2013-03-23 18:54
                  回复
                    关于投手榴弹的故事,雷锋在1960年11月5日的公开讲话中说的是“投手榴弹,我体力差,投不远。毛**说要向困难做斗争,因此我经常天没亮就起来练手榴弹,手臂练肿了,但我从未停止,练了一个多月,搞实弹练习时,我合格了。”在12月份的日记中说,“我才入伍时,不会投手榴弹,拿着假手榴弹还心惊肉跳,每次只能投十来米远,首长和战友们给我讲要领,排长还手把着我的手教,使我投弹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们注意到,公开的讲话,比起私人的日记,要更加地强调毛##,突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论是哪一段说法,也完全不是作者所表述的那种意思。不需要笔者再说什么,两下一比较,读者自然心知肚明。


                    18楼2013-03-23 18:55
                    回复
                      关于理发的故事。雷锋1961年5月20日的日记中分明记载的是,“毛**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还说,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毛**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利用业余时间,跑到附近的理发店,请教理发师,在理发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作者是不是应当为自己歪曲史料的行径感到汗颜呢?


                      19楼2013-03-23 18:55
                      回复
                        五、结语 我们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出发,才有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而不是一开始先入为主,带着自己强烈的价值倾向出发,用歪曲史料和事实的办法去给历史人物下符合自己观念的道德判断,这绝非治史的应有之义,也违背任何一个学人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诚恳态度。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诸多质疑,细细考据之下,几乎没有一件站得住脚。然而这样的文章却在网上广为流传,客观上起了歪曲历史和误导舆论的作用。


                        20楼2013-03-23 18:55
                        回复
                          。。


                          21楼2013-03-23 18:56
                          回复
                            雷锋,只是一种精神,本人怎么样,其实不用太吹毛求疵。。。


                            IP属地:上海22楼2013-03-23 18:57
                            收起回复


                              23楼2013-03-23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