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的火焰喷射器

在越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很有效的武器。越北山地上的山洞和石缝众多,有时一个山头就有上百个洞,而且洞里还有洞,一个套一个,有些洞又互相串通,要在洞里搜索残敌,非常麻烦而且危险。一个洞,明知有越军,要进去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你在明处,他在暗处,你一进洞一探头越军就能发现,立即有火力打来。很多洞又常常不是直洞,是“Z”字型的,转弯处还有挡墙,越军躲在中间,直瞄火器就不好打。而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可以拐弯杀伤,管他是直洞还是弯洞,一枪喷进去就全招呼了,因此对于喜欢钻洞和进行坑道作战的越军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克制武器了。在79之战中,经常将师防化连的1个喷火器班(每班3组,每组1具74式火焰喷射器)加强给一线步兵连,在实战中表现出色,被解放军步兵当成宝贝来使用。
图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重机枪

实战中,越军经常运用苏制德什卡M-1938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中国产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和苏制КПВ14.5毫米高射机枪,在解放军的轻武器射程之外进行远距离平射,对解放军的集结和运动威胁很大。苏制德什卡M-1938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痛击德军,战后被广泛输出到许多国家。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正是根据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机枪仿制而成,曾是解放军的现役装备,抗美援越时大量支援给了越南,平射距离可达1500米,战斗射速80发/分,可长、短点射和连续射击。
图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缴获的越军武器

苏制КПВ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构造简单,重量轻,拆卸移动方便,采用坐射方式,用脚踏击发,瞄准装置先进,配用的是一种高平射合一的光学瞄准镜,有放大望远功能,具有瞄准快捷的特点。越军非常擅长在山岳丛林地带使用高射机枪机动作战,通常配置在山顶,射界较为开阔,火力凶猛,可攻击1000-1500米内步兵和800米内轻型装甲目标及火力点。其子弹口径大,一旦击中甚至可以将人拦腰打断,对步兵杀伤很大。
图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的高射机枪

解放军的步兵伴随火力一般是53式或57式7.62毫米重机枪、69式40火箭筒、65式82毫米无坐力炮、63式60毫米迫击炮、53式或67式82毫米迫击炮、71式100毫米迫击炮等。1979年对越作战的时候,解放军步兵团高射机枪连的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已经撤装,全部换装58式轮式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主要担负保卫指挥所和炮兵阵地的防空任务。在沿公路及两侧山地向前冲击时,解放军通常是以重机枪、迫击炮远距离压制敌人,以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伴随步兵抵近发射敲掉敌人火力点。
图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的火箭筒

遗憾的是,解放军使用的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需要汽车牵引,离不开公路,难以如越军的高射机枪一样对山地丛林中战斗的步兵进行有效支援。而且瞄准装具更新慢,大多还是老式的机械瞄准具,相比越军苏制КПВ14.5毫米高射机枪的光学瞄准具差了一代。
因为越军的高射机枪居高临下打得远,解放军的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和重机枪一时难以靠近打到对方,只能用82迫击炮和100迫击炮来压制。而82迫和100迫比较重,需要人力和骡马运输,难以及时跟上步兵前进。这样一旦在丛林峡谷和山路隘口突然遭遇,解放军就很吃亏了。